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范式变迁——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分野与交汇》札记(45)

已有 2550 次阅读 2019-4-12 12:09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世纪, 大学发展史, 科学规范

四十五、两本《欧洲中世纪大学》

(一)张磊博士的《欧洲中世纪大学》

1. 内容简介

张磊博士的《欧洲中世纪大学》由商务印书馆2010年9月1日出版。所谓欧洲中世纪大学指11~17世纪欧洲各国兴起的高等学府,为近代高等教育之滥觞。

过去,欧洲教育为教会所垄断。为了培养僧职人员,教会在地方兴办僧院学校,在教区设立主教学校。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以后,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反对领主的斗争,迫切需要能读会写、具有各方面知识的人才。原有的僧院学校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从11世纪起,一些城市的手工业行会和商人公会,以及市政当局,打破教会几百年来对教育的垄断,自发地创办了世俗学校。学校根据城市生产、交换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开设文法和计算方面的课程,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城市学校的普遍兴起,促进了城市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引起人们对古典艺术、古典哲学和研究罗马法的兴趣。这种新型学校不依靠教会,而是靠学生交纳学费维持学校的经费开支。校长和教师统由行会和市政当局共同聘任。这种新型学校在中世纪得到普遍的发展和扩大。

在西欧某些城市学校和主教学校的基础上开始出现大学。最早的大学产生于意大利。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的是萨莱诺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萨莱诺大学设在意大利的萨莱诺,先是有一所医学校,11世纪初成为医学研究中心。当时,犹太人阿非利加诺来到萨莱诺,编译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和阿拉伯的医学著作,对医学理论和医疗事业有很大推动。萨莱诺大学成为欧洲最早的医科大学,1231年得到政府承认。11世纪末出现的博洛尼亚法律学校以研究法学著称,1158年得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红胡子)颁布敕令的保护,学生团体取得了一定的自由权利和特权地位,遂发展成为博洛尼亚大学。博洛尼亚大学的学生按照籍贯组成同乡会,到13世纪阿尔卑斯山南北两个同乡会联合起来,形成"法科大学"。这是一种学生团体的联合,不包括教师按学科成立的组织"学科会"。此后,大学便经常与市政当局和其他市民接触,成为独立的市民团体。不久教师组织便与学生组织联合,统由学生中选出的校长管理,从而确立了师生合一的大学的形式。博洛尼亚大学设有文学院和医学院,在14世纪以前还设有神学院,最初统由法科大学校长管辖。到14世纪初,博洛尼亚大学取得独立的审判权,成为名副其实的自治团体。法国的巴黎大学始建于12世纪末,由原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学校发展而来,正式形成于13世纪初。1209年在巴黎出现了教师会组织。1215年,教师会与学生会一起得到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正式承认。1231年,罗马教皇以敕令肯定该大学的自决权。巴黎大学由主教的代理人主持,教授由教会委任,并发给薪俸。学校的管理人员不是由全体学生选举,而是由取得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选举产生。欧洲中世纪大学全校分为 4个系,各系由公选的系主任主持。文艺系为普通教育阶段,具有预科教育的性质。学生在这里主要学习“自由七艺”(文法、修辞、伦理、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修完前 3科,可得文学士学位,全部修完后 4科,可得文学硕士学位。然后取得投考其他 3个高级专门系(神学、医学、教会法)的资格。修完专门系的课程,才能取得博士学位。入学年龄和修学年限均无明确规定。一般修完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大约需要12~13年。欧洲中世纪大学多是自治团体。它既不隶属于教会,又不受制于地方,保持相对独立性,可以自由研究学术。由教授和学生共同推选校长进行管理。博洛尼亚大学类型在南欧比较普及,而巴黎大学类型则在北欧占优势。

继意大利和法国之后,英国创办了牛津大学(1168)和剑桥大学(1209)。14世纪,德国建立了海德堡大学,捷克建立了布拉格大学,波兰创办了克拉科夫大学。到1500年,全欧已有80所大学,1600年大学发展到 108所。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出现和发展为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作了准备,促进了各国文化和学术的发展,有利于城市的繁荣和工商业的进步,加速了国际间的文化和学术的交流,并对当时和后来的教育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2. 写作背景

本书是作者希望系统梳理世界大学发展史的研究计划之第一部分。

本项研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沿着前后衔接、步步深入的设计路径,首先对中世纪大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讨论,探讨了中世纪大学的起源,剖析了中世纪时期大学的设置认可等基础性问题。其次,抓住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涵,对中世纪大学的内部组织、教学、教师与学生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中世纪以来大学的制度演变以及从中世纪大学到德国大学模式的形成这一重要的制度演变问题进行了分析。

基于对世界大学发展历史过程及其制度变迁所进行的考察和分析,本书力图更准确把握住中世纪时期大学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状况,不仅对中世纪时期大学的教师薪俸制度进行分析,而且还从大学制度演变的角度对中世纪大学与中世纪后期德国大学的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期,笔者曾留学日本。留学期间印象深刻的是日本学者在教育研究领域所做的那些系统的基础研究。在高等教育领域,日本学者的研究同样令人难忘。尤其令人震惊的是日本学者在世界大学史领域所做的各种工作(包括对欧美学者在大学史领域的一些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这从《欧洲中世纪大学》后面所列附录中就可以看到)。震惊之余,笔者开始对自己的学术修养、学术研究方向进行反省。另一方面,在完成博士论文的过程中,面对日本大学教育发展所取得的种种成果,笔者开始深入追问“对日本大学教育产生过深刻影响的德国大学是怎么一回事?”“德国大学之前的大学是如何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等问题。随后,笔者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是否可以设定一个“长期计划”,对世界大学的历史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欧洲中世纪大学》就是这一计划的第一部分。

3. 该书目录

前言

一、研究缘起

二、本书主要内容和观点

三、思考

四、致谢

第一章 最初的大学--大学之名与大学之实

一、关于中世纪大学

1.关于"大学"的名.称

2.关于中世纪大学的研究

二、中世纪大学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1.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大学得以发展起来的社会历史背景

2.关于大学得以发展起来的几种观点

第二章 中世纪大学的起源--几所著名大学的个案

一、萨莱诺大学

1.作为欧洲医学教育中心的萨莱诺

2.萨莱诺为何具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3.萨莱诺的衰落

4.萨莱诺在组织结构上属于"异类"

二、博洛尼亚大学--典型的学生大学

1.博洛尼亚大学吸引了欧洲各地的师生

2.大学(universitas)这一行会组织的形成

3.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as)的生存环境与生存方式

4.博洛尼亚大学的师生关系

三、巴黎大学--典型的教师大学

1.巴黎的"universitas"

2.大学师生与城市当局之间的冲突

3.大学教师与主教及其代理人之间的冲突

4.修会势力对巴黎大学的渗透与大学的学术自由

5.教会大分裂与巴黎大学的"裂变"

第三章 中世纪大学的设置与认可

一、大学的办学实践与"办学许可权"

1.大学的"设置认可"(chartering)

2.大学"设置认可"(chartering)的历史发展

二、最早的大学与设置认可

1.自然形成的大学与被设置的大学

2."被创办"出来的大学

三、13世纪末以后的大学设置认可

1.设置认可从"可有可无"演变为"拥有最好"

2."设置认可"变得必不可少

四、获得设置认可的目的是要成为"泛欧大学"

1."studium"与"studiumgenerale"的差别

2."studiumgenerale"颁发的学位

3.设置认可与特权的授予

4.设置认可的获得

5.申办者之间的相互竞争

6.拥有设置认可权的教皇

7.教皇的特许(认可)成为必不可少之物

附表:1200~1500年期间获得设置认可(charter)的大学

第四章 中世纪大学的内部组织及其管理

一、大学的名称与大学的类型

1.作为"场所"的大学和作为"团体"的大学

2.中世纪大学的类型

二、大学的内部组织

1.各种组织的名称

2.大学内部各种组织

三、大学内部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1.学部

2."基础学部"(the faculty of arts)

3.学寮(collegium,college)的出现

4.学寮(学院)制度的发展

5.学术性"行会"的形成和成长

四、校长的产生方式与大学管理的基本原则

1.校长这一角色

2.校长的管理职责

3.中世纪大学内部的权力分配

4.大学的内部管理

附表:巴黎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的组织结构简图

第五章 中世纪大学的教学及其管理

一、修学的过程

1.学习者身份

2.不同学位的修学年限

3.学校教学活动安排

二、中世纪大学的教学

1.课程类型

2.教学模式

3.课程与教学安排

4.课堂教学

三、中世纪大学开设的科目

1.基础学部的课程

2.高级学部的课程

四、教学方法

1.基本教学方法--讲读(lectio)与讨论(disputatio)

2.最具特色的讨论课

第六章 中世纪大学的教师

一、教师的资格

1.不需要资格证书的时代--从松散管理到行会管理

2.教师行会与主教之间的冲突

二、教师的挑选与教师的学术声望

1.教师的类型

2.教师人选的标准与限制条件

3.从事基础科目教学的文法教师

4.法学教师的权威与名望

5.教师向官员的"位移

三、教师的工作

1.教师最初靠什么吃饭?

……

第六章 中世纪大学的教师

第七章 中世纪大学的学生

第八章 中世纪后期大学的历史演变

第九章 中世纪大学的教师薪俸制度

附一

附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二)贺国庆教授的《欧洲中世纪大学》

《欧洲中世纪大学》,贺国庆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欧洲中世纪大学》为分6章和2个附录,中世纪大学的起源;中世纪大学的类型与结构;中世纪大学的课程与教学;中世纪大学的教师与学生;中世纪大学的学院;中世纪大学的转型。

1. 张斌贤:揭开中世纪大学的神秘面纱——《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借鉴和启示(中国教育报)

中世纪大学是西方文明史上最具原初性的创造,蕴含着绵延千年不绝的大学精神与生存之道。然而,人们对中世纪的解读似乎因这一时期的特殊而增添了几多神秘与不确定,许多问题依然困扰着学界。如中世纪大学数百年间是否处于发展的“冰河期”?它们究竟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还是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职业训练机构?它们与之前人类的高等教育机构及现代大学是什么关系?它们的自治特权是如何形成与丧失的?那时的学生是如何生活的?中世纪大学的早期与晚期有何区别,有哪些基本特征,又是如何变化的?

贺国庆教授的新著《欧洲中世纪大学》对上述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新解。这部著作是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欧洲中世纪大学研究”的终结性成果,该书以独特的视角在全面论述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起源、类型与结构、教师与学生、学院及其转型的同时,对人们容易误读的关键问题考问得细致而深刻。

作者认为,中世纪大学在数百年间并非处于发展的“冰河期”,而是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变革,晚期中世纪大学的出现表明大学发展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过去人们倾向于将中世纪大学看成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其实不然,中世纪大学始终与社会保持着广泛的联系,通过职业训练、社会活动、课程设置为社会提供广泛的服务,社会贡献并不逊色于现代大学。然而,这并不表明它们就是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纯粹职业训练机构,在那里,学术之树依然繁茂,大学内部对具有永恒价值的学术研究提供长期的支持和保障,其非功利性显而易见。如果在我们强调大学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时枯萎了学术,倒是可以看看中世纪大学是如何平衡它的职业性与非功利性的。

为了显示大学的久远,有人认为中世纪大学是古希腊罗马、拜占庭和阿拉伯等古代国家高等教育机构的延续,如雅典哲学学校、贝鲁特法律学校以及君士坦丁堡帝国大学等。其实,不管中世纪大学如何沉湎于古代和阿拉伯文化的研究,对其教育制度几乎没有多少有机的继承和延续。因此,中世纪大学是欧洲本土的产物。关于中世纪大学与现代大学的关系考辨没有太多悬念,现代大学是中世纪大学的直系后裔,中世纪大学留给现代大学太多的宝贵遗产,如学校自治、学术自由、校内民主、教授治校及办学的开放性等。

不管是学生治校,还是教授治校,中世纪大学奢华的自治特权令人羡慕。作者在分析中世纪大学特征时谈到了大学自治与外部干预问题,指出这些自治特权并非与生俱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是大学师生流血抗争的结果,是与教会势力、世俗社会、政府干预斗争的产物,是在自治与干预的妥协和争斗中获取与丧失的。当然,相比现代大学贫瘠的自治,我们有理由钦羡中世纪大学在那个时代所拥有的自治权利与社会影响。

作者生动地描述了学生在学院的生活状态,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早期学生生活的自在与生动。到中世纪后期,寄宿制的发展与学校管理的加强对学生生活的约束日益严格,加上教学设施的完善,学生的成长环境逐渐优化。学院式生活还对大学后来的教学传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者在论述中世纪大学的演变与转型时,指出了早期与晚期的区别。早期中世纪大学具有明显而稳定的宗教性和国际性、职业性和实用性、民主性和平等性等特征,而晚期中世纪大学在大规模数量扩张中渐趋保守与僵化,世俗性增强,国际性淡化。当然,日渐浓厚的人文之风为晚期中世纪大学的变革与转型带来了些许活力。

作者从矛盾对立的双方深刻剖析了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特征,阐释了大学的生存发展之道。不论哪个时代、何种社会,大学管理的实质就是动态地平衡主要矛盾,在抗争与妥协中生存发展。如大学的自治与外部干预就是寻求权力的动态平衡;大学的国际性与区域性就是选择大学的发展特色;保持大学的职业性与非功利性就是定位大学与社会的合理距离;践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就是保持大学的相对民主与平等,提高大学科学与学术活动的水平;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结合就是追求大学的生态化发展,解决大学均质化与同质化的不良倾向。应该说,作者对中世纪大学特征的分析涵盖了大学生存发展的基本法则,为现代大学改革提供了无穷的力量源泉。

恰如作者所言:“如果读完本书对于读者全面了解中世纪大学有所裨益并能引发更多的深入研究,我们也就达到撰写本书的初衷了。”作者倾心为我们揭开了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神秘面纱,奉献给读者丰富的心灵感悟与智力愉悦,让我们在阅读中尽情欣赏欧洲中世纪大学并未远逝的风景,体悟其跨越时空的恒久魅力。

(作者张斌贤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二、贺国庆:我的公开声明和答复——驳河北大学学术委员会所谓《关于贺国庆涉嫌抄袭问题的审核报告》

(来源: 2011年6月20日《学术批评网》)

自2010年3月河北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XXX抄袭事实在网络曝光以来,他本人至今未作出任何正面回应。相反,滥用权力对其怀疑的举报人(本人是其中之一)进行了一系列涉嫌违法乱纪的报复行为:如违规动用保定公安人员调查并威胁我的同事和学生;利用匿名信和网络对我造谣诬陷;授意学校纪检部门多次调查我负责的学院财务;违反组织原则,以“职务任期到限”为由免去我教育学院院长的行政职务;操纵校学术委员会个别亲信诬称我的学术成果为严重抄袭,甚至建议取消我的教授职称。各种卑劣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XXX在公开场合多次宣称:文科百分之百都有抄袭。依此荒谬逻辑,他指使查阅我的论文和著作,不顾基本事实和学术规范,炮制出《彻底还原贺国庆》等一系列匿名帖子,先在校内广为散发,然后发至全国教育学界近百名学者,并在网络上大肆传播,企图达到败坏我的学术声誉、以致我的学术生命于死地的目的。

自2010年10月以来,我已多次致函河北大学上级部门,请求有关部门成立调查组,聘请全国同行专家,核实我的所谓“抄袭”问题。同时我也明确表示,如果认定我存在抄袭,我愿意接受任何处罚。

2011年1月14日,即将放寒假的前一天,在XXX的直接授意下,事先未与我做任何沟通的河北大学学术委员会,纠集校内两三个所谓专家(竟没有一个是同行专家)组成审核组,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将一份《关于贺国庆涉嫌抄袭问题的审核报告》发至我的电子信箱,并限我15日内答复。

我欢迎正常的学术批评,但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恶意诬陷和诽谤。我当即致函河北省教育厅和河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及各位委员,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鉴于目前我和XXX已经成为一场学术抄袭是非争端的当事人,由“在校长领导下开展工作”的校学术委员会对我的所谓抄袭问题进行审核,本身是违背学术审查程序的不合法行为,我有权拒绝与之合作。我再次强烈请求河北大学上级部门迅速成立调查组,聘请非河北大学的专家分别对XXX和我的抄袭指控进行认真彻底的学术调查。

2011年2月20日,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河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召开主任会议并形成决议,认定我抄袭事实成立,并建议取消教授资格。由于上级领导的干预,此决议暂未公开和付诸实施。

事实上,河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审核组作出的《关于贺国庆涉嫌抄袭问题的审核报告》严重歪曲事实,已对我的名誉和身心造成重大伤害。该报告称“对所举报材料和涉及原始材料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核”,这完全是不负责任的一派胡言。

为了对自己及学术良知负责,下面,我就该报告对我的十项指控逐一向学界作出公开答复,不妥之处,欢迎同仁批评指正。

在答复之前,我想先就我所研究的学科性质作一简要说明。

我长期从事外国教育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该学科是教育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秉持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及“以史料为依据”的原则,信守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的研究规范。在近三十年的研究历程中,我努力奉行上述原则和规范,在研究中重视对史料(尤其是英文史料)的收集和运用,尊重前人研究成果,注意恪守学术规范,对凡属直接或间接引用的核心观点和数据等均严格注释,以保证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但改革开放后的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百废待兴,在研究手段和研究资料上均面临诸多困难,可供借鉴的中文史料更是寥寥无几,只能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大量采用外文资料,以求学科的突破和发展。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外文资料收集的困难,部分研究中较多参考少数几部外文资料的情况在所难免,这在外国教育史研究中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在外国教育史研究中,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也是学界同仁的共识。在注释上,对所引用的核心观点是不能不注或漏注的,但属于“一般性叙述”或“众所周知的事实”则不必一一加注。本人的研究运用了大量基本史实,这些史实都经过了认真消化和整理,按照学界认可的学术惯例,在上下文已有相关注释的前提下,是不必一一落注的。

鉴于上述原因,在评判本学科有关论著时,尊重学科性质、尊重历史,是基本的前提和要求。

根据上述说明,我就河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审核组对我的十项指控作如下答复。(以下相关指控照录自校学术委员会审核报告原文)

(一)以贺国庆为作者署名的论文《高等教育的重大转折——工业时代欧洲大学的变革》,全文共计约10000 字。经审核认定:(1)论文总体框架与Willis Rudy 所著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1100-1914 的相应部分一致。(2)除论文引言和结语约800 字外,其他约9000 字全部译抄自Willis Rudy 所著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1100-1914一书第101-134 页;其中,直译约85%,编译约15%。(3)上述情况与举报内容相符。

答复:《高等教育的重大转折——工业时代欧洲大学的变革》一文发表在1999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三期。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该文归纳的四个转折是西方教育史学者的共识,本文主要参考了Willis Rudy的著作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1100-1914。以下是Willis Rudy的结构: 
  1、The State and the Higher Learning 
  2、Nationalism in the Universities 
  3、University Radicalism 
  4、The Advance of Secularism 
  5、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6、Higher Education for Woman 
  7、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Universities

我论文的结构是: 
  1、国家加强对高等教育的控制和影响 
  2、大学成为民族主义和激进主义思潮的中心 
  3、现世主义逐渐战胜教会主义成为大学的主流 
  4、科学和技术在大学取得中心地位

以上属正常参考还是抄袭,应该是一目了然的。更何况我在内容上做了许多充实和补充。审核组作出的“除论文引言和结语约800字外,其他约9000字全部译抄自Willis Rudy所著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1100-1914一书”的结论完全不符合事实。除Willis Rudy外,我在文中还引用了阿特巴赫著《比较高等教育》,滕大春著《外国近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六国著名大学》,Joseph N. Moody著French Education since Napoleon,丹皮尔著《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等书的观点和材料,并一一作了注释;对所引用的Willis Rudy著作也作了两个注释(见注⑤⑥),其他参考自Willis Rudy著作的“一般性叙述”和“众所周知的事实”,也经本人认真消化、整理和补充。既然除Willis Rudy著作之外还参考了如此多的文献且已注明出处,审核报告的“全部译抄自”之说怎么能成立呢?显然,审核组认定的抄袭是别有用心的欲加之罪。

(二)以贺国庆为作者署名的论文《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过渡——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欧洲大学的变迁》,全文共计约10000 字。经审核认定:1.论文总体框架与Willis Rudy 所著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1100-1914的相应部分一致。2.除论文引言、结语和文中部分内容约2500 字外,其余全部译抄自Willis Rudy 所著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1100-1914 一书第40-76 页;其中,直译约90%,编译约10%。3.上述情况与举报内容相符。

答复:该文发表在2003年《教育研究》第11期,小标题包括1、文艺复兴与大学,2、宗教改革与大学。与Willis Rudy著作不存在结构上的一致。尽管文中一些“一般性叙述”较多地借鉴了Willis Rudy的著作,但同时充实了大量的其他史料。论文一共13个注释,其中5个注释是对Willis Rudy著作的引用(见注②③⑤⑥⑨),其他注释的文献还包括《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一卷,第三卷),鲍尔生著《德国教育史》,Walter Rüegg主编A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in Europe,威尔•杜兰著《世界文明史•宗教改革》等。该文在充分挖掘和梳理史料的基础上,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大学变迁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该文曾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此处又是一个“全部译抄自”,这种不顾事实的妄下结论,除了有意诬陷外不可能有其他解释。有关Willis Rudy著作五个注释之外的其他八个注释所指涉的内容与“全部译抄自”是什么关系?何谓“全部”?由此可见,审核组认定的抄袭结论纯属别有用心的编造。

(三)关于贺国庆著《近代欧洲对美国教育的影响》一书,经审核认定:1.该书第四章第一节(第133-135 页)中,有5 处段落的部分内容,涉及26行约600 字,属于对Willis Rudy 所著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1100-1914一书原文进行直译或意译,未加注释、注解和参考说明。2.上述情况与举报内容相符。

答复:《近代欧洲对美国教育的影响》一书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于1994年,该书第四章第一节系本人综合有关资料撰成,因系一般性叙述,文中未加注释(但参考文献已列出)。审核组认定书中约600字属于对Willis Rudy著作的直译或意译,完全是主观臆断。仅根据文中个别史料的相似就认定抄袭,是极不负责的。值得注意的是,此处是校学术委员会审核报告十项指控中唯一一处指出“未加注释、注解和参考说明”的,那么是否可以反过来证明,除了这600字,我所有的论文和著作对相关资料的参阅都是加了注释和参考文献的。我还要问,难道凡是没有注释的就是抄袭吗?难道仅仅根据所谓“600字的直译或意译”就可认定抄袭成立吗?

(四)关于贺国庆著《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一书,经审核认定:1.该书涉及抄袭Willis Rudy 所著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1100-1914共24 处,其中17 处为直译,7 处为编译,共约3900 字;上述内容主要涉及《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第7-12、20-22 和170-171 页。2.上述情况与举报内容相符。

答复:《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于1998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第9页、20页、170页均有对Willis Rudy著作的注释,个别未注属“一般性叙述”。本书参考文献也列入了Willis Rudy的著作,因此抄袭说是不成立的。行文至此,我发现审核报告的一个荒唐现象,即审核组几乎是完全根据我的注释找我所谓抄袭的证据,哪里注释多,就指控我哪里抄袭。否则就采取捕风捉影、牵强附会的手段,以主观臆断代替严肃的学术评价。

(五)关于贺国庆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经审核认定:1.第四、五章(第34-72 页,贺国庆所写),直接译抄自Willis Rudy所著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1100-1914中的第14-93页,共涉及82处段,约16000字,译抄率占两章合计33000字的52%。其中,不规范引文 9 处,涉及内容约3000 字。2.上述情况与举报内容相符。

答复:《外国高等教育史》200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再版;2005年被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该书第四章标题为欧洲中世纪大学,本章一是吸收了本人以往的研究成果,二是添加了大量的新资料。注释涉及的中外文著作包括:戴维•林德伯格著《西方科学的起源》,C. H. Haskins著The Rise of Universities,A. B. Cobban著Universities in the Middle Ages,雅克•勒戈夫著《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威尔•杜兰著《世界文明史》,卡斯蒂廖尼著《医学史》,Willis Rudy著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1100-1914,伯顿•克拉克著《高等教育新论》,Walter Rüegg主编A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in Europe(第二卷),Alan B. Cobban著The Medieval Universities: Their Development and Organization,赵荣昌、单中惠主编《外国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约翰•S. 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鲍尔生著《德国教育史》,李伯杰等著《德国文化史》以及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15种,21页内容共有35个注释,其中对Willis Rudy著作的注释也达到6个。审核组的抄袭说不知从何而来?

该书第五章标题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欧洲的高等教育”。全章17页,参阅注释了《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3卷),Willis Rudy著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1100-191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鲍尔生著《德国教育史》,Walter Rüegg主编A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in Europe(第2卷),威尔•杜兰著《世界文明史•宗教改革》等7种书籍,共有注释25个,仅对Willis Rudy所著就有15处注释,抄袭说怎么可能成立呢?

(六)关于贺国庆等著《外国教育史》一书,经审核认定:1.第二章(贺国庆所写) 直接译抄自Willis Rudy 所著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1100-1914一书,共计8处段,约1400字。2.上述情况与举报内容相符。

答复:由贺国庆、于洪波、朱文富主编的《外国教育史》系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的本专业大学教材。审核报告所指第二章并非我写,作者另有其人,且内容为“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与Willis Rudy著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1100-1914在内容上没有任何交叉,所谓抄袭更是痴人呓语,不知所云。审核组就是这样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核”吗?本教材中,我撰写的是第五、六、七三章。这三章正文33页,参考了28种书,共55个注释,参考 Willis Rudy著作只在第七章第二节,并已作注释,何谈抄袭呢?审核组竟然在没有搞清楚在本书中哪一个章节是我执笔的情况下就断定所谓的抄袭,其审查报告中所谓已经“对所举报材料和涉及原始材料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核”的谎言也就毋庸置言了。

(七)关于贺国庆等著《欧洲中世纪大学》一书,经审核认定:1.第一章和结语为贺国庆所写,其中仅第一章第一节直接译抄自Alan B. Cobban 所著The Medieval Universities: Their Development And Organization,译抄率95%,涉及约2600 字。2.上述情况与举报内容相符。

答复:《欧洲中世纪大学》于2009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第一章第一节共4页约2800字,文中对Alan B. Cobban著The Medieval Universities: Their Development and Organization的引注有3处,几乎页页有注,且书后参考文献也列有该书。所谓的抄袭之说岂不荒唐?

(八)关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比较教育史实研究的意义》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比较教育史实研究的意义》两篇论文,经审核认定:两篇文章内容完全相同;同一文章第二次发表时未注明首次发表的出处和重复发表的理由。

答复:该文分别发表于《外国教育研究》1996年第1期(双月刊,2月20日发刊)和《比较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双月刊,3月10日发刊)。这是我学术生涯中出现的唯一一次一稿两发,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我先向《外国教育研究》投稿,然后持论文参加全国比较教育年会,当时《比较教育研究》编辑在未通知本人的情况下将文章刊发,造成了一稿两发。以下是《比较教育研究》主编出具的证明材料,照录如下:“证明:河北大学贺国庆教授发表于我刊1996年第2期的论文《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比较教育史实研究的意义》一文,系贺国庆教授提交给全国比较教育学会学术年会的论文,我刊在发表此文之前,因时间紧迫,未能提前通知作者,特此证明。《比较教育研究》编辑部 曲恒昌 2011.1.20”。一稿两发,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在上世纪期刊社用稿不太规范的情况下,许多学者都可能遇到。显然,此处指控是不足而论的。

(九)关于贺国庆著《外国教育专题研究文集》一书,经审核认定:1.所收录文章没有注明原发表的刊物名称及年份期次。2.其中收录了《高等教育的重大转折——工业时代欧洲大学的变革》、《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过渡——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欧洲大学的变迁》、《近代欧洲大学起源探微》等论文。

答复:《外国教育专题研究文集》系《河北大学博导书系》中的一种,2001年8月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需要说明的是,该文集所有论文均为本人独立撰写,不存在合作署名问题。由于论文集所收部分成果当时尚未公开发表,因此为求体例统一,经与编辑商定,没有一一注明已发文章的原发刊物。自己的论文结集出版,与抄袭是毫无关系的。审核报告最为荒谬的是认定该文集收录了《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过渡——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欧洲大学的变迁》一文,如上所知,此文发表于2003年,怎么可能收录到2001年出版的文集中呢?不知道审核组又是如何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核”。

(十)论文《高等教育的重大转折——工业时代欧洲大学的变革》、《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过渡——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欧洲大学的变迁》和著作《近代欧洲对美国教育的影响》、《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外国高等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欧洲中世纪大学》等均反复译抄自Willis Rudy 所著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1100-1914和Alan B. Cobban 所著The Medieval Universities: Their Development And Organization。 

答复:我的多种论著多次引用Willis Rudy著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1100-1914和Alan B. Cobban著The Medieval Universities: Their Development and Organization,正说明两本书为经典著作,在既有注释又有参考文献的前提下,多次引用就是抄袭吗?如同一位研究《共产党宣言》的学者,多次引用《共产党宣言》的句子,就构成抄袭吗?显然此指控不值一驳。

《关于贺国庆涉嫌抄袭问题的审核报告》,罔顾事实,错误连篇,纯属主观恶意诬陷。对本校教授定性抄袭这么重大的事情,我不禁要问:河北大学学术委员会的程序合法吗?学术委员会“在校长(XXX)领导下”可能作出独立、公平和公正的决议吗?如此重大而严肃的事项,学术委员会聘请了国内同行专家参加审核吗?审核报告错误如此之多,错误如此之荒唐,审核者究竟是如何“对所举报材料和涉及原始材料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核”的?这样的审核报告能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吗?学术委员会主任会议有什么资格迫不及待地建议取消我的教授职称?这不是明目张胆的报复又是什么呢?我相信,学界自有公道,春天不会太遥远。

以上是我向全国学界同行的答复,不是向河北大学学术委员会的答复,因为我一直坚持,在XXX领导下的河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对我所谓涉嫌抄袭问题的调查不具有合法性。

我再次呼吁河北大学上级部门成立调查组,对XXX和我的学术问题作出公平公开公正的调查;并欢迎正规媒体介入报道和监督,同时保留下一步诉诸法律的权利。

(本文作者系河北大学教授。社会兼职包括:民进中央委员,民进河北省委副主委,河北省政协常委,河北省优秀省管专家,中国教育史学会副理事长等。) 
  3. 王保星. 大学之变·大学之源·大学之魂——《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学术使命

【摘要】作为大学之源,欧洲中世纪大学为现代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性与框架性的历史元素,为理解现代大学概念提供了源头性的诠释;作为大学之魂,欧洲中世纪大学赋予现代大学以基本理念的支持,赋予现代大学在服务于社会需要的同时,彰显自身的学术尊严和知识立场。大学之源赋予现代大学以厚重的历史感,大学之魂则赋予现代大学以理性的责任感。大学之源与大学之魂在大学之变的历史环境中彼此融合,共同为现代大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历史与现实维度的双重保障,这就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学术使命。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5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172856.html

上一篇:[转载]《生命系统的确认》摘录(6)
下一篇:《范式变迁——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分野与交汇》札记(46)
收藏 IP: 113.98.23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07: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