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如何甄别基础科研中的原创工作? 精选

已有 12113 次阅读 2019-4-13 09:29 |个人分类:建言献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原创, 甄别标准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原始创新(原创)是最重要的、最能体现人类智慧的创新,能极大地提升人类对事物的认知和推动社会进步。原创(见百度)指的是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科研成果。

在基础科研、应用基础科研、应用科研方面,研究者都有可能做出原创成果。鉴于前者是后两者的基础以及受篇幅所限,本文仅谈前者。

确实,有不少研究者做出了好的成果,但不一定是原创成果。如何甄别其是原创成果呢?这得有标准可依。下面,我从原创的特征属性出发,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供大家讨论。

1、首创性

首创性包含原始性和唯一性叶鑫生,2001;于绥生,2017)这两个基本属性,是衡量成果是否为原创的基本标准。原始性(Originality)指研究者未借鉴已有的思路、理论、方法或成果,靠自己深度思考与灵感助力找到了破解科学难题的突破口,进而创立了新理论、新原理、新定律、新方法。唯一性(Uniqueness)指研究者做出的成果,前人从未提出或预见过,属于“从01”的发现。

例如, Felenius1927)认为土坡沿圆弧面滑动,可将滑面上的坡体分为若干竖向土条,并可忽略土条间的相互作用力,然后按力矩整体平衡条件,提出了定量分析土坡稳定性的瑞典条分法。该法在实际中得到广泛应用。后来,Bishop1955在该法的基础上,考虑了土条间的相互作用力,改进了瑞典条分法。显然,后者借鉴了前者的思路和原理,不属于原创者;而前者是提出土坡稳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的第一人,当之无愧为原创者。

从诺奖的颁发也可知道,即使后人做出了更好的工作,诺奖一般仅授予原创者。这是因为突破性思维不常有、灵感难闪现,尊重原创者是必须滴。嗯,木法,能做出原创成果的毕竟是极少数的天才,绝大部分研究者只能做“从1N”的工作,若能做到让N更大些,也可足慰平生了。

2、普适性

研究者提出的新理论、新原理、新定律,应具有普适性,即能很好地阐释某一类事物的演化机制与规律。譬如,若某理论只能描述浅源地震的产生过程,而不适用于中源和深源地震,这说明该理论未抓住地震演化规律的“宗”,是半成品或有严重瑕疵的产品,需“十年磨一剑”之毅力将其发展为成品。这是因为天然地震均是岩石脆性破裂的产物,与震源深度无关。

再者,可检验性是衡量其具有普适性的重要保证。因此,除数学外的科学发现,必须接受实践或时间的检验,这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显然,通过可重复性检验的为真理,否则为谬误。例如,爱因斯坦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得到了包括最近黑洞观测的一再证实,是可信赖的伟大原创理论。

3、超前性

凡是原创都是超前的,都是人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超出了现有的理解框架郭铁成,2014,以至于诸多同行初期尚不能认识其意义和引领作用。换句话说,在原创初期,真理通常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新理论的诞生往往会推翻过去的认识或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原创者以此投稿的稿件往往因同行的不理解”或“利益冲突”而被拒,初期最大的阻力主要来自于同行。TA们不是反省自己过去的认识是否错了,而是武断地认为原创者的认识是错的,TA们一心要为真理”或利益而斗争。纵观科学史,诸多科学巨匠们创立的科学理论,几乎初期都遭到了各路豪杰的打压,是在铺天盖地的反对声音中脱颖而出且成长壮大滴。这也说明:是金子迟早会发光,是沙子自然会无声无息沉入海底。

4、排他性

我曾说过:判断某项研究是否为原创的一个简易原则,是看其是否具有可替代性,谁都能做的一般不为原创,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能做出来的肯定为原创。 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后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我没有提出狭义相对论,五年之内就会有人提出。而如果我没有提出广义相对论,五十年之内也不会有人提出。” 可以说,没有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可能要晚几十年才能出现,或者甚至根本就不会出现。

5、简

虽然事物的演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往往“万变不离其宗”。从诸多科学巨匠们的工作来看,描述这个“宗”的定律或方程非常简洁,如牛顿第二定律、爱因斯坦质能方程,且通常能用一两句话说明其涵义。其道理正如达芬奇所言“自然界总是以最简洁的方式行动。

我之前也唠叨过:若某研究者果有货真价实的硬货,5分钟内能够讲解清楚;若都是表面光鲜的虚货,光讲完研究意义就会超时。这是因为“大道至简”,真搞明白了某种事物的本质演化规律,道理和“规律”一定是简单滴,容易用几句话说清楚。

前两个属性可作为甄别原创的主要标准,后三个属性可作为辅助标准。如果某研究者的基础科研工作均满足以上五个属性,可判定为原创;如果满足前两个属性,可大致归为原创。不知大家以为然否?

 

参考(略)

 




论文写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73013.html

上一篇:文献读的越多,离原创越远
下一篇:唐山地震为何损失惨重——揭示一个长期未被注意因素
收藏 IP: 59.109.159.*| 热度|

33 郑永军 檀成龙 曾杰 郭战胜 晏成和 刘立 洪昆辉 曹俊兴 吕洪波 吴斌 季丹 刘世民 翟梦阳 杨百存 武夷山 杨正瓴 毕重增 李剑超 章雨旭 史晓雷 黄永义 张国宏 宁利中 李培 张坤 陈波 杨金波 赵斌 彭真明 代恒伟 高友鹤 张成岗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