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动天空-李忠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oodenson 南京大学 李忠秋博士 研究方向:行为生态学

博文

也记西安行为学研讨会

已有 4125 次阅读 2011-8-2 12:54 |个人分类:动物研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野生动物, 普氏原羚, 濒危动物, 动物行为, 会议记录

    7月24-27日,陕西师大、北京师大、中科院动物所承办了第一届亚太整合行为学暨第三届动物行为学培训大会,其实,与其说是大会,还不如说是论坛,虽然参加的人也不少,但规模相较于兽类学或者鸟类学会仍显单薄。就着王德华老师的会议记录(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757&do=blog&id=470046),俺也说说我的感受。
    这已经是第三届国内的行为学会议,第一次是在北京,2007年12月,第二次是在合肥,2009年11月。三次会议,规模都不太大,根本原因可能还在于国内动物行为学研究的人员甚少。给学生上课时就多次说过,国内的行为学其实更多的是以濒危动物为对象目的多为保护的行为研究,大熊猫、金丝猴、普氏原羚、藏羚羊等等,脱离了濒危动物,基本可以说没有行为学(俺这里指的是欧洲的ethology)。所以,真正从事行为学机理研究的人,国内少之又少,经费来源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不过伴随着三次行为学会议及相关培训班的举办,已经开始有不少新鲜的内容加入,比如上次合肥会议召开时华南濒危动物所张礼标的犬蝠口交研究、张知彬及张洪茂等所作的鼠类种子传播等。
    这次会议还有一个重要的改变,除了个别报告外,其余均为英文报告。对于作报告的人而言,这是件好事情,学习用英语进行组织和表达,不过对于多数都是研究生的听众而言,理解可能就成了问题。我自己也是这样,相关内容的或许没大问题,研究方向稍远一些,基本就跟不上演讲者的思路了。私下里也和几个朋友聊天问过,英文的报告虽然看起来上档次,但理解确实会有偏颇。当然,根本原因可能还在于我们缺乏这方面的训练,专业词汇量也太过狭小。
    我的学生郑炜也做了一个报告,虽然报告的内容很简单,麋鹿的集群效应,但她还是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报告时,孙立新和Hare教授都提了几个问题,可以说是一针见血,这也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了思路。不过如王德华老师所言,或许是因为语言问题,或许是因为提问习惯,报告后除了几个知名的教授和个别人外,提问者寥寥。我也没有提问,有时倒不是没有问题,而是觉得可能私下交流更好。但学会提问,确实应该是研究生的必备技能之一。
    会议之余,我们也去游逛了西安的几个著名景点。骊山、兵马俑、秦陵地宫、华清池,对于景点,感叹居多;而对于导游的伎俩,恼恨居多。最后一天,去了华山,先是排队接近三个小时才坐上缆车,直达北峰,那时已经接近下午三点。之后由北峰到擦耳崖,五云峰,金锁关,到西峰,时间已经接近五点,看看时间有限,沿原路返回至北峰。或许是来之前就知晓了华山之险有了心理准备,北峰西峰西峰北峰一个来回,竟然丝毫未觉出险从何来。本意是在北峰缆车下山,但排队人多,我们于是步行下山。一阶一阶走来,方才发现,华山之险竟在登峰之途。虽然登峰途中风景不如峰顶,但险峻却远超峰顶。比如,接近90度的天梯,一道连着一道,让人不寒而栗。我们下山已经七点,膝盖接近不能弯曲,确实是累,时至今日,登华山后的第五天,两腿仍旧酸痛,看来,还得恢复几天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7430-471016.html

上一篇:天翼的陷阱
下一篇:入行以来收到的最快最好最爽的审稿意见
收藏 IP: 222.188.17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0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