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莫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Tian 浩瀚星空璀璨之外岂止银河,庄严道德深邃于心莫非金山

博文

科学家和日晷的故事-僧一行

已有 3489 次阅读 2022-4-20 10:18 |个人分类:科学家和日晷的故事|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科学家和日晷的故事

僧一行

0e609d0a9ba3e502844dd4275e223a6c.jpg

僧一行,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本名张遂,青年时期出家当了和尚,一行是他的法名。一行青少年时期刻苦好学,涉猎广泛,喜欢天文、数学,尤其喜欢利用日晷立杆测影,研究阴阳变化,五行运转。

当时实行的是李淳风的历法,由于几次预报日食都不准确,唐玄宗李隆基便命令一行主持修编新历。一行继承了我国天文学的优良传统,主张在实测日月五星运行情况的基础上,编制新历。一行先是研制了黄道游仪,和水运浑天仪,用于观测和模拟日月星辰的历象运转。黄道游仪的黄道环可在赤道环上移动,符合岁差现象,是改进了的浑仪。而水运浑天仪,采用漏刻滴水为动力,通过擒纵机构和齿轮组逼真地还原天象运转,在每一刻自动敲鼓,每时辰自动撞钟。可以说,水运浑天仪是现代钟表的祖先,比西方要早将近600年。

一行发明了计算任何地方每日影长和去极度的方法,称做“九服晷影”。随后,一行在全国开展了大范围的天文观测活动,利用日晷立杆测影等工具,测量多地的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的正午表影长度、昼夜长短,以及北天极高度,也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一行根据测量结果,计算了北极高度差1度,南北两地相距的长度,也就是子午线上1个纬度代表的距离。尽管一行的计算不是十分精确,但却是世界上大规模测量子午线的开端。

在大规模实地观测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一行在公元727年完成大衍历的编制工作。大衍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第一次正确地掌握了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规律。之前的天文学家一直认为,太阳运动速度是均匀的,一行通过分析日晷立杆测影数据发现,太阳在冬至运行速度最快,以后逐渐变慢,到夏至时最慢,夏至以后逐渐加快,到冬至时最快。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因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而造成的,冬至时靠近近日点,地球速度较快,夏至时靠近远日点,地球速度较慢。而在距今1300年前的唐代,僧一行凭靠漏刻和日晷就发现了这一规律,他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纪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7810-1334777.html

上一篇:科学家和日晷的故事-杨忠辅
下一篇:科学家和日晷的故事-李淳风
收藏 IP: 123.130.24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01: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