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严金海:游杏园,寻中医典故

已有 2746 次阅读 2022-3-28 18:38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人文社科|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南方医科大学通识教育,2022-03-28 09:13

01  杏林春暖、虎啸传奇

三国时候,吴国侯官(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有一位叫董奉的人,是一位很高明的医生,传说有“仙术”。《太平广记》中记载他“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得十万余株,蔚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兽游戏其下……”杏子成熟时,董奉在林中盖一个草仓,贴告示说:买杏不需要告诉主人,用一容器谷子换一容器杏就行。若有人少予多取,林中群虎便出吼逐之。想占便宜的人受惊,盛杏的容器往往会倾覆,待回家时所剩的杏与所予之谷等量。有人为了感激董奉的德行,写了“杏林春暖”的条幅挂在他家门口。从此,许多中药店都挂上了“杏林春暖”的匾额,“杏林”也逐渐成了中医药行业的代名词。

02  罗门拱立

杏林医苑有一则“罗门拱立”的佳话,说的是朱震亨拜师罗知悌的故事,毫不逊色于“程门立雪”。公元1328年,朱震亨已有医名,他深感医学的根基在于《素问》《难经》等中医学经典著作,但是他家乡浙江义乌没有精晓中医经典的人。为了求得真学问,朱震亨不畏路途遥远,到处寻访名师。兜了一大圈,访知钱塘罗知悌是刘完素再传弟子,并广泛通晓李杲、张从正二家之说,便决意投其门下。罗知悌字子敬,号太无,原是南宋理宗赵昀的近侍小臣。南宋灭亡后,闭户扣扉,潜心于医,得刘完素高徒荆山浮屠的真传,但是傲慢不驯,胸襟狭隘。“先生十往返不能通”,朱震亨多次登门求见,罗知悌都杜门不纳。朱震亨甘受冷落,“志益坚,日拱立于其门,大风雨不易”,任凭风吹雨淋,都毕恭毕敬地站立在罗知悌门前。后来,有人告诉罗知悌求教的并非无名之辈,而是颇有名气的朱震亨,罗知悌大受感动,终于收其为徒,尽其心力传授刘完素、李杲、张从正的学术,而一概以《黄帝内经》为依据。朱震亨跟随罗知悌学医一年有余,果然医技倍增。

03  悬壶济世

悬壶济世”的典故出自《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的记载。汉时,河南一带瘟疫横行,民不聊生。有一天,一位神奇的老人来到这里,他在一条巷子里开了一个小小中药店,门前挂了一个药葫芦,里面盛了药丸,专治这种瘟疫。这位“壶翁”身怀绝技,乐善好施,凡是有人来求医,老人就从药葫芦里摸出一粒药丸,让患者用温开水冲服。就这样,喝了这位“壶翁”药的人,一个一个都好了起来。时有汝南人费长房,见此老翁在人散后便跳入壶中,他知必有奇异,就去诚心拜访,老翁便邀他同入壶中。费长房从此随其学道,壶翁尽授其“悬壶济世”之术。

医家挂药葫芦有两层深意:一是向世人表明其“悬壶济世”之宏愿;二是看重葫芦之实用价值:用葫芦保存药物确实比其他的容器如铁盒、陶罐、木箱等更好,因其有很强的密封性能,潮气不易进入,容易保持药物的干燥。

04  当归寄相思

当归寄相思”的典故与辛弃疾有关。辛弃疾不仅是与苏轼齐名的豪放派词人,还是南宋抗金名将,曾率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生擒叛徒张安国。相传他新婚不久,就赴前线抗金杀敌,疆场夜静之时他思念妻子,便给妻子写了一首词聊解相思:

《满庭芳·静夜思》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硫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堂。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

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

词中用了雲母、珍珠、防风、沉香、郁金、硫磺、黄柏、桂枝、苁蓉、水银、连翘、半夏、薄荷、钩藤、常山、缩砂仁、轻粉、独活、续断、乌头、苦参、当归、茱萸、熟地、菊花等25味中药的药名,巧妙地运用了药名字面上的意义,情趣盎然。

辛弃疾的妻子范如玉出身于书香门第,与辛弃疾情投意合、心有灵犀。收到这首词后大为感动,回信道:

槟榔一去,已历半夏,岂不当归也。谁使君子,寄奴缠绕他枝,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妻叩视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来了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豆蔻不消心中恨,丁香空结雨中愁。人生三七过,看风吹西河柳,盼将军益母。

妻子回信中不仅道出了别离之苦,盼归之情,也同样用到了很多中药名:槟榔、半夏、当归、寄奴、芍药、天南星、忍冬、白芷、黄连、豆蔻、丁香、三七、益母。

辛弃疾和妻子的信中都用到的药名有半夏、当归,一个表示时令,一个代表相思——时过半夏,实在当归!

05  橘井泉香 

橘井泉香”典出西汉刘向所撰的《列仙传·苏耽传》,清代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将其收入《医术名流列传》之中,流传甚广。“橘井泉香”一词与“杏林春暖”、“悬壶济世”一样,在中医学界脍炙人口。过去医家常常以“橘井”一词或橘、杏并用来为医书取名,诸如“橘井元珠”、“橘杏春秋”等,寓意深刻。

相传西汉文帝时,湖南郴州人苏耽,医术精湛、助人为乐,为人治病不收报酬,笃好养生之术,人们称他为“苏仙翁”。有一次,苏耽有事外出,需三年方回,临行前他对母亲说:“明年天下会发生一场大瘟疫,咱院子里的井水和橘树就能治疗。患者如恶寒发热,胸膈痞满者,给他一升井水,一片橘叶,煎汤饮服,立可痊愈。”后来的情况果然如苏耽所言,天下瘟疫大行,求井水橘叶者,远至千里;饮井水橘叶者,也即刻痊愈。此后人们便以“橘井泉香”来歌颂医家救人的功绩,医家也将之书写在匾上以明志。

06  问道长沙

史载:“东汉末年,疫疬横行,万户萧瑟。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亡,或举族而丧者。”可怕的瘟疫在中华大地上悄无声息地蔓延,尤其以郑州、长沙和洛阳等地为盛。发病的人突然高烧、咳嗽、胸闷,然后在极端痛苦中死去,其典型症状与现代流行病近似。

时任长沙太守的张仲景,利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把脉诊治。但当时的官箴规定,太守不得擅进民屋。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坐在大堂之上,挨个仔细给百姓把脉诊病。久而久之,形成惯例,每逢初一、十五,张仲景的衙门前就聚集了许多来自各方的患者。后人怀念张仲景济世救民的胸怀,就把中药铺称为“堂”,在药铺里诊病的医生称为“坐堂医生”。张仲景的医方称为“长沙方”,学医叫做“问道长沙”,湖南各地老中医收徒,都必行“拜仲景先师礼”。

07  东壁本草

李时珍,字东壁,其《本草纲目》由王世贞作序。王世贞乃明代著名文学家,他在序言中高度评价了这部宏大著作:“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数也。”

孔子作《尚书序》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喾)、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不过这些书早就散佚了,“坟典”就成了先秦古籍的代称。王世贞的这段话意思是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从先秦古籍到今人传奇故事,凡是和药学相关的内容,无不详尽采录,使人仿佛进入金谷之园(西晋时期石崇为纵情放逸,在洛阳依邙山、临谷水建了规模宏大的花园),园中佳品绚丽夺目;又如同登上龙君之宫,各种宝藏尽陈于前;也如面对冰壶玉镜,毛发毕现。

08  汤头歌诀(赋)

清朝康熙三十三年,有位叫汪昂的80岁老中医,整合古方编著了一本《汤头歌诀》,影响颇为广泛。本书选录名方320条,分为20类,用七言诗体编成歌诀,将每个汤剂的名称、用药、适应证、随证加减等都写入歌中,内容简明扼要,音韵工整,一时成为医界的美谈。

“汤头”是中药汤剂的俗称。在中国传统的中药方剂中,一副汤剂往往要由多味药材组成,制法繁琐,药材名称抽象枯燥,不便记忆和掌握;因此,古人便尝试着将一些传统的灵验药方,改成诗歌,使其具有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的特点。此举方便了人们的识记,受到广大学医者的欢迎。

09  稚川丹灶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所以“稚川丹灶”和“葛洪丹灶”都是指葛洪在罗浮山炼丹之所在。

稚川丹灶位于罗浮山冲虚观的右后侧,原“葛洪丹灶”是由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被贬惠州,赴任前游罗浮时所题,明末清初兵祸时散失。现“稚川丹灶”四字,由清朝广东督学使者吴鸿补书。

杏园记

辛丑仲夏,杏园新筑,清景雅韵,匠心独具。是园,上承乾元以顺德,传千载岐黄之精。下拥坤仪而泽被,酝百草回春之本。仰观日月星辰,天光交辉,云影徘徊。俯察园林万象,平湖镜开,烟雨空蒙。日晷节令,循时以动,太极阴阳,承气以行。曲水流觞,树蕙滋兰,楼阁延阶,桃李成蹊。

园以载药,药以济仁。华夏本草,芳华绝世,金谷之园,种色夺目。映日荷花,莲叠藕聚,照夜葳蕤,琼郁芷芳,优游花间,若隐呦呦鹿鸣韵事。柳荫榕茂,桂馥兰馨,杏林春暖,橘井泉香,听风林下,如闻虓虓虎啸传奇。岭南名药,四时皆盛,春绽木棉,夏溢藿香,秋华九里,冬实石榴,糜不悉备。杏林实训,俯仰得思,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前贤宏论,后人妙理,万象包藏。 

园承文脉,贤承俊德。西砌医史浮雕景墙,名家轶事,相谐成趣。医坛盛世,名彰千年,邈万载于晨昏。东筑医药文化长廊,汤头歌赋,宝藏悉陈。医经典籍,书盈四壁,演精华于方寸。园西筑馆,草本锦集,道地名药,悉入其中。园东建楼,以承实训,辨药识理,教学相长。沿廊而览,溯源岐黄,登亭而眺,问道长沙。先贤丰碑,辉映日月,稚川丹灶,思邈要方,东壁本草,光烁古今。

时逢盛世,文化自信,守正创新,中医自强,厥有斯园,以彰大道。承悬壶济世使命,蕴中华瑰宝。秉立德树人初心,迎八方俊彦。穷究医海,仁心永驻。为国育才,惠泽永芳。

美哉,杏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31430.html

上一篇:[转载]维生素D的研究历史启迪
下一篇:星言星语与星月(183):求水山公园
收藏 IP: 120.231.24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