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hurw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thurw321

博文

想减肥?吃酵素!但是你知道如何挑选酵素吗?

已有 4321 次阅读 2017-8-25 15:52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发酵, 食物, 益生菌, 酵素


听说你想吃酵素?那你知道酵素分多少种吗?

酵素啊,我们都知道,近两年的明星产品嘛。简直是街头巷尾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酵素是个啥?酵素有多少种?你肯定就不知道了。

酵素是啥啊?别听别人瞎说。酵素虽然是酶在日本的称呼,但是现在的产品酵素早就不是酶了,而是水果发酵食品的代称。

发酵食品里都有什么?这就简单了。主要有三大类物质。

第一类物质是益生菌。这些细菌真菌大多是有益人体的。因为都是厌氧菌嘛。


第二类物质才是酶。因为这些细菌真菌都会产生很多胞外酶,这些胞外酶就会分解某些物质,比如淀粉,脂肪,蛋白质。

第三类物质是某些生物活性物质。比如黄酮,比如乳酸,甚至还有醋酸啥的。


所以你看,酵素真的不是酶,至少不仅仅是酶的啦。所以不要再说酵素是酶了哦。

知道了酵素是啥,你该知道酵素分为哪些类了吧。

首先是按照剂型分类。剂型是一个药剂学的称呼,就是指产品的形态。

第一种酵素形态是液体形态的。一般称为原液。就是把酵素的发酵液浓缩了。那些剩下的渣渣当然是不要了。最后浓缩成一种颜色比较深甚至黑黑的液体。还比较粘稠。其实,在这个浓缩的过程里,如果是采用的蒸发法,那营养物质也都被破坏了。如果是采用的反渗透法还是比较好的,把水渗透掉,留下营养。虽然液体状态下酶的活力要高,但是保质期也就短了。


剩下几种酵素形态都是固体形态。但是也有不同。

首先是粉末形态的。就是需要冲水喝掉的。虽然酵素的发酵液干燥以后就是粉末,但肯定没有这么白啊!相信我,这肯定是加了很多辅料的。


你要问辅料是啥?


你看看,这乳糖醇山梨糖醇聚葡萄糖低聚木糖黄原胶柠檬酸三氯蔗糖可都是辅料啊!比如三氯蔗糖是抗结的,就是防止粉末结块。柠檬酸可以延长保质期,还有酸酸的口感。山梨糖醇那就是个甜味剂。低聚木糖之类就是益生元了。这里还添加了乳酸菌,就是额外添加益生菌。不得不说,这种酵素太!不!纯!粹!了!

其次是药片形态的,就是把酵素干燥,然后压成药片。


还有颗粒形态。就是黄豆大小的颗粒,自己咀嚼一下就吃掉了。其实颗粒和药片差不多,就是可以咀嚼。当然一般也是吞的。药片和颗粒的问题是很大的。下面会详述。反正很多人也不喜欢吃药吧。做成这样真的不太讨喜啊。


第四种是胶囊形态。这种就是把粉末装进胶囊。你直接吃胶囊就可以了。


比较起来。是胶囊的比较好。为什么呢?

第一. 酵素的主要内容物是益生菌,酶和生物活性物质。这三种物质在液态条件下都极易变质。益生菌在液态下可能会死亡。酶会失活。生物活性物质可能被氧化。总之,这些东西都是有一个存活期限的,液态大大缩短了这个期限。而固体形态脱去了水分,让益生菌进入休眠形态,酶也会保留活性。密封下氧化也不会发生了。所以固态比液态好。

第二. 要把酵素压成药片或者颗粒,首先你要加辅料。然后有三种压片方法,干法,湿法,直接压片。湿法还要加酒精什么的。有时候还要高温烘干。不管怎样辅料是必须加的。比如乳糖淀粉纤维素硅胶硬脂酸镁之类。然后就不纯粹了……如果要烘干,那就更都是失活了。

第三. 酵素里的酶,益生菌,都需要加水活化才能起效。但是太早起效又可能失效。再说还要经过胃液肠液,也可能让益生菌和酶失活。而胶囊能够避过胃液直接进入小肠,这样就可以保护益生菌和酶的活性。而且小肠里也都是水啊,足够活化了。

所以啊,综上所述,是胶囊的最好呢。

而且酵素还有生熟之分。所谓熟就是指加热以后。虽然加热以后的酵素更安全,但是也破坏了非常多的营养物质。像大多数酶和益生菌都是不能耐受高温的,所以就破坏掉了。比较来说,还是生酵素比较好的说。因为这样可以保留最多的营养嘛。只要整个生产流程是可控的,理论上,生酵素并不比熟的酵素更危险呢。

另外再说一句,其实日本才是酵素的原产地。你看名字就知道了,只有日本人才喜欢把各种东西叫做XX素。比如氢气居然叫水素……虽然台湾也出产非常多的酵素,但是比较起来,还是日本和欧美的酵素生产技术更先进些呢。不仅仅台湾的童鞋,大陆的童鞋也要好好学习呀~


就是这样。日本的~生的~胶囊的酵素应该就是最好哒!你要不要来试试看?

如果你还想看更多这样有趣的文章,那就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咋样?

白公子的生物课,vita-force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76008-1072707.html

上一篇:酵素很神秘?原来我们天天吃的食物里就有它!
下一篇:想学英语日语?报班又学不会?那要靠自己!来译之网免费学习
收藏 IP: 110.179.41.*| 热度|

3 吕洪波 范振英 农绍庄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2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