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动天空-李忠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oodenson 南京大学 李忠秋博士 研究方向:行为生态学

博文

有趣、有情、有益,建一个“动物行为学”的乌托邦 精选

已有 5880 次阅读 2024-7-12 16:31 |个人分类:动物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停更了两年,突然就很想写点文字,记录长久以来的一些路程和思考。可能我还算是个有些许理想的人吧,如同我在微博中置顶的那句话,“只想创造一个小小的行为学乌托邦,让大家可以抛开名利,从兴趣出发,做一些纯粹好玩的行为学研究”。

        2023年10月我们承办了第九次全国动物行为学研讨会,在那次大会上,我提出了研究动物行为学的“三有”建议,即有趣、有情、有益,并将其作为大会的主题。会后不少朋友和我反馈,“三有”是个很好的概括,做动物行为学研究,应该需要一些纯粹精神,发源于本心的追问,同时也能利用这些行为学规律,做一些有益于动物保护的事情。

        “有趣”,应该是动物行为能够吸引人的最本质特征。好奇心,探索自然奥秘,应该是人这个物种的重要属性。每个人,从小到大,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动物,动物异彩纷呈的行为表现,总会让人着迷。如果说微观生物学需要借助仪器设备,需要一个基本的技术和设备门槛,那么宏观的动物行为学可能是最接近于普通人触手可及的研究范畴,因为动物行为最为直观、最为纯粹,也最扣人心弦。

        我一直和我的学生讲,我的实验室(南京大学动物行为与保护实验室,Lab of Animal Behavior & Conservation,ABC)是一个开源的平台,只希望我的研究生们,在ABC能够选择一个他自己最感兴趣而不是我最感兴趣的行为学问题,花上三年、四年或者七年,能够心无旁骛的、纯粹完整的体会一下行为学的魅力。如果动物行为学这么直观的学科,你都不能找到兴趣所在,大概率其他方向也不可能找到了吧。

        特别鼓励那些能够刷新人们认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行为学研究,这些年做了一些,比如伴随着空气污染,信鸽飞的更快了、猴子社群的冲突增加了、交通事故更多了、马拉松比赛成绩变差了;比如藏野驴和藏羚的精英群体决策,麋鹿的幼儿园现象、朋友圈;比如黑猩猩的强迫合作、长臂猿人脸识别中克服面孔倒置效应能力;比如灰喜鹊的“乌鸦喝水”实验、合作博弈实验,乌鸫的效鸣,椋鸟的巢寄生和“买房”故事;比如残肢龙虾的配偶选择实验、大闸蟹的左右利手现象等。也许这些研究很浅薄,但看过实验后能够让人会心一笑,让读者突然增加一点感悟,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一些动物行为的奥秘,不也就够了,又何必去细究那些通路那些蛋白那些基因?(当然,ABC也确实没有能力做到。

        行为学做的越多,就越能感受到动物的“情感”。“有情”,既代表了动物本身就有的情感特征,也是一个能够开展更多有温度有情感研究的期望。如同多数人都有过的养宠经历,每个人都可以谈到自己宠物的个性,懒散的、可爱的、傲娇的、冷酷的、贪吃的、社恐的,如此等等。然而一旦到了野生动物,仿佛突然之间大家都把它们当做了一个客体,一个事物,一个冰冷的对象,于是需要冷冰冰的重复的数据。我们自然是可以大谈特谈有蹄类的警戒防御、灵长类的社群演化、鸟类的迁徙规律,但这些学术性的内容和普通读者之间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鸿沟。当我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各种动物,它们的“情感”总是会不时地触动到我们。一头意外“上吊”起死回生后看破红尘大开杀戒的麋鹿、一只死活也学不会叼石头或者拉绳的笨拙的灰喜鹊、一只被模拟的眼斑吓到逃跑的小鸡、一对占了最好巢位趾高气扬的椋鸟、一条张嘴怒吼对手耀武扬威的虾虎,总是不断的敲打着我们的心弦。所谓的万物有灵,应该就是这样子了。

        所以,现代的生物学,有了高精尖的技术,可以更好地让我们了解动物行为的机制,但能够触动我们情感的,仍是那些直接的多样的行为。做一些温情的而非冰冷的,接地气的而非束之高阁的研究,应该是我们的目标,或者至少是ABC的目标。

        有人说,科学研究不应该是功利的。我相信大多数行为学研究,应该如此,如果有的话,或许应该是“有益”于保护现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现有的行为多样性。所以现在行为学者肩上应该有这样的责任,保护野生动物应该成为野生动物研究者的义务。我常常鼓励研究生,让他们要有正义感,适当的时候应该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受到一些误解或者非议。因为我们是做野生动物研究的,如果我们不能够替野生动物讲话,那还能指望谁呢?

        ABC近年来很受关注的两个研究内容是流浪猫和路杀,前后应该有几十个媒体报道了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在这期间,我们收到了非常的团体和个人的支持和帮助,当然也受到了非常多的非议甚至网暴。有时候我甚至想,如果当年我知道会有这些结果,我是否还会有勇气继续开展这些研究?但仔细想想,人活着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新的见解,这不就应该是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么?所以,做一些有益有“功利”的研究,也应该成为野生动物行为学者的要求。

        人至中年,回顾过往的诸多经历,虽然有过困苦艰难,但整体而言,甚是幸运。能够做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能够不用花自己的工资就能到处“游山玩水、指点江山”,和各种各样的动物们打交道,尝试了解它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有时想想,仿佛在做白日梦一般。

        有个理想,不容易;找到个兴趣,坚持下去也不容易。不过幸运的地方也在于,南大给了这样的机会。这几年,有越来越多的学生,申请加入ABC大家庭。面对数以百计的保研申博者,选择并不容易,但ABC会一直欢迎那些执着的、纯粹的行为学梦想者。

        希望ABC越来越壮大,也希望中国动物行为学发展也越来越美好!

abc2406毕业合影.jpg

ABC全家福 2024毕业生BBQ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7430-1442063.html

上一篇:互帮互助合作共赢,你想多了!“社会鸦”灰喜鹊告诉你,尔虞我诈才是常态
收藏 IP: 36.152.24.*| 热度|

15 张学文 郑永军 王德华 崔锦华 杨正瓴 贾川 黄永义 张晓良 武夷山 李学友 周浙昆 汪运山 王成玉 帅凌鹰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3: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