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闲话高校图书馆科研 精选

已有 5212 次阅读 2022-10-13 20:10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10月12日,圕人堂文摘摘编了《周云峰:高校图书馆科学研究生态系统模型构建及运行机制》(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359113.html),圕人堂成员叮咚老师可能读了该文,在圕人堂群中分享了自己的思考,我参与了互动交流。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成文。

    叮咚老师说:“高校图书馆发文量逐渐下降,有没有这种因素的影响:期刊追求影响力或为了进入各类评价目录,有倾向性的发表理论研究文章而忽略工作实践类论文,毕竟前者容易被引用进而提高期刊的引用量,而后者更多的是被作为借鉴和模仿的参考。但是图书馆员的理论研究水平普遍比不上相关学者,以经验、实践总结类成果较多,所以逐渐被期刊边缘化了。换句话说,愿意发表工作实践和经验总结类论文的期刊越来越少了,接收和发表的也以头部高校馆高大上的案例为主。”

    叮咚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很好的问题。可能需要进一步探析更深层次的原因。当前的学术期刊评价机制(或者说是价值观)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多年前有资深编辑说过,期刊评价是悬在期刊人头顶上的双刃剑。学术期刊需要谋生存、求发展,很多时候身不由己。期刊评价的主导者是谁?业界在其中有多少话语权?

    关于“高校图书馆发文量逐渐下降“,还有更多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与思考。这些年,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在被动地进行“减员增效”,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老的退休减员并逐步淡出视线;新的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薪酬待遇及职业成长受到挤压,职业认同感较低,工作积极性一定程度受到影响。图书馆人的科研有什么用?这个在实践中,也是令人困惑不已的问题。科研做得好的图书馆人,并不见得被“待见“,比如职称晋升或职务晋升方面并不见得占优势,其中有一定比例算是被迫离开图书馆(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个人的一点观察与思考,不见得对,供参考。

    叮咚老师补充:“其实即使同一个学科,做科研的和做工程的写作、投稿的数量和方向也是不一样的。”我说:“是的,考核评价的内容与标准也应该是不同的。”

    因为交流内容提及“期刊”“案例”,我联想到前段时间与一位期刊编辑私底下交流。某刊编辑:“数据,切实是一个问题,后面就是评价体系的问题。这个不优化,期刊同质化等命题就难以改观。期刊生活在现实里,考虑的是生存问题。我其实很想做案例,对行业有意义,但没有数据,只能等窗口期。另外,公共图书馆办核心刊,常面临两种针锋相对的压力:业界说,你们发那些假大空,干啥?学界说:你们发那么多工作总结或工作交流干啥?本来,如果没有现在的数据至上评价,而是定性或其他合理评价,而评刊的人学界业界均衡分布,就完全可以办满足不同需求的刊,但现在没有,即便定性评价,评价的人也大都来自学界,结果可想而知。”我说:“部分学院派也曾寄希望于‘连结’或‘联通’,对案例也曾寄予了厚望。实践中,评价机制出了问题。许多‘案例’,更多的也只是出‘成果’,并未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更为稀缺。”某刊编辑:“更有趣的是,学界的人业界的人并不总是很多交流,即便交流,也不是很正式交流,甚至不会谈到学界业界两张皮的问题。最后的结果,双方不满意,就打期刊的耳光。这就是现实。”

    图书馆人科研高手实际有不少的。我自己比较了解的,有多位是被迫离开图书馆的。个人以为,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术性服务机构,要容得下一批懂科研、做科研的人,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359313.html

上一篇:周云峰:高校图书馆科学研究生态系统模型构建及运行机制
下一篇:圕人堂周讯(总第440期 20221014)
收藏 IP: 114.237.123.*| 热度|

4 许培扬 汪育才 孙颉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