||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 (SARS-CoV-2) 的B.1.1.529 (omicron)变异体已经分裂成多个亚变异体,其传播性和免疫逃逸性增加。在本报告发表时,omicron亚变异体BA.5是占主导地位的全球病毒,与以前的omicron亚变异体相比,表现出大量的免疫逃逸。BA.4.6是BA.4的亚系,在刺突蛋白中有两个额外的突变(R346T和N658S)(图1A)并且最近在包括美国在内的目前由BA.5主导的某些地区的流行率有所增加。BA.4.6逃避由感染或疫苗接种诱导的中和抗体的能力仍有待确定。
图1.对奥密克戎亚变异体的中和抗体反应。
图A显示了omicron亚变异体BA.1、BA.2、BA.2.12.1、BA.4–BA.5和BA.4.6中新型冠状病毒刺突蛋白的突变。BA.4和BA.5被分组在一起,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刺突序列。NTD表示N末端结构域、RBD受体结合结构域、RBM受体结合基序、SD1亚结构域1、SD2亚结构域2、FP融合肽、HR1七肽重复序列1和HR2七肽重复序列2;S1和S2指出了刺突蛋白结构域。图B显示了在最近感染BA.1或BA.2亚变异体的19名参与者中通过基于荧光素酶的假病毒中和试验测定的中和抗体滴度。除了一名中和抗体滴度阴性的参与者外,所有参与者都接种了疫苗。测量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WA1/2020毒株和omicron亚变异体BA.1、BA.2、BA.4–BA.5和BA.4.6的中和抗体滴度。图C显示了16名参与者在mRNA-1273初次系列疫苗接种和mRNA-1273加强剂量后6个月的中和抗体滴度。测量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WA1/2020毒株和omicron亚变异体BA.2、BA.4–BA.5和BA.4.6的中和抗体。在图B和C中,中和抗体滴度的中值用黑色横条表示,毒株之间的因子差异显示在图的顶部。水平虚线表示定量的下限。
作者评估了五种新型冠状病毒病毒株——WA1/2020和omicron亚变异体BA.1、BA.2、BA.4-BA.5和BA.4.6——的中和抗体滴度,这19名受试者最近感染了omicron BA.1或BA.2亚变异体,16名受试者接种了疫苗并加强了原始mRNA-1273疫苗(Moderna)的免疫(表S1)补充附录,可在NEJM.org获得这封信的全文)。在既往有omicron感染的队列中,除一人外,所有参与者都接种了疫苗;在诊断omicron感染后平均21天采集样本。在该队列中,针对WA1/2020的中位假病毒中和抗体滴度为42,067,针对BA.1的中位假病毒中和抗体滴度为6352,针对BA.2的中位假病毒中和抗体滴度为3854,针对BA.4-BA.5的中位假病毒中和抗体滴度为1673,针对BA.4.6的中位假病毒中和抗体滴度为630(图1B)。针对BA.4.6的中和抗体中值滴度比针对WA1/2020的中值滴度低67倍,针对BA.1的中值滴度低10倍,针对BA.2的中值滴度低6倍,以及针对BA.4–BA.5的中值滴度低2.7倍。
在mRNA-1273疫苗队列中,如果参与者有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史或核衣壳血清学分析结果阳性,或者如果他们接受了免疫抑制药物或其他抗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则被排除在外。在最初两次mRNA-1273免疫接种后6个月,针对WA1/2020的中位中和抗体滴度为951,针对BA.2的中位中和抗体滴度为28,针对BA.4-BA.5的中位中和抗体滴度为30,针对BA.4.6的中位中和抗体滴度为23(图1C)。在第一次加强剂量后的中位数17天,针对WA1/2020的中位中和抗体滴度为16,011,针对BA.2的中位中和抗体滴度为802,针对BA.4–BA.5的中位中和抗体滴度为449,针对BA.4.6的中位中和抗体滴度为225。针对BA.4.6的中位中和抗体滴度比针对WA1/2020的中位中和抗体滴度低71倍,针对BA.2的中位中和抗体滴度为4倍,针对BA.4–BA.5的中位中和抗体滴度为2倍。
作者的数据显示BA.4.6 omicron亚变异体明显逃避了由感染或疫苗接种诱导的中和抗体,其值比BA.5滴度低2至2.7倍,这表明新型冠状病毒的持续进化。这些发现为BA.5目前占优势的人群中BA.4.6的患病率增加提供了免疫学背景。此外,R346T突变最近也在其他omicron亚变异体中观察到,包括BA.2.75和BA.5,这表明该突变的生物学相关性。BA.4.6亚变异体的出现对含有BA.5免疫原的疫苗加强剂或BA.5感染的潜在影响仍有待确定。
Hachmann N P, Miller J, Collier A Y, et al. Neutralization Escape by SARS-Cov-2 Omicron Subvariant Ba.4.6[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2.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4 0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