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偶尔翻出来的旧文,转载留个纪念吧
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实习总结
物理系2000级1班 田言涛 2003年11月27日
引言
实习,是把理论的筏子放进实践的大河,放筏的师傅把撑船的长竿交到你手里,你要亲自体验驾权筏子、熟悉水流、闯过险滩的艺术;在急流险滩中,事先的设计必然发生变化,你必须学会调整,去应对瞬息万变的河水和暗礁、险滩。不过,师傅还在你身边,他多次指点,提醒着你。当你上岸,你便在人生经历里深深铭记这一次涉水,它对你独自涉水既至关重要,又终生难忘。
—— 李赋院长 2003年10月28日
如履薄冰
2003年10月8日到11月26日是我在石河子市二中实习的日子,虽然只有短暂的50天,却丰富多彩,受益匪浅,有所失,更有所得。
这些天来,我一直扪心自问,我愿意当老师吗?每天要改的作业成堆,还得找学生苦口婆心,与家长推心置腹,备课到深夜……除此不说,单单是工资不高,成就不明显就让很多人退避三舍了。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人当了教师,尤其是在越发偏远贫困的地方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我想,人民教师的含义不仅有报效祖国的热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还包涵了对青春的留恋和对生命的珍惜,充满了人情味。
有一天清晨,天未亮,下着雨加雪,地上结了一层薄冰,很滑,我骑着自行车,一手掌把,一手撑伞,小心翼翼地往实习学校赶。走到医学院门口,滑倒了,自行车滑出好远。坐在地上我在想,我到底为了什么?这时,马路对面经过了一群上学的孩子,他们互相追逐着溜冰。看到一个滑倒了,都跟过去故意滑倒在他的身旁,然后嬉闹着一块爬起来,继续追逐说笑。他们是快乐的,连滑倒也是那么的令人兴奋。是啊,成长的道路是磕磕绊绊的,可我们毕竟在成长。滑倒了站起来,而且多了一次生活体验,不也是收获么?和孩子们在一起,就像享受自己的童年,总是快乐的。于是,我爬了起来,扶起车,继续前行。
关于班主任
实习结束了,准备到图书馆上自习,打开书包才发现什么书都没有带,只有一本实习手册。索性翻开这本实习手册,细细体会一下那还未来得及品味的教师情结。
第一页是学生花名册。多么熟悉的字眼,昨天我还和他们一块研究物理问题,一块打闹游戏,那些活泼的身影还是那么的清晰,甚至可以听到他们可爱的声音“小田老师好!”我努力地在脑海里搜索与名单上的姓名相对应的脸孔,曾虹羽、杨月、刘芳、齐孟伟……
我实习开始的第二天便当了班主任。指导老师说,这个班成绩不好,班风很差,他接这个班也只是一个多月,前任班主任就是让他们气走的……听了这些,我意识到了工作的难度,当时是怎么回答的我忘了,只记得自己责任重大。与全班见过面后,我就试着与他们交流,了解情况。本着良师益友的原则与他们沟通。从他们兴奋的表情可以看出来,全班同学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围着我问这问那,我将我能回答的完全告诉了他们。看着一双双闪光清澈的眼睛,我心里很是高兴。
也许班主任最普通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维持班级的纪律了。我也不例外,出入于早读和自习之间。果不出指导老师所言,班风很差,上学十几年终于感觉到了什么叫乱。第一次面对这样的班级,我不知道何以应对,发火也没用。有人说,冲学生发火是老师没有能力的表现,我赞同这种看法,在这个班面前,我的确是无能为力。现在的初中生仗着义务教育开除不了他,所以敢无法无天。我本来是欣赏这种狂妄、无畏的品质的,但这个班狂妄无畏的背后,还隐藏着傲慢与无知,这是我不愿意看到,也接受不了的。因此我冲他们发了火,并且恐吓了个别的挑衅者。
现在孩子的胆量实在令人佩服,他们似乎对于老师的批评,甚至学校的处分不屑一顾,依然我行我素。就在我实习开始的第三个星期,我们班有两个女同学因为打架受到了学校的处分。但处分对她们来讲什么都不是,仍然毫不收敛,用老师的话说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说实话,这种洒脱我自叹不如。八年前我上初中的时候,至多是在同学们中间轻狂,到了老师那里啥都不是,话都不敢大声说。不禁感慨,平时高唱与时俱进,原来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我找她们谈话、分析问题、交流思想,她们似乎都明白,而且有时把问题点得比我都透。在某些方面,她们的思想确实比我都成人化,说破就是世俗化。比如友谊金钱问题上,她们甚至有“金钱是狗屁,朋友值千金,朋友值一千个狗屁”的逻辑。反而让我不知道跟她说什么好。现在学生的价值观很“前卫”,有学校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社会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对付这样的学生,没有很高的修养、老练的处世之道,以及相当的心理咨询的功底,是很难成功的。所以我帮不了她们,同样我的指导老师也认为只要她还能在班里坐得住,随她去。
当然班里也有很多优秀的学生,只是由于班风不好,没有发挥出他们的价值。他们都很聪明,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十分活跃,但班里缺乏主心骨,没有重心,凝聚力不强,像一盘散沙。班主任最头疼的莫过于此了。在探讨中,我和指导老师都认识到了这个突破口,并准备通过活动来培养大家的集体意识。经过策划,决定搞一次跳绳比赛,就按值日分组进行小组间的比赛。对于这群缺乏刺激的小家伙们来讲,比赛很过瘾。在活动中,他们竟然实现了局部的默契,有了点协作精神和小集体意识。这次活动很成功,收获也很多,从中大家看到了希望。
之后不久,学校举行了冬季长跑比赛,以班为单位各年级比赛。这是培养集体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的好机会。指导老师和我以及班内没有参赛的同学做后勤工作,大家齐心协力为队员加油、鼓劲,结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使全班同学信心大增,士气高昂。赛后,指导老师进行了总结表扬,全班掌声不断。大家都意识到了班集体的力量,并从相互团结帮助中得到了认可和快乐。因此,一个凝聚力强、团结向上的集体已逐渐形成。
近朱者赤,我们欣喜地注意到,被处分过且不思悔改的两名女生,以及班内其他大事不出、小事不断的同学随着班风的改善,也有了一丝上进的苗头,至少已经意识到了不应该给班里抹黑。这是我们没有料到的,也是很奢望的一种转变。没想到这两次小小的活动竟是这么地影响深远,这么地深刻关键。我们甚至一致认为,经过努力,这个班可以全部升入重点。要注意,这是一个曾经气走过班主任的班级。人道是,“浪子回头金不换”。
有这种苗头难能可贵,但毕竟只是苗头,仍需要师生同力,经过艰苦的糵槃。大的毛病已经好转,但小的差错仍接连不断,卫生、校卡、迟到、课堂纪律、作业问题等等具体方面还需进一步改善。班主任的工作是做不完的,前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可是这些昨天还很烦人的琐事,今天都已经成为了奢望。其实,我愿意去解决这些问题,愿意与同学们风雨同舟,共同进步。
实习学校与大学对门,只隔了一条马路。可这条马路却是两个世界的分界线。每天清晨骑着自行车穿过大学南区,从医学院南校门出去,然后穿过马路进入二中的校门。一天两趟,我就来回穿梭于学生和老师两种生活之间。进二中校门的时候,总能听到值周同学的“老师好!”我条件反射般地向他们微笑,“同学们好!”然后就会看到我们班打扫卫生的同学,他们经常围过来向我炫耀值日是多么的认真,或者是又做了一件好事,帮某某值日……和孩子们在一起,就像享受自己的童年,总是快乐的。
从今天起,我不需要再走那么远去穿过那条马路,但也听不到那一句甜甜的“小田老师好!”了。是解脱还是失落,我不知道。同学们早就问我什么时候走,我一直都瞒着他们,说学校规定直到星期四才能走,我在心里却打算星期三上午第三节课一打上课铃就悄悄地离开。可是,班主任全都跟他们讲了,并且在第三节上课前叫我去跟大家说几句话。我真有点不知所措,也许我怕他们会记得我影响他们上课,也许是怕我会记得他们影响我的生活。没说什么。
我心里明白,这只是一次实习,只是我人生旅程中路旁的一处小风景,我可以稍停一下默默地欣赏,但是没有必要留下自己的痕迹。因此,我只是将他们的姓名写在了实习手册上,随着它的上交,那些少男少女的音容笑貌也将被繁忙的生活和流水的岁月冲刷得一干二净,沉入记忆的底层。留下的也只是我当班主任的宝贵经验,和从这些实验品身上得到的心得体会罢了。
关于教学
课好讲,讲好却很难。
我个人认为一堂好课,不但是重点掌握了,难点突破了,更重要的是思想方法的灌输,科学精神的熏陶以及学科兴趣的培养。
一个合格的本科生对中学本专业的知识至少要了如指掌。中学课本很简单,内容少,站在大学的高度审视中学的知识,对其来龙去脉,知识点、线、面直至整个知识体系的认识应该不成问题。因此,通过几年大学深造,中学的专业知识对我们来说是居高临下。有可能成为问题的是在“讲”上。这就不是专业知识深浅的问题了,而是抛开中学课本知识系统剩下的纯粹的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所应具有的各种技巧,既有教态教仪又有谈吐板书,既有思维的逻辑严密又有进程的设计调整……这些技巧不是从专业课上所能够学来的,而是从教育理论课,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实践中学来的。只有具备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讲课的技巧才能上得去讲台,才能讲课。
这两个条件对于大多数实习生来说不难,我们学了三年多的各种知识技巧,上讲台完全有能力讲得出来。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上讲台的情景:上课铃响,进教室,上讲台,上课,向学生问好,请同学们坐下,讲课,板书,提问,讨论,总结,布置作业,下课铃响,下课。一切顺理成章,似乎很简单,课后指导老师评价也不错,只是讲得深了些。当时,我感觉良好,只觉得讲课不过如此,有一点成就感与得意忘形。随后,才意识到我只达到了教学的第一境界。
有人把教学分为两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老师教,同学们学,即老师教给学生知识;第二境界是老师教同学们学,即老师教给同学们学习的方法。我实习最大的收获就是对教学认识到了第三境界,即师生同学。所谓师生同学是指抛弃传统“教”的概念,在实验室里,按照人类认识世界的规律,领导同学们一起从无知走向开化,在亲自实践中达到悟出自然规律的目的。像胚胎发育的短过程却包涵了生命进化的长历史一样,在探索的过程中,在老师的领导下,将人类长期探索自然的过程浓缩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悟出有关知识,实现思维的发育,知识的积累。
我的第一节课只达到了“讲”的目的。不管怎样,讲出来了,或者说讲台我可以上得去,且下得来,因此我达到了第一境界。应当看到,做人民教师只会讲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注重学生的“学”,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我在后来的教学中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有意识地进行了改进,但效果不很明显,互动不起来。第二次上讲台,我讲的是一节新课“眼睛与视力矫正”。这节课的内容很简单,介绍眼睛的结构及成像原理,分析近视与远视的成因并加以矫正。我担心同学们对近视与远视的成因的分析理解不清,就详细介绍了光线怎样将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面和后面,分析了人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时为什么总要靠近才能看清楚,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时为什么要远离才行,又根据这个分析由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折光规律得出带老花镜或近视镜的效果实际上与远离或靠近相同,从而得出了矫正视力的方法。原以为经过这样详细严密的分析后,同学们会更深一层地认识本节课的有关知识,但实际上却是我在上面头头是道、滔滔不绝,他们在下面圆睁两眼,满脸的单纯无知。我以为他们深深地被吸引住了,课后一问才知道没有听懂。指导老师告诉我,你把问题讲深了,只让他们知道即可,不要求理解。看来,我高估那些同学了,以为他们的数学知识够用,且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实际上,这节课只需做一个演示实验,让他们看到现象的确如此就行了。因此,我不了解学生,无法互动,造成了这节课的失败。
第三次上讲台也没有多少改善,只是放得更开了,讲课也有点活了。到了第四次才有了部分质的变化。还是讲的“眼睛与视力矫正”这一节,只是换了班而已。讲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时,怕他们听不懂,联想到毛泽东“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思想,并由物极必反的原理说明物体从凸透镜一倍焦距外移动到一倍焦距内成像性质的变化。引导同学们类比、联想、总结、归纳,从而较快地掌握了本节课内容。所以,寻找并利用学生的共同语言,加以引导就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在互动的同时,用形象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培养同学们思维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注意到了这一点,并能自然地灌输科学精神和哲学原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思维方式,便达到了第二境界。
由于我只上了四次讲台,关于第三境界的实践工作没有做。但无论如何,要想达到第三境界,必须具有本专业史甚至自然科学史的渊博知识,且在思维科学领域有一定的造诣,具有较高的哲学素养,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自己的崇高的追求,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和探索能力,有不错的人格魅力等等,老师与同学以科研小组的形式,按照人类由无知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脱离教材但不超越大纲,在实验室里探索、思辨,进而达到“顿悟”的目标,并将成果归纳整理,阶段性地系统化,回归到教材的形式。这一境界成败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当然任何教学的形式都有其缺点,所谓无法即至法,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无论在每一层次教学中,都应当注意多法并用,优化教学过程。第三境界的知识积累也一样。内容决定形式,没有固定的方法。之所以称为“知识积累”而不是“教学”,是因为这一境界已没有了“教”与“学”的概念,关键字是“领导”、“探索”和“悟”,即老师领导下的学生的探索与顿悟,以达到知识积累的目的。此所谓“无教即大教,无学即大学”。
人求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知识积累,二是知识积累的方法。其中前者是根本目的,而后者必不可少。二者又互为目的,相互促进。在探索过程中,学生完成了知识积累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在亲自实践中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探索方法,并形成了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协作精神,这也是教育的双重目的。在探索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甚至危险,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大家的努力,克服困难,不但有征服自然的成就感,还磨练了同学们的意志,坚定了他们的信心,培养了勇于探险敢于胜利的开拓精神,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
因此,第三境界的教学思想是:以探索为学习方式,以创新为思维方式,在老师的领导下,学生亲自实践,克服困难,悟出真理,实现知识积累。
如果达到第三境界,课就上好了。
上述体会经验归结起来就是:
严肃纪律,端正班风,建立学分激励制度。
相信学生,一视同仁,培养集体中坚力量。
沟通家长,发动同学,集中力量解决问题。
多搞活动,加强团结,增进同学师生友谊。
经常充电,完美自己,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联系外界,开拓创新,保持探索思维活力。
老师领导,学生参与,实验研究齐心协力。
师生平等,兴趣第一,活跃思辨追求真理。
知识积累三境界:
老师教,学生学。
老师教学生学。
师生同学。
结论
我愿意当教师,但没有资格,至少四十岁前。
感谢指导老师的不吝赐教,
感谢同学们的积极合作,
感谢学院领导和带队老师的关怀,
感谢实习过程中所有给予帮助的老师和同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7: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