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20余年职业生涯,算是与课题有不解之缘。不是在做课题,就是在准备申报课题。尴尬的是,2019年至今,我没有“像样的”课题,名下没有科研经费。说来惭愧,即便是这种状态,实际上算是一直在努力的。在课题申报方面投入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寒来暑往未曾停歇。友人得知我在愁课题,为课题所困,感觉比较意外。实际上对我来说,我也感觉意外。我原本是打算集中精力看看是否能争取申报国家社科后期项目。因需要看看是否有机会先解决职称问题,近期的努力方向需要调整一下。
我的职业生涯中,课题方面最好成绩是花了4年时间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项,人事处说这项业绩评副高时填表了(用过了)不算数,填表时刚立项,这就表示“用过了”。对照资格条件应是“验收合格”才算数的,未料到在评正高时,直接说不算数,哑口无言。某种意义上,代表“白忙了”。因为评副高时,这项填表了,但并不见得得分了,而且不得分,也完全是够条件的。正常情况下,作为“草根”,辛辛苦苦获得了这个层次的项目,填表的时候不填(有所保留或者说故意留一手),似乎不合常理。面对现实,接受现实,放下包袱,撸起袖子加油干,别无选择。
我对各级各类课题,有所观察有所思考,实际参与过多种类型课题的申报(有的是主持人身份,有的是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实际主持完成或参与完成的部分课题,有全过程体验。有纵向的,也有横向的(比如“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三期工程项目”算横向);有的有经费,有的无经费。对于个人来讲,无论是何种性质的,经费多寡,可以说都是实实在在出工出力的。职称评审中“专业技术能力及业绩条件”很大程度上是看课题的,直到2021年我理解的业绩是好好干工作,后来了解到实际上与工作基本不相关,工作做得再好,不能得到硬核红章加持也是“白干”。
受到诸多制约,加上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有限,我对待课题的态度是比较老实的,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尽心尽力。我也知道有一部分“牛人”或“能人”,算是课题“玩家”,有的是“超级玩家”,课题多多,成果多多,经费多多。天时地利人和,各级各类课题应有尽有,乐在其中。我也知道各级各类课题多如牛毛,不管对微观个体是否有用没用,总体上一定会是“有用”的。如果真的是没用的,那可能就真的彻底停掉了。有些类型的课题是从有至无,算是亲身经历过的。
友人安慰我说“老实做学问,老实做人,吃亏是暂时的,会有好福报的。”我觉得这是实在话,我自身能有所体会。凡事功不唐捐,经历是财富。成长与成功,结果重要,过程也很重要。作为“课题迷”,宜更加坚定地相信——“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