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槃在涧-心外有物趣男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考槃在涧 坐在垃圾堆上仰望星空

博文

未有大师之前 精选

已有 6014 次阅读 2007-11-6 17:12 |个人分类:明志

似乎每个时代都在为涌现大师呼吁。

我不了解国外的情况,所以我只说中国这点事。

八十年前,鲁迅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未有天才之前》,大部分科学网的博主和读者,应该都读过这篇文章的。想重温可见“鲁迅研究网”的相关网页(http://www.lib.hstc.edu.cn/resource/luxun/fenwei.htm)。

今天再读这篇文章,跟中学时读感觉完全不一样。鲁迅在这篇文章中,观点不外乎是“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比空等天赋的天才有把握。”也即未有天才之前,应该有天才成长的土壤,而不要坐等天才出现,应该先让自己做泥土。

除开这个基本观点之外,鲁迅还秉存了自己一贯的战斗作风,借机批评了胡适的“整理国故”、郭沫若的“崇拜创作”以及“大家的要求批评家的出现,也由来已久了”这三个观点。

对于鲁迅这篇文章,即便是十分尊敬鲁迅的无趣男,也并不是完全同意。但对于他的基本论点“泥土和天才”,还是完全赞同的。我理解鲁迅先生提出的“天才”,应该和我们今天渴望的“大师”是一个范畴的东西。因为除了莫扎特是生下来就会作曲,一作曲就是大家之外,我还想不出哪个领域的大师是生下来5-6岁作品就名震天下,流芳百世的。

而想不到的是,八十年前大家郁闷的事情,到了今天我们还在郁闷。

在张志东老师大作《从教员到考古大家》一文后,大家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abc”先生直率的指出“为什么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其中的知识分子却爬下了?原因也非常简单,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骨被打断了!八十岁左右的知识分子的脊梁骨属于粉碎性骨折,彻底完蛋了。六七十岁这批知识分子最不幸,脊梁骨基本上被完全抽除,不要说站起来,能爬就不错了! 四五十岁这批知识分子,先天缺钙,脊梁骨偏软,幸运的是他们的脊梁骨的功能完好,如能及时补钙,应该是最有希望的一代。”

继而,志东老师直陈“涌现大师的年代,是所有的知识分子,无论是教育家、科学家还是管理者,都将自己独自的思考作为社会责任,都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心尽职,作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的事。有权的善待自己手中的权力资源,无权的善待自己脑中的智力资源。如果大家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好,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想清楚,将自己的才华发挥到极致,将自己的思想自由地飞翔,再加上一个宽松、自由、平等的学术讨论环境和氛围,那我们离涌现大师的年代也就不远了。凭我们中国人的智慧和聪明才智,诺奖也不会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问题是我们的管理者做好准备了吗?如果中国的科研和教育的体系、政策、方向没有一个独立的人格,总是受到国际上某些强国的发展潮流和热点的左右,今天是纳米,明天是能源环境,左一个大浪,右一个大浪,将大家打得晕头转向,分不清东南西北,分不清什么是科研的真谛、自己的兴趣、前进的方向,何谈什么自己独立的人格、社会责任?更进一步地追问,我们的科学家做好抵抗这种浪潮的准备了吗?最后,大师是涌现不了,浪潮退后,学术泡沫一堆。”

读完abc先生的回复后,我刻意在网上查了查,我发现我所熟知的科学家和学者,还真的是年龄大都在90以上,如果他们都还在世的话。比如钱学森先生1911年生,钱三强先生1913年生,梁思成先生1901年生,钱钟书先生1910年生,季羡林先生1911年生。这几位先生大概多数人都会认可其建树颇丰。在我心中是认可他们作为大师的。

然而仔细一思考,在鲁迅年代,其实也涌现了不少大师。鲁迅自己可算一个,胡适也是大师,钱穆先生,甚至晚节不保的郭沫若,也都可算作大师。

大师涌现的年代,大家还呼吁出现“天才”,多少就有点让人费解了。

所以与其说是鲁迅是渴望天才,不若说是渴望好的学术环境。与其说我们是渴望大师,不如说我们是渴望好的学术环境而已。

一、        任何一个年代,都可能产生大师

我不知道假若我们做一个研究,比如以50年为一个阶段,来看这50年是否有大师产生的话,我相信不会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大师真空期”。再艰苦的环境,总会产生那么一、两个大师出来,甚至,越艰苦的环境,产生的大师越多。如果我们看10-20年,也许我们会得出结论说当今没有大师。但也许大师正在酝酿中呢!不能否认,从一个人开始学术生涯到成为大师,一般都需要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10-20年中出现大师断层,是十分正常的。

二、        对大师的认可是一个长期过程

没有人在钱钟书40岁的时候就认可其大师身份。对大师的认可是一个极长期的过程。我常说,否定一个人只需要一秒;肯定一个人尽然要一生。对普通人的认可,都需要较长的时间,何况是对大师的公认。经常出现,当大家“发现”了一个大师,大师已经垂垂老矣甚至已经驾鹤归西。我们今天没有大师,也许只是大家还没有发现;公认的大师,大都驾鹤归西了;活蹦乱跳的,还没得到公认。

三、        大师需要怎么样的环境?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悖论,那就是假若大师在还没有成为大师之前,就给他一个十分好的环境,他还能不能成为大师?

1787年,贝多芬动身去音乐之都维也纳,拜见当代最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后者在聆听了贝多芬的即兴演奏后便对友人言道:注意这个年轻人!……有朝一日,他会震惊世界!从此,贝多芬在海顿和莫扎特的教导下终于成长为世界音乐巨匠,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莫扎特,成为音乐伟人。贝多芬自己后来也发现了舒伯特,然而,那个时候贝多芬已是暮年,很难给予舒伯特太多的帮助了,终于舒伯特在穷困潦倒中悲惨死去。

然而,更多的例子是大师自己在默默无闻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脱颖而出,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爱因斯坦在专利局也干了一段时间,而华罗庚、陈景润等人也一度困苦潦倒。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这段话我们每个人都能成诵,我宁愿把困境看成是天才蜕变,丑小鸭变天鹅的必由之路。

我坚信一点,大师是那些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横空出世之人,否则很难称为大师。给大师一个好环境,是否会出现更多的大师,大师是否还是那个大师,我认为是一个基本上很难证实和证伪的命题。

同时,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大师没能成为大师的时候,谁来评价他是否可以成为大师?凭什么认为他可以成为大师?是不是只有大师才能提点未来的大师?那么大师本人又是谁来认可的?可以成为大师,或者说具备成为大师潜力的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些很难标准化的问题,使得专门给大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只能成为梦想。因为如果没有一个标准,人人都可以宣称自己具备成为大师的潜力而以此获利。但是大师通常不是仙才就是鬼才,通常的标准是不适用的。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放弃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只是我们不是为大师创造好环境,而是为所有人创造好环境。

四、        石头比大师更需要好环境

牛顿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站得更高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是没有的,但是我们可以给牛顿搭个石头梯子。站在石头梯子上的,是大师;搭石头梯子的,是我们。如果不给石头们准备一个坚实的地基,梯子就不会稳当,大师就会摔下来摔成脑震荡。当且仅当地基稳了,石头梯子才会稳,当且仅当石头梯子稳了,我们才可以说,大师,您请上;于是大师踩着我们拿着望远镜悠哉游哉的上去看宇宙去了。我说石头比大师更需要好环境,是因为:

1、  好石头和坏石头可以轻易的分辨出来,只要我们足够公正;

2、  即使是不那么好的石头,也可以通过改造打打补丁;

3、  我们的梯子越长,大师看得越远;梯子越长,需要的石头越多,而一个好的环境能够吸引到更多石头;

4、  产生大师的环境不可以证实或证伪,但是产生石头的环境可以证实和证伪。

所以,我们确实需要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来让石头们安安心心做自己的石头。

五、        每个石头都可能是大师

然而,我不认为今天的中国产生不了大师。前面说到,不管环境多么恶劣,整个国家处于战争、斗争、动荡、灾害、饥荒还是大师本人穷困潦倒,不被理解,饱受折磨,大师始终能够战胜一切不和谐的外界条件,成就自己人生的跃迁。

每个石头都可能是大师。今天的王鸿飞、翟保平、周可真、刘俊明、张志东、王铮、李淼、Ghwuabc…….未必就不是明天的大师。大师首先是石头,其次才是美玉,可以说石头是大师的必经之路。石头变大师,未必需要好环境;没人做石头,谁来做大师?

我们要做的,就是那些愿意做石头的,能够安安心心的做石头,让更多的优秀的人,愿意做石头;让石灰石,去做石灰石该做的事情,让花岗岩、玄武岩、大理石用在刀刃上,如果我们真能做到这一点,哪里还有担心没有大师?

只可惜,即使是想做石头,有时候也还不那么容易!

我不想去探讨怎么样能够创造好的环境,因为其实每个石头心里都很清楚。我还是一贯的观点:体制不改,大师不出;好的体制把鬼变成人,坏的体制把人变成鬼。多少意气风发的少年,在不好体制下,最后却变成变成魔鬼?(参考黄舒骏《燕渡寒潭》)

然而,石头们也不必太绝望,做好自己的石头,我坚信总有一天,给大师们的台阶,都是最好的花岗岩大理石铺成,而不是一踩一陷的豆腐渣。

最后以《三国演义》的开篇词结束本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埋头做石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38-10370.html

上一篇:民科心声
下一篇:铁证如山(部分转载自新浪网)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4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8 20: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