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文

易学象数学派在中国的传承与西传

已有 3785 次阅读 2022-6-23 11:58 |个人分类:现代易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周易》即《易经》,是传统经典之一,伏羲作先天八卦,后世都参照着改动,夏、商、周分别有连山、归藏、文王作后天八卦并成为周易的基础。文王只作了图(伏羲也是),周公作辞,有了文字表达才便于后人理解,孔子作传更是详细解释。《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所以朱熹(1130-1200)在其《周易本义》中说,《周易》本是卜筮之书。《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

006.jpeg

 

清代康熙年间纳兰性德(1655—1685)曾主持刊刻了《通志堂经解》一套阐释儒家经义的大型丛书。《通志堂经解》的刊刻动用了武英殿刻工。《经解》的刊刻明里是徐乾学(1631—1694)主持,暗里实由康熙皇帝(1654—1722)的重臣、纳兰性德(1655—1685)之父、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在操弄。纳兰性德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其“纳兰词”在词坛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他生活于满汉融合的时期,其贵族家庭之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这一特殊的生活环境与背景,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一富于意境的佳作,是其众多的代表作之一。

000.jpeg

 

纳兰性德在在儒学上主攻易学,其所编纂的《通志堂经解》1800卷,收录先秦、唐、宋、元、明经解138种,纳兰性德自撰2种。由武英殿到厂肆书籍铺,屡次再版。尤其是乾隆皇帝,认为该书“……荟萃诸家,典瞻赅博,实足以表彰六经。”因此,他借助编修《四库全书》之际,命令馆臣将其“版片漫漶断阙者,补刊齐全,订正讹谬,以臻完善。”并作为《四库》底本刊布流传,用以“嘉惠儒林”。

 

001.jpg

 

《通志堂经解》“于古来说易七百余家中,唯取六家,一河图洛书,二伏羲,三文王,四周公,五孔子,六周子《太极图》,同时有玉井阳氏,著《易说》二卷驳之,申子又一辨答,具见书中。然其辨论图书,仅前二卷、三卷以后,诠释经文,其言转平 正切实,多有发明。四库馆臣则说:“读是书者,取其诂经之语,而置其经外之旁文可也。”其解释上、下经较详,《系辞》稍略,《说卦》、《杂卦》尤略,而斥《序卦》非孔子之言,但录其文,无一语之诠释。虽日好为高论,亦李清臣、朱翌、叶适以来之旧说。”从其选编的内容看,基本都是象数派的著作。

 

不难看出,这套丛书的易学侧重象数学派,即指以邵雍为代表的学术派别。“象数”两字源于《左传》所记。“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生),滋而有数。”(《僖公十五年》)是派据中有关八卦的解释和道教某些思想,构筑其宇宙生成图式和伦理道德学说。认为“太极”是宇宙本源:“太极一也, 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皇极经世·观物外篇》)“有太极,则两仪、四象、八卦,以至于天地万物。”(《宋元学案·百源学案下》)

 

002.jpg

 

纳兰性德的易学侧重“数”,重点在于以“河图配先天卦,以洛书配后天卦”他的这一观点迥异于先儒。之所以强调纳兰性德,就是因为他特别重视邵雍一脉的传承。“河图”发凡于北宋刘牧(1011—1064)的《易数钩隐图》。有二部《钩隐图》均署名刘牧,于是自南宋始其籍贯、字、官职即有争议,有人说他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长民,官太常博士;还有人说他是三衢(今浙江衢州)人,字先之,官屯田郎中。后世多未细辨,《宋元学案》谓刘牧“字先之,号长民”,四库馆臣虽采前者,但又谓长民、先之二字。并说“未详孰是,或有两字”。采取了一种和稀泥的处理方式。据今人郭彧考证,北宋有两位刘牧,《易数钩隐图》当为彭城刘牧所作,原为一卷本。

 

刘牧的《易数钩隐图》提出了太极、象由数设、图九书十等说。用数和图推演易理,建立了崭新的象数学理论体系。易学中往往说“河出图,洛出书”。河图洛书不分。四库馆臣称∶“至宋,而象数之中复歧出图书一派。牧在邵子之前,其首倡者也。其学兴盛于宋仁宗赵祯(1010-1063)时,言数者多宗之,对邵雍、周敦颐人亦多有影响。”朱熹亦受《易数钩隐图》启发,并对其中的“河图”、“洛书”易置改造。

 

003.jpg

象数学派中,邵雍属造化宗又称“穷造化宗”。其特征为运用(伏羲)先天象数学探求宇宙自然变化的气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再变为陈、邵,务穷造化。”宋代华山道士陈抟(871—989)为传奇式人物,相传他得到老子西行出关所秘传下来的殷周图象,又传说他从东汉丹家魏伯阳(151—221)手中获取图象,后邵雍从李之才学易,受陈氏图书先天象数之学,得之伏羲八卦及六十四卦方位、次序图。以伏羲易为先天易,传先王八卦图;以文王之易为后天易,传后天八卦图,著有《皇极经世书》十二卷,以易六十四卦分配元、会、运、世及年、月、日、辰,以证古今治乱。数皆前定,谓皇极教,其图象有据,理出天然,在象数学方面做出很大贡献,在易学领域开辟另一天地,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先天图传承关系.jpg

 

康熙年间,适逢法国传教士白晋(1656—1730年)来华,除传教外对易经也非常感兴趣。白晋认为伏羲就是基督在中国的化身。于是,易经作为中国古老的经典著作,又成为白晋的研究对象。伏羲只有只画了八卦,并无文字解释。由于白晋认为基督与伏羲可以划等号,他也特别重视易学的象数学派,据此自成一支,名“索隐派”,即根据东西方史料从基督教神学的角度对易经展开研究,其著作目前存于梵蒂冈。白晋一生为其创立的“索引派”做出贡献,他认为伏羲的卦是一个“大全的符号,是由一个像墨丘利一样的古代天才发明的,用来向世人展示一切学问的最抽象的原理”。从白晋的观点看,他研究工作是非常值得的:“我幸运地可以借助这些数字来分析伏羲的各种卦象了。我不再怀疑,最后我肯 定可以发现全部的秘密,或者至少会找到一条通往这些奥秘的可靠 的、轻便的道路。现在我相信……伏羲的卦的确包含了所有的学问。”这种数字体系把所有的学问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易经》的起源根本就不可能是什么迷信思想。

白晋文武装 下午10.59.13.jpg

白晋着清代文武服

 

纳兰性德比白晋年长一岁,但他们都对“象数派”持有类似的观念。如果说,有宋以来以邵雍为代表象数派传至纳兰性德而成为重要节点的话,那白晋则接过纳兰性德的在华传承邵雍学说的一棒,成为西传的源头。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17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1634—1691)赏识。18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深受康熙皇帝赏识,授一等侍卫衔,多随驾出巡。而白晋也是法王路易14派往中国的使臣,在中国宫廷服务,为康熙帝普及西方科技知识并藉此传教。康熙帝罹患疟疾,白晋进献金鸡纳霜为康熙帝治病,颇得康熙帝赏识。在华期间白晋还撰写了《康熙大帝传》。

 

白晋那时在欧洲通信的朋友之一便有莱布尼茨(1646—1716)。他认为伏羲的64卦和二进制是相同的,并且表示希望能够听听莱布尼茨对此的意见。白晋1701年11月4日的信在1703年4月1日才到了莱布尼茨的手上,当时他正在柏林推敲那篇要交给皇家科学院的有关二进制实际用途的文章。此前莱布尼茨曾写了一篇“数的新科学”,提出了二进制算术。他的二个记号0和1,终于在中国找到了知音。莱布尼茨认为他以前文章“数的新科学”(Essay d’une nouvelle Science des Nombres)可重新修改一下,因为此前该文提交给法兰西皇家科学院时被拒,主管法国皇家科学院记录的秘书芬唐涅(Bernard le Bovier de Fentenelle, 1657—1757)认为,该文不过是个数学游戏而已。白晋的信来得正是时候。于是他又把压箱底的文章重新修改,并于1703年5月用法文发表了“只用二个记号0和1的二进制算术的阐释——和它的用途以及它所给出的中国古代伏羲图的意义的评论”(Explication de l'arithmetique binaire, avec des remarques sur son utilite, et sur ce qu'elle donne le sens des annciennes figures Chinoises de Fohy)一文。文章的副标题就提到了中国古代的“伏羲”。但现在国外学者在引用这篇文献时,往往把这个副标题去掉。莱布尼茨的这篇文章被认为是现代二进制的起源。莱布尼茨加了二进制算术的“用途”后,便得以发表。莱布尼茨还据此获得法兰西皇家科学院院士的头衔。

自莱布尼茨以后,除白晋的“索引派”之外易学又多出“数理派”。也就是易学的数理派成就了“科学易”,即用数学的手段研究易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489-1344173.html

上一篇:清昭陵
下一篇: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音乐艺术中心
收藏 IP: 111.196.218.*| 热度|

10 杨卫东 王安良 郑永军 谢钢 张晓良 杨正瓴 李学宽 许培扬 李宏翰 杜占池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08: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