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国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jianguo531 聊聊感触、搞点学术、发发牢骚

博文

从袁隆平先生的经历想到现在的科研(2014年旧文重发)

已有 3946 次阅读 2022-5-22 12:21 |个人分类:观点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袁隆平这个名字早已蜚声海内外,2007年袁隆平先生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时候,时任院长西瑟罗纳对袁隆平贡献的总结很简短,是这样说的:他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每年增产的粮食可以解决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这是对袁老工作最好的概括。同时,他获奖无数,荣誉等身。。。。。

 但是这些光环背后是他承受着常人无法承受的困难以及超强的毅力所换来的。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那个年代国家贫弱,首要任务是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科研经费的投入少之又少,科研环境也极为恶劣。能够做出如此神迹,确实不易。一路走来,看袁隆平先生的科研经历,也能给我们现在的科研提供许多借鉴。也让我更加了解什么是科研:

1)科研需要兴趣

袁隆平先生出生于旧中国的干部家庭,相当于现在的官二代。但是很奇怪他不喜欢文学艺术,不喜欢化工电子,却独爱农学。要知道别说那个年代的家长极力反感“农”这个字,现在的农学也不是孩子上大学填志愿的第一选择。但是人家喜欢没办法,大学去读了西南农学院的遗传育种专业。我感觉他是受了当时比较流行的电影《摩登时代》(卓别林)的影响。现在大家搞科研都喊累,喊没意思。我感觉整天喊出来的估计科研不是兴趣,是工作,是任务,是代名词。当然,也有人实在看不惯现在的科研氛围,而选择离开。现在的科研,浮躁,弄虚作假比比皆是。但是请沉住心,培养兴趣,爱上科研,可以让科研变的更美妙。

2)科研需要运气

袁隆平先生科研起步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风起云涌的时候,外界的冲击在所难免。他当时所在的安江农校也在其中。他是安江农校的教员,被批斗是早晚的事。果然,有一天晚上他的墙上已经被贴上了大字报,那就是第二天批斗的预兆。第二天即将被拉出去的时候,学校的领导却拦下了。他自己都不知道原委。原来,他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救了他。中国科协就给湖南省科技厅发了函,要求继续支持袁隆平的研究,不得干扰,这才有了免于批斗的一幕,一篇论文挽救了一个科学巨匠,够传奇了吧。而且,当时袁隆平率领他的研究团队全国各地的跑了10年也没找到他心目中的水稻良种,但是却在云南元江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他们心目中的水稻,那三颗水稻成了他杂交水稻研究的转折点。

3)科研需要坚持

袁隆平先生研究杂交水稻前后有近50年,其实最迷茫和艰苦的是1970s前后。在那个时候他们因为研究杂交技术背离前苏联人的技术框架,而遭到嘲笑。甚至试验田里的秧苗被拔也是经常的事。但是他仍然在坚持,甚至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会不会有好的实验结果。放到现在,大伙估计早就放弃了。在最艰苦的10年里他和研究团队到云南、湖南、海南,江西,只要种水稻的地方都去跑,去寻找他理想中的种子,十年却没有半点收获,放在现在10年半篇论文没有,估计单位早把你给炒鱿鱼了。更可怕的是,当年他培育的“野败”杂交品种却被人一夜之间全部拔光,幸好他在地边上的井里找到了几颗,要不然真得跳楼去。10年的坚持需要勇气和信念,对于喜欢自由散漫的他来说,着实不易。

4)科研需要有远大的梦

袁隆平先生一直有个“禾下乘凉梦”的梦想,在水稻下乘凉姑且不现实,但是有着这样的信念和梦想是他一步步坚持下来的重要原因。现在他还有个梦想,那就是让杂交水稻亩产达到1000kg,这是个很了不起的数字。现在科研界有的人取得了一些成果就飘飘然了,觉得后半辈子就可以黄粱做梦了。后半辈子和前半辈子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照此,袁老早应该在家里待着享福了。而且,国家与部门对于年轻人的“拔高”也助长了这样的风气。但是对于老学者却没有相应的资助。而那些老学者经验丰富、思维缜密,他们也不见得就年老体衰,完全不当用吧。梦是指引前进的动力,人的一生能完整的做一个大梦就足够了。希望大家都能坚持自己的梦,都能实现自己的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9327-1339691.html

上一篇:一周年
下一篇:花生米
收藏 IP: 183.208.253.*| 热度|

3 段含明 左宋林 郁志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7: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