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段时间经常通过每周工作汇报和研究生沟通实验进展和文献阅读进度,我发现了很多研究生还停留在本科生的阶段,对如何阅读文献很茫然。我要求学生要把选择出每周精读的文献,可以是我指定的文献,或自己查找的文献。并在一段时间内作出文献阅读规划。看文献不仅看文献的具体内容,还要思考文献的定位。如果是综述文章,要先看它的提纲目录,把握整体的结构;再看文献综述涉及的主要范围(涉及文献年代范围,侧重点);最后重点读一下最后的前景和展望部分,了解一下目前仍未解决和攻克的问题。如果是研究文章,要先看文章格式,是Letter或communication,或者article,除了篇幅长短之外,两者之间有何异同?再看这篇文献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提出了什么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使用了哪些研究手段,实验工艺,分析了哪些数据,哪些是我目前不了解的,是否需要进一步了解,去查相关文献和书籍解决目前的困惑。读文献和读书一样,既要有所规划(阅读主线),又要随机跳跃,生枝张叶(联想贯通知识),才能编织一张知识之网。
研究生阶段读文献,就如同本科阶段看书一样,书籍和现有的新知识至少有20年的差距,即使在书本上的知识也有很多不正确的地方。但是本科阶段的学习重在课程体系,其实是在搭建一个知识框架,这个知识架构虽然很粗线条,但是很有用,使你对专业知识有个基本的认识。到了研究生阶段,需要作创新的工作,就没有现成的书籍来指导你的工作了,此时需要大家深入学习文献,文献中也不是都正确,错误比书上更多,都只是一家之言,需要用批判性的阅读来保证自己的独立思考。有人最先提出,其他人加以验证,如果无法验证,最终会导致撤稿。比较极端的情况,如近些年发生在中,日,韩,美等国家的一些热议的撤稿事件,这说明有影响的科学家和重要的科技进步受到了舆论的重点关注。普通学者或不重要的成果将导致没有人加以引用,因此科学本身有自我清洁,自我净化的功能,科学技术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颠扑不破的才能最终成为学术进步的阶梯,被写入教科书供后人学习。
基于以上认识,读文献要有一些原则,并避免一些误区。
1. 俗话说:”开卷有益“,现在并不适用。古时书籍相对稀缺,成书多精品,开卷皆有益。现在文献书籍浩若烟海,以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读无限书籍,实无必要,因此要甄选重要文献来读。虽然阅读是了解一个领域的最快速和最捷径的方法。但是阅读对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来说也会限制自己的思想并使人墨守常规。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未受到科学训练的人也做出了很多的发明创造的原因。每个人在自己求学的早期广泛的阅读和学习科学知识,构筑知识体系;而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期,通过阅读来使自己快速熟悉研究方向,在你了解了这些必要的知识后你就应该开始作一些独立的思考。印度的一位天文学家钱德拉塞卡每隔十年就更换一个研究领域,而且总能有所建树。虽然他说这是使自己永远保持谦虚的方法,但这又何尝不是为了摆脱固定观念的束缚,而永远保持思想的敏锐呢?另一方面,他在其它领域精深的造诣和系统的科学训练,也保证了他在其它领域能很快达到一定的高度。
2.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是对的,文献中其实错误很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的学习。信哪些,不信哪些呢?多对比文献,外加自己实验验证。
3. 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读的时候可以批批画画,写写心得体会。以前读纸质文献多,就用彩笔作加重或批注,现在有电子版PDF文件,可以在其中彩笔加亮批注备查。利用Endnote等软件管理文献,文献分类标记。也是这个意思。
4. 一目十行,过目不忘。那是短期记忆,文献不是一遍就能吃透的,所以重要文献要常在手边,如同名著常读常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