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珣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xun123 行为上循规蹈矩,思想天地放荡不羁。

博文

从北大博士论文看从电影打假到学术打假以及各种假

已有 19268 次阅读 2017-10-7 18:26 |个人分类:天南地北|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我曾调侃:若我到中国顶尖名校去带博士研究生,学生论文的质量绝对在目前博士论文平均水平之上。

   中国电影家协会的许柏林书记曾经在《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的放映研讨会上公开邀请该片参加金鸡奖的评选,可知中国为什么难见世界有影响的电影问世。

   


纯洁心灵毕志飞:从电影打假到学术打假以及各种假

从昨晚开始,一篇扒皮电影《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导演毕志飞的博士论文的文章《我们拜读了纯洁心灵毕志飞导演的博士论文》正在刷爆朋友圈,由此,关于电影《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所引发的批评热潮已经从电影创作本身向电影学术和影视教育的纵深掘进,不得不说,这的确大快人心。

“假电影”。《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是一部不折不扣以电影之名但却不具备电影之实的作品。一部电影之所以能称其为电影,不是因为你打着“院线电影”的旗号,并装模作样的在电影资料馆举行一个研讨会,找来一帮不着四六的教授专家站台,再评个奖什么的就是电影了。更不会因为导演的身份和博士学历而黄袍加身便可以蒙混过关,因为这些因素都是外在于作品的附加考量,而与真正衡量作品好坏的价值尺度无关。更何况,这些被大肆渲染的炒作伎俩本身就有可能是造假的结果。

“假博士”。导演毕志飞本人一直贴在自己脑门上的所谓北电硕士和北大博士标签,究其实质也只是名实不符的狗皮膏药。一个博士之所以能称其为博士,不是仅仅因为拥有毕业证,而是要真正具有一个博士所应具有的学识能力水平。但无论从毕志飞创作的作品还是其博士论文所呈现出来的学术能力,都不足以看到一个北大博士所应具备的样子,这就不得不让人们开始深思我们当下这个整体的学术环境本身存在的问题。为什么这样既无艺术创作才能和禀赋,又匮乏皓首穷经的学术热忱的混子,能够在专业领域和所谓的学术共同体内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假学术”。从最早爆出以许柏林、赵卫防、赵葆华等教授专家为《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这部烂片站台开始,到以毕志飞的博士论文导师彭吉象为代表的博导们对自己指导的博士论文放水,这一切所呈现出来的都是当下中国学术圈的肆意造假乱象。而这种造假,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不端和鱼目混珠,而是整整一代人和几代人所累积的共业,是整个机制和系统性的败坏和堕落。师者为师不尊,学者上行下效,而这一切,正如清代诗人陆陇其所说,“明之天下,不亡于寇盗,不亡于朋党,而亡于学术”。连天下都能亡,更不要说电影了。

“假北大”。如果说毕志飞的博士名不符实,导师彭吉象的博导身份亦名不符实,那么北大的含金量和公认度又能价值几何呢?而其作为这个国家的最高学府和学术殿堂旗帜,所具有的价值规范和引导作用竟然沦落至此,就更不要提那些更加等而下之的所谓高校了。这不能不让人想到人们所调侃的,这个世界上的大学分为两种,一种是大学,一种是中国大学。而所谓中国大学,其实就是假大学。

“假北电”。在人们质疑北大博士毕志飞的博士能力水平的同时,我们还不要忘记,毕导还有一个北京电影学院的硕士身份。北京电影学院,作为很多青年人渴望实现自己的电影梦的圣地,因为毕志飞导演的《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恐怕也应为此减色不少吧?不要以为你进了电影学院就能真正获取到和电影有关的创作捷径和成功密码,因为在电影圈里打着北电旗号的混混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而如果我们仅仅将自己对北京电影学院的认识停留在一纸学历和资源人脉的优势上面,那么在我们心目当中的北电必然也只能是假北电。

“假评奖”。中国电影家协会的许柏林书记曾经在《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的放映研讨会上公开放话说,邀请该片参加金鸡奖的评选。他的这个表态,无意间让人们认清了所谓中国式评奖的本来面目。一切应该心怀庄严和敬畏的神圣光环,在我们这里都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人情和潜规则,以及打着各种政治性考量旗号的暗箱操作。所以,当我们看到新闻说今年代表中国申报奥斯卡评奖的影片是《战狼2》的时候,我们完全不必感到惊讶,因为在我们这里,评奖就等同于儿戏,所以便想当然的以为别人家也是这样,真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以上种种,让我们看到的就是围绕《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和导演毕志飞所牵连起来的值得我们深思的国情现状。由是,我们可以说,在中国,目前而言最缺的是什么呢?就是真,就是名副其实。

不管是电影也罢,还是学术也罢,包括各种荣誉和奖项,以及学历身份,还有教育和人们衡量事物的标准以及种种是非对错观念,如果我们不能回到一个最最基本的诚实也就是真的立场和底线上来,不要说电影很难良性创作和发展,即便是整个国家和社会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陷入泥潭不能自拔。

有识之士,当不深思和引以为鉴乎?




我们拜读了纯洁心灵毕志飞导演的博士论文 | ...


我们拜读了纯洁心灵毕志飞导演的博士论文 | 灰狼


上月22日,《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上映,在豆瓣得到了史上最低的2.0分后,该片导演毕志飞发文讨伐豆瓣,但引来更猛烈吐槽。各大院线紧急撤档,电影最终收获220万票房。


毕志飞以一敌众的勇气值得敬佩,他明知不可而为之的行事风格,让人们好奇,这究竟是何方神圣?


点开他的个人简介,我们得知,他是北京电影学院硕士,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博士。


简介中还有一句极为亮眼的话:“撰写了博士论文《艺术与商业融合的不懈探索——马丁·斯科西斯导演研究》,被誉为是国内对美国导演马丁·斯科西斯研究最为全面、深入的一项研究。”


看到“最全面、深入”这几个字眼后,我们今天的枪手灰狼坐不住了,作为马丁·斯科塞斯的忠实拥趸,他在孔夫子旧书网里找到了这篇论文,并让店家寄了顺丰到付。毕志飞挺厉害,足足写了172页,读完后,我们的灰狼整个人都不好了。




百度百科搬运工毕志飞


作者|灰狼


作者简介:与毕志飞同为电影学博士,被电影耽误了半生的理工科硕士,现为西南某高校教师,曾在加拿大游学,运营【映画台湾】的三个臭皮匠之一。目标是未来能跻身毕志飞一代的导演行列。



十一黄金周,我最期盼的不是院线的新片,而是一个来自湖北襄樊的快递。


这份快递里装的,就是传说中迄今国内最权威的马丁·斯科塞斯论文,它的作者叫毕志飞。


作为马丁·斯科塞斯的忠实粉丝,我对这篇论文渴望已久;作为一名电影学博士,我对毕志飞先生惺惺相惜;作为同在海外游学过的一份子,我对他走访美国各大高校和电影机构的经历深感兴趣。我希望能在这篇划时代的论文中找寻更多的一手材料,期待能从中读到更别致的观点,为此我斋戒三日、沐浴熏香,方才捧起这传说中的论文。


但是,当我翻开论文第一页,画风就突然不对了。


饶是我再放低期待,也没料到毕志飞博士竟然是个“搬运工”,在我们这一行,研究电影史的博士们都戏称自己是“史料的搬运工”。搬运工也分三六九等,高级一点的是外文资料搬运工,中间的是故纸堆搬运工,再次之是二手资料搬运工,而毕志飞是百度百科搬运工。


我记得在母校的电影学硕士班,同学们为了争抢写哪个导演而吵得面红耳赤。他们的论文我看过不少,除了页数少点之外,都比毕志飞的这篇写的好。


有一点我可以确定,如果我当初把一个导演研究的选题送到导师那里,被当场毙掉是小事,没准还会被踢两脚。


博士论文写导演研究是个不成文的禁忌,因为导师担心我们写成毫无营养的加长版硕士论文。我周边的博士们没人敢这么干,能干出这事的,我只见过毕志飞。


然而毕志飞先生,竟然在我们最高的学府——北京大学,通过了导师首肯,通过了博士开题,还通过了最后答辩。


更恐怖的是,在拜读完整篇论文之后,我吃惊地发现此君电影史视野、理论素养、甚至外语水平都低于一个普通文科博士的及格线(我暂且不提他那读不通顺的英文摘要)。然而他竟然是“第一个从北京电影学院考入北京大学的全日制博士”。


我瞬间凝固了。


作为一名博士,最基础的应该是搜集文献的能力。在这篇论文的参考文献部分,中文图书有108部,中文期刊86篇,英文文献9部。嗯,只有9部,于是我试着把他所有的英文注释摘录出来:

1、Martin Scorsese: A Journey(14页、22页、53页、94页、111页)

2、Virgin Film Scorsese(18页)

3、The Scorsese Connection(22页)

4、Scorsese’s Men: Melancholia and the Mob(26页、32页、103页)

5、The Philosophy of Martin Scorsese(44页)

6、The Scorsese Psyche on Screen:Roots of Themes and Characters in the Films(89页、98页)

这6部外文书的13个引注,就是毕志飞所有的外文引用了,这些注释大都是些无关痛痒的琐碎信息,基本上是为了做注而做注。等等!不对!不应该是9部外文书吗?其他的跑哪儿去了?

我前前后后核对了5遍,仍然只有6部英文书的引注,参考文献上的1、6、8条在正文中神奇地消失了……


太不可思议了!


如果按每页两个注释来计算,毕志飞140页正文中的注释总量应该不低于260个,13个英文注释,按比例来算不到5%。


我想说,很多中国电影史的博士论文,外文注释率也能超过5%。


毕志飞博士怎么也算是喝过洋墨水的人啊,何况他的这篇文章“得到中国留学基金委的资助,期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电影电视广播系做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走访了美国纽约大学、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环球电影制片厂等著名美国电影院校和机构”。有这些让人眼馋的天时地利,他只做出了5%的数据……


这让我开始怀疑国外学术环境,也开始怀疑人生。


外文的论文、杂志、报纸文献总该有点吧?有点外文网站链接也行啊!然而参考文献里一概没有。那个,别告诉我一个留洋的博士不会使用国外搜索引擎!


我不是专业研究马丁·斯科塞斯的学者,连我都知道在毕志飞写博士论文的2010-2011年还有很多有价值的外文读物业已出版,譬如:

A Personal Journey with Martin Scorsese Through American Movies(1997)

Martin Scorsese: Interviews(1999)

Martin Scorsese : A Biography(2007)

Scorsese by Ebert(2008,罗杰·伊伯特所写的马丁影评集)

Martin Scorsese's America(2009)

The Passion of Martin Scorsese(2010)

The Collaborations of Martin Scorsese and Robert De Niro(2010)

Martin Scorsese(2010,电影手册出版社)

Conversations with Scorsese(2011)等等。

毕志飞在文献综述中是这样写的:“在著作中,在国外大约有十本关于马丁·斯科西斯的著作,有的偏重于艺术分析,也有的偏重于美学和文化分析,大多出版于上个世纪,最新出版的一本著作是2007年由美国肯塔基大学出版社的美国学者马克·科纳德写作的《马丁·斯科西斯的哲学》,之后到目前并没有新著问世。”


当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毕志飞!


真相是,在毕志飞撰写博士论文的时间点,关于马丁·斯科塞斯的国外出版物仅英文版就不下50本,而在2007年到2011年之间出版的英文书籍也不下10本。


就算你在德克萨斯大学图书馆没找到,也拜托在美国亚马逊上查一下嘛!

Scorsese by Ebert为罗杰·伊伯特关于马丁电影的影评集,2008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还有像古拉尔尼克与斯科塞斯合作的《蓝调百年之旅》(Martin Scorsese Presents the Blues : A Musical Journey)2005年已经在内地翻译出版,毕志飞竟然直接选择无视之。当我翻回“论文创新点”部分,我又发现毕志飞先生信誓旦旦地要对斯科塞斯的电影音乐做“一定的摸索和尝试”。


我极少见国内电影学者研究电影音乐,当真是勇气可嘉,然而当我读到相关的部分,发现毕志飞竟然连《愤怒的公牛》中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间奏曲这样通俗的例子也举不出来。


让人哭笑不得的毕志飞!

《蓝调百年之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如此来说,毕志飞这篇论文基本上就是对国内旧有的中文资料文献的堆砌了。


即使这样,这篇文章堆的也很没水平。


我不喜欢揭人伤疤,我只说事实。


整篇论文164页,主干部分有5章,第一章写老马生平(28页),第二章是剧作和叙事(19页),第三章为视听语言(28页),第四章是所谓的美学文化分析(28页),第五章是关于中国电影的思考(24页)。


换句行话来说,这就是典型的学术八股,酸腐臭气扑面而来,分类框架之野蛮粗陋,估计连电影学硕士们看到都直摇头。


毕志飞在论文中将马丁·斯科塞斯定义为“商业体制内的作者导演”,通篇都在围绕“艺术与商业的融合”这一含糊命题做文章。按我说这样的导演多了去了,弗兰克·卡普拉、威廉·惠勒、霍华德·霍克斯、奥逊·威尔斯、曼凯维奇他们统统都是。


围绕马丁·斯科塞斯的一些极其重要的线索也被毕志飞先生无视了,比如说他曾经深受美国地下电影和实验电影的影响——马丁曾无数次提到雪莉·克拉克(Shirley Clarke)对自己的影响,而他早期的作品也有很强的实验倾向。


别告诉我你真的懂马丁·斯科塞斯!


我心中的那个马丁·斯科塞斯,是努力将传统类型和现代元素、将古典叙事和现代电影技法进行综合的那个人。


斯科塞斯的电影的确有很多的现实主义元素,但是能将《纽约,纽约》和《纯真年代》这样的影片也解释成现实主义(第42页)的,我只见过毕志飞!


我只能期待毕志飞博士从理论深度上高屋建瓴了。


但是,毕志飞在运用叙事学、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和接受美学等理论的时候,频频引用的都是二手文献。我可以列举一下,像彭吉象先生的《影视美学》、童庆炳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教程》、宋家玲老师的《影视艺术心理学》,仅上述三本书的引用数量就超过了全注释的5%。


这些本科教学课本固然经典,然而一个博士对本科教材有如此强烈的依赖感,那么他童年肯定缺失了什么。(我不是瞎说,我只是按照毕志飞的逻辑运用了一下精神分析。)


在第104页,毕志飞是这样表述的:“依照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如果要对意大利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进行一个分析的话,那就是崇尚艺术,而且崇尚现实主义理念。”


我也可以这么说,如果要对毕志飞的无意识进行一个分析的话,那就是在黑马丁·斯科塞斯,而且是一个高级黑。


毕志飞可以把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与劳拉·穆尔维的窥淫癖式凝视频频套在斯科塞斯头上(通常这都是电影学博士们在论文写作中极力要避免的倾向),那么我也可以把肛门期坏乳房这些套在毕志飞头上。

同样是法国片,《朱尔与吉姆》《广岛之恋》后的括弧用了法文,《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后的括弧却用了英文。


我想一个电影学博士一定是很懂视听语言的,毕竟常常拉片子嘛,何况还是十年磨一剑的导演。


毕志飞很努力,在文中贴了不少截图,亲手画了部分影片的机位图(画的当然是奇丑无比)和分镜表,但是我没搞懂他忙活这么多有什么实际效果,除了凑页数。

毕志飞手绘的《禁闭岛》机位图。


文中是这么总结的:“复杂的镜头调度不是在炫技,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和影片内容很好地统一在一起,有效帮助了主题与故事的传达”。


这种话都是废话,这种所作所为,就是在注水。如果视听语言掌握的好,他的《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就不会如此挨骂了。


搞了半天,他只看到《穷街陋巷》《好家伙》《纯真年代》中的那几个经典长镜头,这些段落早就是妇孺皆知的课堂教案。


我说你至少得提一下《愤怒的公牛》《好家伙》里出色的滑动变焦(Dolly Zoom)吧?


毕志飞接着写道:“在《出租车司机》结尾特拉维斯大开杀戒的一场戏末尾,用了特殊俯拍长移动镜头,这种镜头角度在那个年代是很少应用的。”(第61页)


然而熟悉电影史的人都知道,这种镜头在弗里茨·朗和奥逊·威尔斯那个年代都已经司空见惯了。


而在第四章“新好莱坞电影的主将”一节中,毕志飞横向比较了斯科塞斯和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以及弗朗西斯·科波拉,大量堆砌出来的人物生平让我再次确认他是一个百度百科搬运工。


我到底发现了毕志飞的一项优点,那就是第五章“马丁·斯科西斯艺术与商业融合的策略分析及关于中国电影的思考”的写作。在这里,他擅长的官样文件和学术八股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


可这部分(至少有17页)跟马丁·斯科塞斯有毛关系?


有人说毕志飞不久要进广电总局,我觉得这事很靠谱,那些骂他电影还想当导演的人你们得注意了!

还有,毕志飞先生写东西的文风是这样的:

短短四句话,三句话用“这部电影”四个字打头,感情他跟老外说英文的时候,每句话开头一定是I(我),一定是这样的。


如果毕志飞先生要进电影局工作,日后行事恐怕还得更严谨一些。因为我在文章中不幸发现了几处错误:


在第47页他如此写道:“影片(《赌城风云》)的开始是一场汽车爆炸的戏,斯克西斯饰演的赌场大佬罗斯坦衣着光鲜地上了汽车,但随后汽车发生爆炸。”然而,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知道这个角色是罗伯特·德尼罗演的。


在第85页则出现了这样的句子:“(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在2010年《禁闭岛》中的表演可以说是他继凭借《血钻》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之后的又一新的突破。”


毕志飞博士竟然将小李子得奥斯卡的时间提前了9年飞沙风中转,小李子的梗从今天开始由你接了。


“对马丁·斯科西斯最全面、深入的一项研究”,《艺术与商业融合的不懈探索——马丁·斯科西斯导演研究》这篇论文注定难以被超越。


凭借它,毕志飞通过了盲审,通过了毕业答辩,从北京大学这座殿堂级学府拿到了博士学位。


这样的奇迹,不知道几百年后才能重现第二次。


因此我决定收藏这篇论文,这是我从网上买的,16块+23运费,和你那部电影的票价差不了多少。


所以别怪我没晒票根。


豆瓣上的2.0评分我也没有做贡献。


最后我需要感谢毕志飞先生没有将博士论文交付出版社,今天我手里的就是限量版。


豆瓣读书栏也少了一个2.0的评分,应该是皆大欢喜的吧。




“史上最低分烂片”是如何铸成的?

王阳

豆瓣史上最低分电影《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最近被观众群嘲,被批“烂片”。然而,人民日报出版社副社长赵军,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孙立军,知名电影人黄渤、顾长卫、宁浩等人却曾为其站台背书,甚至邀请这部片的导演参加金鸡奖的评选——这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这个问题还不小。

毫无疑问,《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是一部烂片中的烂片

考虑到《逐梦演艺圈》制片方的逻辑:没看过电影,就不要进行讨论。笔者今天特意去看了这部电影。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烂出了特色,不仅拥有传统烂片情节散乱,演技做作的特点,还很有创意地将好几张带有导演头像的初中语文课水平幻灯片平均分布到了全片95分钟当中,美其名曰“将电影分为八个章节”。而且,电影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导演为了让看累了的观众休息一下,特意向印度电影看齐,生硬跳开剧情,不由分说让全部演员来了三十秒尬舞。可能是害怕观众不理解自己的用意,导演还在演员尬舞时,在屏幕上打出了“中场休息”的大字。

叙事技巧上,这部讲述“潜规则”的作品采用了“国际化”的多线叙事,明星班级的学生几乎每个人都写了一个潜规则的故事。对此,导演毕志飞甚至骄傲地表示:“一般电影最多三条线,《云图》有六条线,而我的电影有十一条线,并且在95分钟内阐明了。” 影评公号《真故电影》对此评价称, “十一条线,就当没有片头片尾,每条线不到九分钟诶……一场下来,我就忙着认脸就可以了。主线也是不存在的。十一条线,条条通往潜规则,十一种花式潜规则的实录。”

《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的海报,构图、配色都让人非常想吐槽《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的海报,构图、配色都让人非常想吐槽

这部电影的几乎每一方面都在告诉人们,这部电影有多糟糕,甚至看看海报你就能断定这是一部大烂片。或者可以听听毕志飞作词作曲的电影同名主题曲——这首歌被知名音乐博主耳帝吐槽“二十年前县城溜冰场的士高穿越与赫兹(虚拟偶像)合体了”,甚至被演唱者SNH48嫌弃:“对这首歌没有期望”。由于太烂,《逐梦演艺圈》这首歌现在反倒火了。

SNH48经常在各个场合吐槽自己录过《逐梦演艺圈》同名主题曲SNH48经常在各个场合吐槽自己录过《逐梦演艺圈》同名主题曲

海报上写有大字“毕志飞导演作品”,同时兼任这部片的导演、编剧和主演,还写了主题曲,只能由毕志飞承担起全部恶名。这甚至让人不得不怀疑,所谓“北影第一个考入北大读博”、在海外负笈多年的电影高材生,有没有基本的艺术审美。

考察毕导演的微博,他可能真的缺乏基本的审美,并且还缺乏自知之明。他给《摔跤吧!爸爸》写的影评,水平还不如中学生作文。他写了万字长评点赞去年的知名烂片《摆渡人》,也是不知所云。然而偏偏他还有着迷之自信,曾表示电影《逐梦演艺圈》的首日票房目标是一个亿,看完后《摔跤》对《逐梦演艺圈》“充满了信心”、“因为它可以让你感动得落泪”。

然而,市场是无情的,《逐梦演艺圈》收获了豆瓣历史最低分,可能是唯一一部一星率超过99%,总评为理论最低分2.0的作品。这也不会是自黑式营销,片方已经决定下档了。因为票房也非常惨淡,首日票房122万,累积也就200多万。

豆瓣2.0分“神片”豆瓣2.0分“神片”

然而,这样的一部电影,却有一众大咖为其背书,背后可能有权力潜规则


然而,这部票房口碑都很低的电影,竟然有很多名人为其站台背书,其中不乏顾长卫,黄渤等业界大咖和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孙立军等学院派权威人士。我们先不去做“这些人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这种概率极低的假设。这些人支持这样一部烂片,到底是一种怎样的逻辑呢?

据报道,《逐梦演艺圈》的导演毕志飞平时十分热衷于参加各种机关活动,是一个在体制内有人脉的人。而且,《逐梦演艺圈》这部电影的高校宣传路演也十分“顺利”,各高校都很配合,有的高校辅导员甚至会胁迫学生参加电影宣传活动,否则扣学分。这是任何一部普通的电影宣传工作都不可能享有的待遇,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种不该有特权了。如果没有门路,很难想象电影《逐梦演艺圈》会做到这一点。

而且,毕志飞与钻石海岸别墅群联席创始人滕威林关系十分密切,两人曾一同出席过一些活动,比如“高雅艺术主题品鉴会”。这个滕威林是一名富商,之前网上有博主说他是毕志飞的老丈人,但目前还没有确凿证据。滕威林也曾涉足电影产业,2015年初,他在钻石海岸别墅群举办了一届电影节,在这届电影节上,出现了给《筑梦演艺圈》站台的顾长卫,孙楠,黄渤,宁浩等人,而顾长卫本身就是钻石海岸的业主。而毕志飞也出席了这次电影节。

业界大咖碍于富商的资本或面子,为毕志飞站台,这是有可能的业界大咖碍于富商的资本或面子,为毕志飞站台,这是有可能的

所以,答案就呼之欲出了,碍于资本或面子或权力或圈内的潜规则,电影界成名前辈为有背景的后辈站台,这是当今中国人人都可以理解的逻辑。讽刺的是,《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这部作品批判的对象恰好是影视圈的潜规则。

一般来讲,名人站台甚至是权威背书都勉强可以视作是帮朋友一个忙,或提携后辈什么的。但《逐梦演艺圈》这部片的特别之处在于,做得太过了,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专门举办了观摩研讨会,“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向辉,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许柏林,著名电影评论家赵葆华等20余位影视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影片的题材立意、艺术手法、现实意义展开了讨论。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与《中国电影报》社长皇甫宜川共同主持了研讨会。”这样规格的抬轿放在这么一个首次执导的年轻导演身上,还偏偏是很烂的一个作品,实在让人不知说什么好,甚至可以说一次就很大程度地败坏了中国电影圈的名誉。

圈中大咖对《逐梦演艺圈》的评价圈中大咖对《逐梦演艺圈》的评价

尤其糟糕的是,抬轿者利用手中资源,使高校强迫学生参加宣传活动为自己冲人气,打知名度,就属于通过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来为自己牟利了。而且,通过这种不正当的方式,还可以获得本不属于自己的知名度。知名度高了,排片量就可能增多,会挤压其他电影的盈利空间,最终伤害的是整个电影产业。

公正的市场评价打破幻象,也说明我国院线电影的筛选机制存在问题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仅有四成故事片可以进院线。负责选片的院线代表需要从想进院线的电影中进行筛选。之前我们说院线里的烂片,大多还都是指的有流量明星,没有演技,没有剧情的电影。这种电影,在艺术上可能一无是处,但是作为一个产品,它未必是不挣钱的。站在电影院的角度,如果只是想要盈利,把这样的电影引入院线也无可厚非。而这次的《逐梦演艺圈》,不仅拥有之前烂片的一切元素,还没有明星。将这样的电影引入院线,就很难有让人满意的票房了。然而,院线代表们仍然让该片进入了院线。这说明,在这件事上,我国院线电影的筛选机制出了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逐梦演艺圈》制片方强大的人脉在发挥作用,影响影院选片。这中间很可能跟强迫学生参加宣传活动一样,牺牲别人的利益谋私利,浪费公共资源。这种行为应该被有关部门杜绝。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负责选片的院线代表对于“什么样的片子有票房”这个问题认识的不够透彻:这部电影宣传这么给力,这么多老前辈罩,这么多大咖支持,甚至还获得了XXX大奖(实际是野鸡奖项),票房怎么会不行呢?

电影上映后,公正的市场评价告诉所有人,决定票房的最主要因素还是电影本身,一部电影,没有剧情,没有演技,没有明星。只靠人罩和宣传好就想有高票房,无异于痴人说梦。




毕志飞只是笨,而你们是坏,毕志飞王京

毕志飞只是笨,而你们是坏,毕志飞王京摘要: 文 | 张一条 我本以为毕志飞这个插曲跟他的圈圈圈一起,算是慢慢地转出了大家的视野,像茶余饭后的笑话一样,偶尔哪个朋友提起:“诶?《逐梦演艺圈》听了吗”,另一个回答:“嗐!我还能唱个两句呢”,彼时大家哈哈大笑,都为自己没有错过有趣的现象而开心。 …

文 | 张一条

我本以为毕志飞这个插曲跟他的圈圈圈一起,算是慢慢地转出了大家的视野,像茶余饭后的笑话一样,偶尔哪个朋友提起:“诶?《逐梦演艺圈》听了吗”,另一个回答:“嗐!我还能唱个两句呢”,彼时大家哈哈大笑,都为自己没有错过有趣的现象而开心。

然而我昨晚看到“枪稿”公号——一个据说由资深影评人合作成立的新晋自媒体——发表的一篇diss毕志飞的热门文章,这回的视角很新鲜,直接拿毕志飞的博士论文来开刀,而今天醒来发现朋友圈又迎来了新一轮狂欢。

毫不留情地说,我觉得这样很残忍。

纵观论文,的确不足之处太多,但是很明显,那篇文章并不是旨在提醒广大学子注意一下论文的“反面教材”,而是假装隐晦实则明显地引导舆论,令大家又再一次将目光集中在毕志飞的身上,嘲笑、讥讽加码涌来,这一切都着实令我反胃。

百度上显示,“毕志飞于2011年获得北京大学影视学博士学位”——这里,我们能不能放下所有的偏见去想一想,6年前处于学生时代的毕志飞交了一篇质量很差的论文,跟我们大部分人的学生时代对于学业、论文的糊弄有什么区别呢?想想自己学生时代交出的作业、作品,我们真的有资格去嘲笑毕志飞吗?

特地去搜索别人学生时代的作品来讽刺这讽刺那,并用了“拜读”这样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词语,不为了去引导大家反思我们的教育机制有问题,而是单纯为了让吃瓜群众发泄五十步笑百步的优越感……没什么,我就是觉得不舒服。

不知道大家晓得否毕志飞还出过自传(还就叫《纯洁心灵》),里面详细地记录了他从出生到《纯洁心灵》的点点滴滴。

大意是:以县理科状元的身份,从一个普通家庭考入到了北京。为了圆导演梦努力勤奋地旁听,结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北影表演系,后来又在给母校北京工业大学当外聘教师的时候积极备考北大的博士……后来结识了现任妻子,得到了岳父的许多帮助,顺利圆了他的导演梦。

可以说,毕的人生是很简单的一个“屌丝逆袭”的励志故事。

冯小刚在《我把青春献给你》里面写过:

“每个人面对自己和自己历史的时候,都有一种本能的胆怯和闪躲。”

我相信,毕志飞的传记里,也肯定有不少美化的部分。但是我仍然在这本书的节选里看到了他的实诚:

图源自知乎(感恩!)

试想,如果他真是那种有心计的人,恐怕岳父这样的利害关系,只会一笔带过甚至闭口不提吧。隔三差五跳出一个“岳父的支持”、“岳父的资金支持”、“感谢岳父的帮助”,完全没必要啊。

如果没有看过他的自传,我们也能够在相当丰富的各种新闻稿件里,拼凑出他对电影的理解与他对自己作品的满意程度。比如说章回体的设置是创新的手法,四次改档是因为收到了不少好评,觉得应该将作品做得更好,我们对自己的片子很有信心等等。

说白了,他顶多就是个自恋的“差生”,“学渣”。

但是这样的事情却能引起巨大的轰动,到现在仍然有连绵不绝的讥讽,参与炒作、攻击的“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性弱点,才应该是我们最值得是反思的事情吧。

由金剪刀而产生的“专家一致叫好”版宣传视频,打响第一炮,首先让网络暴力迅速蔓延到专家身上,到微博底下去攻击都还只是初代手段,升级版的攻击中还出现了P图污蔑的情况:

李洋老师愤怒地表示:根本没有说过这些话

就是这张莫须有的p图,让笔名“大旗虎皮”的北大教授李洋整个国庆假期寝食难安,并在豆瓣上不停地留言,接受来自各方不怀好意的明枪暗箭:明明不是我的话,你们出于什么心理,非安在我的头上??

要我说,假如说“枪稿”公号还是在抖机灵、吸眼球的话,那p图的人真得就该吃“侵犯名誉权”的官司了。

毕志飞只是笨,而你们是坏啊!

而我在一个毕志飞的专访里也看到一段很重要的对话。

问:很多还有一段视频,很多明星支持你的电影,比如黄渤、宁浩、蒋雯丽、顾长卫、甚至孙楠喊出5亿的票房,他们是看过电影后给予的评价吗?

毕志飞:“是这样的,首先我觉得在圈里面录过ID很常见,人家是出于帮一下年轻人的角度给录了一下。如果有个电影,这个人不能到场,就愿意捧个人场支持一下,人家是出于这个角度,给予说我们一些支持。

“这里边孙楠说的5亿,他是玩儿了一把幽默,大家仔细看,就是一个小幽默,大家就是一乐就过去了,没有人会去当真的。(那这些人有看过的吗?)顾长卫导演看过,黄勃没有看过,宁浩也没有看过,其他那些明星他们就是录ID支持一下的角度。”

这也不是什么机关秘密,网上随便一搜,这一个视频那一个专访就出来了,

但是大部分人都仍然沉浸在“碰瓷导演毁豆瓣,专家明星齐站台”的热闹里做各种分析,坚定自己最初的判断:“这个导演,有病。”

我搜集了全网的报道、采访、解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不光毕志飞有病,我们都病的不轻。

导演亲自说圈子里录ID推年轻人一把很常见;谁说了夸张的话其实是在幽默;专家出来“辟谣”说片方舍弃掉了自己的批评,只是剪了自己的场面话进去……

试问,现实中的我们大家,是否又真的在乎这些事情的真相?

我们并不在乎真相。我们只想碰个热点,刷个流量;我们只想借机发泄,嘲弄一下那些高高在上的权威;我们只想diss一下名校,好像它的金字招牌如此的名不副实……之后呢?真相呢?抱歉,你忙你的,我要去追下一个热点了。

《纯洁心灵》所引发的全民情绪汹涌,让我想起了2012年陈凯歌导演的《搜索》。作为曾经遭受过校园暴力的人,那部电影给我刺激非常大。

《搜索》,2012

每一个参与过“搜索”的人,都一定非常懵逼:“她怎么就死了?事情不该这么展开啊?”明明没有人做了特别过分的事,但是为什么就逼得一个人去自杀了呢?这些细碎的话语汇聚到一起,怎么就拥有了可以摧毁一个人的可怕力量呢?

相似的情况,咱看前不久发生的“中戏老师怒怼战狼”,引发“网络全民讨伐”,从理智开撕,讲道理摆证据到人身攻击,再到后来一股脑的人肉搜索、爆黑历史……你说她无脑攻击吴京,那你是不是也在无脑攻击她呢?

以暴制暴就可以解决问题吗?如果跳出电影本身、事件本身去攻击,此时的讨论就是不存在意义的,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丑恶的人永远唯恐天下不乱。

《纯洁心灵》引发的专业鄙视链

从全民开撕《纯洁心灵》这件事来看,“唯恐天下不乱”在这件事情上,包涵的内容就比“中戏老师怒怼战狼”要丰富一些。

对名校的歧视——因为你是北大的博士嘛;对专家的歧视——谁让你“真眼说瞎话”嘛;对中国电影的鄙视——就你们这水平还想追赶好莱坞?以及“法不责众”的侥幸。

因为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其实早已不关注事情的真相,而是关注事情爆炸性的那个点,而这些丑陋的想法就是人性的弱点。

做媒体还是其他任何可以发声的工作都好,如果不能引领大家去直面,去自省,没有问题,但至少不应该是煽动情绪,引导舆论。

且不说中国电影能不能在这样的环境下进步,就是我们自己能不能提高素养,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事情。

所以那是那句话,毕志飞只是笨,没有什么审美——但是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是真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17-1079527.html

上一篇:印度警察与中国警察的差距
下一篇:山里的一个孤寡老人
收藏 IP: 112.26.78.*| 热度|

3 姬扬 武夷山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