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4月23日,我和生态学创新研究院的刘老师、严老师、陈老师、汝老师一起去榆中考察。榆中是甘肃省兰州市下的一个县,周边被兴隆山、北山、马衔山等环绕,植被多样,物种丰富,是我们兰州大学重要的野外科考地。我们去年刚入职兰大,之前很少在甘肃做过科研,这次准备先去探探路,看看榆中的自然景观,有哪些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
贺家营:结皮草本和灌木的三国演替
在司机刘师傅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首站到达了榆中贺家营。我们的车沿着蜿蜒的土路环山而上。突然,一群鸟儿从车前方飞过。突然的邂逅让我们彼此惊慌。这群鸟儿没想到这荒芜的山地突然有一辆“大铁皮”经过,我们也不曾想路边竟然活跃着一群鸟。定睛看去,这是一群石鸡。它们从路边一个废弃的窑洞飞出。窑洞是黄土高原典型的民居。自从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之后,山上的居民陆续迁到山下。遗落的窑洞则成了这群石鸡的庇护所。
一起出差的同事
临近中午,我们到达了海拔2200余米的实验田。那里有我们兰大大学野外实验站赵长明站长和陈宁博士建的实验田。在海拔2200余米处一道绿色的围栏,圈起来大约100亩地,这便是实验田。在这崎岖的山地能找到这么平坦的一块地实属难得。
管中窥豹不过瘾,我们几个相继进入围栏,细查究竟。我们前脚刚一踏入,一只野兔慌慌张张地逃离出来。它应该好久没有见过这么多的人类了。围起来的试验田上立起了一个个钢铁架子,架子的下面有一个大水桶,这便是陈宁博士做的控制实验。对于黄土高原的植被来说,水是关键的因子。水对植被的恢复尤其重要。陈宁博士正是通过人工增减水量来看看植被的恢复情况。
除了被铁架子占用的草地,这里还有一大片空地,多数被低矮的草和少许灌木覆盖。几株黄色的花儿格外显眼,我们几个都不是做植物分类的,无法确定到种,只能判断这该是蔷薇科的植物。我们俯身审视这些草儿,它们都是守护这片黄土地的功臣。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一直是我国重大的生态安全隐患,关乎国计民生。因此,在黄土高原做植被恢复,草是关键。由于黄土贫瘠,涵养水源的能力差,长草也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些草儿下面有一层灰黑色的薄薄的一层覆盖物,如同纸一般,这在生态上叫结皮。所谓的结皮并不是一个物种,它是由藻类、苔藓、地衣的组合体。不要小看这一层薄薄的结皮,它是大地的皮肤,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结皮可以涵养水源,把水分保持在30厘米左右的深度,有了结皮的保护雨水就不容易把黄土带走。结皮这一功能为草类的繁衍创造了条件。在一片荒地上,结皮就充当“先锋作用”,结皮出现后草本植物往往随后就到。
不过,草类生长过旺,会将地面遮住,下面的结皮就见不到阳光了,最终会慢慢死去。结皮为草类做了一个嫁衣,草多了却不利于结皮生长。正是应了那句话:天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所有自然的演替都是为了脚下的这片黄土,“个人”的生死反而显得无足轻重,自然界的事情岂能用人类的恩怨来解释。结皮有利草本的生长,不过它却不利于灌木的生长。如果结皮的盖度过高,它们会把水拦住在30厘米之内的地方,而灌木的根系较深反而汲取不到水分。因此结皮和灌木成为一对生死冤家!不过,它们并非不能在同一片土地上共存。
能让结皮草本和灌木共存的一个因素就是土壤动物,它们打洞破坏结皮,为灌木生存创造空间。说“曹操曹操到”,刚刚提到动物,一只麻蜥就从我们眼皮子底下溜过。以麻蜥为代表的动物在土壤中构建洞穴,破坏了结皮,间接支援了灌木,为草本、灌木和结皮的生存创造了条件。这些动物的存在控住了结皮的生长,使得结皮、草本和灌木任何一方都无法一统天下。这正是大自然最伟大最神奇的地方,它不允许一方独大,要为所有物种的共存创造空间。
兰大的野外观测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18: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