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宜宾县第二中学2006级(2003年09月到2006年06月)二班的学生,班主任三年一直都是杨仪老师。我的高中生涯的前两年在柏溪镇老城区的校区学习度过,第三年搬迁到二二四即现在城北新区新校区学习并完成高考。
(一)缘起二中
说起和二中的缘分,不免都有些恍惚了。现实中第一名是很重要的,后面的大多就都会被遗忘。而恰恰是这样的重要,我也却只能是对自己怒其不争。
我来自宜宾县双谊乡,当地人叫“大桥”,因为那里有一座几百年历史的横跨流沙河的大石桥,是连接宜宾市,宜宾县等东北面辖区各大场镇的交通枢纽。我在那里经历了三年的初中岁月。平时各学期成绩在全乡包括花古中学都保持在前三,拿过两次第一,可最后一次中考,还是只拿到了第三。第一的同学来自一班,我是三班,她和同班拿了第二的同学都报了观音镇宜宾县第一中学,而我直接选择了县府地柏溪镇宜宾县第二中学。由于居住地离大桥镇一个多小时地,毕业后很少去,一直到八月中旬都未收到录取通知。后来碰见家附近考第二的同学还是选择去了二中都参加军训结束了,而我还什么也不知道。第一的同学被二中教委的老师专车”抢人”到了二中。听说这事,我去大桥镇上邮局问,没有什么录取通知书,倒是收到了宜宾市第三中学的录取通知书。当时不免感慨第一和其他名次还是待遇差很多。但这样的遗憾甚至伤感很快被有没有录取掩盖了。
听说这件事后,父亲随即第二天带着我到县二中去咨询,这可是十多岁第四次进城。第一次记得是六七岁的时候,后面两次都是到县城参加英语竞赛,数学竞赛初中组复赛。十几岁高中以前可以说几乎算是足不出家乡斗笠坝的,见识也不算多。那时候的二中在县府地柏溪镇老城区,靠近金沙江边了,位置还算不错。学校占地也记不清了,只知道高中确实比初中大了许多。去到校内问到了教务大楼,正好教委的两位老师在值班补课,当年刚刚高考完并录取到清华大学的一个学长也在学校,有幸碰见了一面。教委的一位老师后来是我们的地理老师。经过教委老师的核实,我确实已经录取到二中了,并且分在了二班,前两个“火箭”班,即全县当年中考在各乡镇中学名列前茅的学生。听到这个消息总算舒了一口气,自己还是被录取了的。后来去找班主任的办公室,正好也在办公室门口碰见他。第一面见二中的班主任,他身高中等,瞿瘦健硕的身材,满脸严肃不失亲和的样子。我们说明来意,他随即也翻出花名册,名单也有我的名字。我的成绩算三等的奖学金资助,免去了学费,自己缴纳住宿费用,每个月有一百元的生活补贴。在一番交流后,说明开学日期,住宿的处理等等,父亲和我才放心回家。
九月开学顺利注册入学,宿管中心也安排了宿舍入住。二班有64个同学,来自全县各乡镇,记得有柏溪,高场,李场,黄伞,泥溪,孔滩,柳嘉,永兴,王场,观音,横江等等,说来也巧我们双谊初中的前三名都分到了二班一起。这是第一次有一种开放和融合的感觉。原来我们可以来自不同的乡镇组合成一个班级。早先小学都是一个村儿的,初中也只是不远的不同村儿,十里八里不算远。现在高中了,整个宜宾县的人都可以聚在一起。
(二)学在二中
到了新的学校,那里的教室自然也是宽敞了许多,三栋大教学楼连在一起的正Z字形排列着。教学楼背后一个标准的大足球场的操场。虽是泥土的,在那时已经算是很不错的空间了。由于分到了成绩最好的两个班级,学校也是良苦用心,给我们上课的都是当时学校各学科教龄或者教学经验最丰富的老师。听他们讲课不免让人就有一些敬畏感,觉得他们都是学识丰厚或者在教学科目里有很多的经验值得去学习。我的成绩一直在班级十几名,不上不下,比起同乡的两个同学稍差一些,感觉中考就定调了一般,我一直赶不上去。我也是个闷葫芦,不爱讲话,不善和同学们玩到一起。一年后分文理科,我们家也没什么信息参考,只是自己凭着直觉选择了理科,凭着第二学期的理科成绩继续留在二班,后面的班级成绩好的补入进来,文科的也分出了一些。好像掉下去分到后面班级的很少。到了高三我的成绩不是特别稳定,物理,化学一直在及格线边缘徘徊。最后高考语文,英语和理综算是正常发挥,数学考砸了,掉出了重本线,是班上三十几名了。这样自然和重点大学无缘,选择了去四川师范大学,考虑教师职业稳定,学校在成都城区,未来就业的机会也应该差不了。班上的同学有考上清华,复旦的,也只能是羡慕不已了。
中学时代都是全封闭式的教育,一直为了读书考试,生活也显得平淡单一些。学校只放月假,平时每周上课到周日上午,下午放半天自由活动。我在那半天都喜欢去学校附件的书店待会儿。去学校背后的新华书店会经过一条小巷子,物理老师偶尔喜欢去那个巷子和别人对弈上几局象棋。学校附近书店不少,这个现象很符合学校的年轻学生们的需求,在柏溪镇上的两年,我把学校附近的五六家书店转了不知道多少次。高一那年写作文很差,60分的标准,每次总是30分左右,及格都达不到。老师也在班上批评过我,说我是写得狗屁不通,那时候说觉得多难过好像又不是,只是把这句话记得清楚。开始在每周日的下午半天时间坐下来,找不同的题目,话题,练习写作。这样慢慢地,到了高二后期,突然有了一些感觉,想平淡朴实地写写,好像效果还不错。在一次全市统考中,我的作文开始判卷老师只给了47分,后来不知道哪位复查老师又加了7分,一下子成了班上作文分数最高的两人之一,那时候备受鼓舞。
虽然上次被老师说了,但那丝毫不影响我去逛书店和平时平时也经常去教学楼三楼的小图书馆借阅为数不多的藏书的热情。反而加大了去各大书店逛的频率。翻阅的大多是中外名著,中外哲学书籍等等。现在想来,连到底看了哪些书的名字也完全记不起来了。逐渐地也开始利用平时省的零花钱买些觉得很想反复翻阅的读物。记得一家叫“青年书店”的二手书和二次印刷书本的门店,算是镇上离学校最远的书店,我也经常去看看。偶然一次发现一本《史记》,原文全版收录在一本书,近九百页。因为新华书店和其他书店的《史记》多是选本,或者分册装订,于我来说自然无法购买。这是一个不错的机会能一本收录原文足本,虽然是二次印刷的,纸张算不上很好,原文错处也较多,但这很有利于随身携带翻阅。硬是和老板生磨软泡从24元讲到了16.5元买下。这本《史记》至今也随身携带,走哪都带着,经常翻阅。现在想来,这应该是高中时代做得最成功的一次书籍购买了。应该是2004年底的事情了。
学校为了建设国家级示范性中学,融资一个多亿重新选址修建校区。从高一后期才开始修建,建设效率真是高,一年就把主要的教学楼,办公楼和宿舍盖起来了。学校为了加快参评步伐,不等学校完全竣工就搬过去了。搬过去的时候,还有艺术楼,操场等都仍在修建,艺术楼甚至还在挖地基。新校区在二二四那边,实际上离宜宾市主城区更近了一些。现在新校区那边改做江北新区,从荒郊已然繁荣发展起来。新校区确实修建得更加大气,校门口进去就是一个下凹圆形大广场,据说后来的什么文艺演出等等都在那里举行。教学楼有四五栋楼,并列平行排开,据说足有一百间教室,可以方便推进小班化教学。新招的高一就是三十个人一个班了。
搬到新校区后,书店资源就几乎没有了,下山去趟县城也不是那么方便,或者说懒得跑了。(不知道现在城北新区的校区有没有像老城区那样各色书店也开起来了?)就经常去学校已经有部分书籍搬迁到新区的图书管坐坐。班主任也找我谈话两三次,提醒我偏科不好。在收到班主任的影响后,好像对阅读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连物理、化学觉得自己不懂的课程就不太想听,都在看图书管借来的书。破罐子破摔,后来高考是应验了结果。阅读的兴趣也带到了大学,川师本就文科特别厉害,尤其文学院是学校最好的学院。所以图书馆藏书也是极其丰富,经常跑去借阅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
(二)住在二中
说到住宿,柏溪镇老学校两大栋宿舍,分别属于男生和女生,女生宿舍稍微晚建设,看起来很新,两家食堂就在下面两层楼。宿舍是识十二人间,说起来人多,但不见得多拥挤。高一和三班的同学混居,有几个班上的同学一起,晚上他们经常“秉烛”棋牌活动。高二了重新分寝室,终于回到了全是自己班里的同学中来。有几个同学会在周末的出外休息时间后带回来一些什么“红警”游戏,qq之类的话题,我听着也是懵懂无知。宿舍下有一个大锅炉房,洗澡都是自己拧着大桶或热水保温壶去接水。锅炉房承包老板还提供洗衣服或者甩干业务,五毛钱到一块。大多时候都是自己洗,只是冬天实在长久不能晾干的厚件衣服偶尔拿去甩干下水分。
搬到新校区后,学校的宿舍改善了很多,专门的一个区域四五栋楼是宿舍,离食堂也很近了。记得食堂门口有两个小报亭,经常会去买南方周末报看看。新修的宿舍还未完全竣工就搬进去自然不少问题。虽说条件改善了很多,每个宿舍甚至都安了热水器,这比很多大学条件都好。改成了八人间,但却显得比老校区十二人间宿舍拥挤了不少。热水器刚开始经常抽不上水,宿舍也没水洗衣服。也经常出现整体地下水管爆裂停水的现象。好在这样的时间不算太长,三五个月的调整。
自初中就开始住校,只要不下雨,每天早上六点就要起床收拾去早操然后早自习。高中自然不例外。所以中学的前五年的黎明时分,经常都是在疯狂奔跑去操场的路上。高三搬到新校区后,作息改了,由于操场还未完全竣工,加上宿舍和食堂离教学楼大约五分钟的路程,还是很远。早操取消了(至少那时候是,不知道现在还在坚持早操没?),早自习也改到早饭后八点开始。
初中时期我几乎很少运动,但是经常回家,来回走路,对于身体的锻炼似乎在单程十几里地的反复脚步中完成。但是到了高中,月假和乘车才能回家就不那么方便了。所以才开始慢慢和同学一起去打打篮球,自然打得很差,投篮准心很差,但这也是至今我能经常去运动的项目了。
(三)吃在二中
学校的食堂很便宜,一顿饭一块钱左右,两荤一素,免费的大锅汤,二楼食堂偶尔提供单独的小炒肉,一块钱一份,也还算划算,我也偶尔去改善下生活。但是食堂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是吃饭就是抢饭,没有人排队,谁先挤进去把饭盒递过去,谁就能先打饭。我好多时候都是等过了吃饭高峰期才去打饭,可饭菜都不太好了那时候,免费大锅汤也大多喝不上了。
新校区为食堂也专门盖了三层楼的一大栋,分了五六家。原来老校区的食堂老板们自然占尽优势,开在一楼,地利对于营业利润是很重要的。连老校区男生宿舍的锅炉房老板也融资在新校区食堂开起了饭堂。
由于新校区的食堂离教学楼很远,我们都是上午最后一节课听铃声而动。下课铃声一响,同学们都是鱼贯而出,蜂拥而跑,如果从远处高处看去,一定是斜斜的道路上像有成群的蚂蚁快速前行。目的只有一个,争取快速到食堂不用或是少挤挤吃上热气腾腾地午饭。打饭不排队,挤油渣子的态势有增无减,不论早中晚。当然不知道现在这样的不排队现象是否已经好了许多。
听说有一家食堂可以帮忙去打饭,中午和下午,这样可以免费吃饭。所以我经常去食堂帮忙打饭,节约点伙食费用。我们家本来命途多舛的家境,一直不太好,靠着奖学金和部分家庭补给勉强把初中和高中上完了。搬到新校区后,我也觉得可以再争取积攒点零花钱,就经常上晚自习后去各教学楼的垃圾桶捡水,饮料瓶子,在夏天的前后几个月积攒了几百元。
(四)其他及以后
中学时代正是青春发育的青葱羞涩的时期。最近几年关于青春主题的电影时有拍出,让人们不时地能在繁忙工作和生活的罅隙之间也能有那么一瞬间追忆回味那些似曾相识的青涩岁月。是的,青春的荷尔蒙和身体生理发育,让我们对于人,事物,感情都有了一些不一样的认识。说中学时代对一个异性没有任何的暗恋那都是不可能的。只是我们每天都在紧张学习的压力下,几乎忘却了青春的那点萌动而已。当然,班里也会偶尔传出谁和谁好了,谁和谁闹掰了等等。但这些和比较压抑和自我控制的我似乎不曾有什么交集。
然而高三时期曾经有那么一瞬间却也是让自己很心动。记得是一个月假的周五下午,大家都收拾回家了,我也是像往常一样慢慢收拾包囊回家。等我出发,大多数学校的同学都走了。走到食堂到教学楼斜面路上看见一位衣衫整洁,似乎来自家境不错的女孩拎着包缓慢而似乎有些吃力地往前走。我看着犹豫了两下,最后还是鼓起勇气上前问女孩需不需要帮忙。她很平和地说了声“谢谢”,把包递给我。我没有和她多说话,只是拎着包往前走,她跟在后面,直到校门口送上校公交车才又说了“谢谢”,我则说回教室。后来有几次碰见那女孩,她也每次总是和我会心一笑。我的心里总是有一种莫名的舒服。后来知道她住在哪一栋宿舍,猜她应该是高一的学生,那栋宿舍大多是高一的学生。后来为了能争取多碰见她,我甚至早上按照她大概去食堂的时间去食堂。除了路上碰见听她说了“谢谢”,我们后来再未有对话。再后来很快我毕业了,从此再未见面,而那次不期的交集也成了一直的记忆。也不知道那女孩现在如何?虽然我现在已是妻子的丈夫和两个女儿的父亲,但也不用避讳什么。这算不算是青春的那点萌动和青涩呢?
大学本科,硕士,到现在博士毕业了,岁月静静地消逝,期间也未有机会重回二中母校去看看。最近一次是2013年出国前去县政府办理党组织关系和档案迁移路过老二中门口,那时候已经是宜宾县育才中学(初中),也未能进去了。
说起来我的二中的生涯是短暂和乏善可陈的,淡淡的,像白开水,可以说是毫无趣味的了。然而与前辈和后来者一样,都是把青春的羞涩年华放在了二中的沃土上成长过来的。同时二中的点滴岁月也印记到了我们的脑海里。说来,不是这次网络平台发达,有同学转发了微信朋友圈链接说二中八秩华诞,我还不知道母校到底寿诞几何。借着这个机会,简要地又把那段岁月乏味地记录一下。
我亲爱的母校
宜宾县第二中学
您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走过八十载
岁月如梭
风雨沧桑的洗礼
多年历史的打磨
数批学子的培养
无数老师的耕耘
您已然是有着深厚积淀的沃土
您已然是健硕挺拔的遒劲树干
您滋养了多少莘莘学子的成长
您刻划了多少青春萌动的痕迹
而我
在那里,伴着青葱岁月继续生长发育
在那里,度过了学业跨向大学的必经之路的高中岁月
在那里,受到了班主任等老师们的熏陶和影响,逐渐形成了后来阅读,文化思考的习惯
在那里,记忆了 … …
我想,每一个二中人都会有自己的那一份记忆和印记。
祝福二中母校八秩华诞大庆,继续用二中的沃土滋养一批批,一代代学识丰养的莘莘学子。
2017-12-20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