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thyhc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ithyhc

博文

有解释的引用才有意义

已有 1660 次阅读 2022-5-8 10:5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引用是除归纳外,另一个在文献综述中比较常见的技法。但是很多人在引用别人的原话时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别扭的感觉,比如我在写作中就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引用的原文好像孤零零的在那里,前后怎么看都不协调。

杰拉尔德·格尔夫和凯西·比肯施泰因在《高效写作的秘密》一书中的“第三章 如他所述:引用之道”中为解决这一问题给出了答案。他们建议,引用不仅要与论证相关,而且要用前后配套把引文夹到“引用三明治”中。具体地说,就是要在引用前后安排引用声明和后续说明。我觉得这对引用的解释是相当形象的,而且这种建议非常有用,因为把引文配上解释不仅能够还原原来的语境,而且有助于将引文与自己的论证联系起来。

按照杰拉尔德·格尔夫和凯西·比肯施泰因的说法,没有任何解释的引文是“孤悬”或“逃逸”引文,这样的引文脱离了原来的语境,很难让读者理解。我想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觉得有些引文感觉别扭的根源。比如,我们在撰写项目申请书中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时,通常都会引用一些原文,然后紧接着就说“因此某某研究很有必要或意义十分重大”。如果按照论证的过程来理解,某人说过的话不是开展某项科学研究的必要原因,只要有人关心、具有相当的意义,科学研究就值得开展。所以,没有解释的引文,即便是为大众所熟知,仍然会让人感觉去了一点东西。

正如杰拉尔德·格尔夫和凯西·比肯施泰因所说,“引文绝非不言自明”。他们警告作者不要以为自己理解了引文就觉得读者也能够理解。事实的确如此,甚至有时候在文稿修改过程中,原本相关引文也可能会失去意义。对此,最好的做法就是在引文前面要设定好语境——在引文的顶上夹上面包,同时在引文后继续阐释引文的意义——底下的面包也不能落下。只有这样的引文,才是读者能够理解并且对论证有帮助的引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21183-1337574.html

上一篇:归纳要为自己的论证做好准备
下一篇:以回应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更有吸引力
收藏 IP: 120.245.128.*| 热度|

1 段含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