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规划写出来的小论文陆陆续续得到发表,心里感到很欣慰。然而,过程是比较曲折的,有时候计划赶不上变化,凡事都不总是那么顺利。几乎每篇论文的发表都处于难产到艰难发表的状态。身边也有不少人要么发了不错的杂志,要么是发得很快。而这些对于自己来说似乎都做不到,只能在小领域的代表性期刊(IF不算怎么高)发表了。很多时候在想是不是应该转变下跟着大家做做植物热门的研究,比如表观遗传修饰,比如转基因调节,比如转录因子的调控等等。很挣扎,目前大形势是生物学的“通货膨胀”很厉害,大家都在做些分子机制,都在发不错的杂志,如果自己还是守旧地抱着传统的研究不思进取和改变可能真的就被淘汰了。
过去的几年里,博士阶段几乎放弃发表论文的想法,可能是不同的氛围环境和规则要求。对于发表论文这件事情没有那么迫切的愿望,反倒是多了些静气。回到现在的环境也两年了,为了大环境的生存规则,论文也是很急需,毕竟几年没有什么产出了。再这么下去,自己原本想继续做点“学术”研究的机会都耗尽了。都说“三天不练手生”,又开始逐渐写写论文,发现真的不容易,发出去的文章都是历经数次修改,反复打磨,可谓是“取得真经”不易。在反复与审稿人意见、编辑综合评议的修稿“神交”,以及应对杂志的各类形式要求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每篇文章似乎都有很大的进步和提升。自己似乎也在一点点的获得经验的积累。前面有一篇小博文提到了自己的英文水平尽管是在非英语的国度游学了几年,似乎进步的只是口语,写作水平并未有什么明显提高。每次写文章,尽管别人看了觉得文笔和行文还可以,可流畅度和语法正确性还是不够,总被提出意见。有时候不得不借助于附加润色,心里不免还是有些愧疚。而有时候在反复修改后,似乎又改善了很多,勉强得以发表,也是对自己的一些肯定和鼓励。在每篇论文发表后,自己也好像经历了“患难重生”。越是这么艰难的发表论文,越是让人有一种满满的收获感和踏实感。有了一两点感受想记录下来,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些提醒。
应该多看看别人的修改意见,学习其中的细节和思路。最近一两年,偶尔也会帮忙看看博士和硕士生的文章,看到他们的实验结果和稿子,不免想起几年前最开始接触论文撰写的自己。虽然学生们的稿子很多问题,那时候的自己真的是比现在的学生们写的还要差太多。幸运的是老师很细心,几乎重写,保留了修改痕迹。自己看到修改后,一遍一遍反复看,看老师修改的行文思路;看老师对实验结果的排布使用;看老师的遣词造句,语句用法等等。自己后来能够相对独立地写论文,并对结果有一些分析选择,几乎是从那时候开始,逐渐学习积累并提高的。
应该多看看相关文献的结构思路,学习把实验课题设计得合理,删繁就简。好的文章架构通常比较清晰,而且简洁。可能大家会说那是很多补充数据都在附件里面了。的确,由于篇幅原因,很多不错的研究呈现的都是最重要的部分结果,大部分细节材料都在补充材料种体现。尽管如此,我们也可以从主要的文章数据部分去分析、了解研究内容的主体结构和思路,从而尝试把研究得主干搭建起来,剩下都是为了主要的研究问题添砖加瓦去丰富说明。这对于论文撰写,数据整理,也是十分有帮助。
应该多练习分析数据和结果整理并着手组织写作。从审稿人意见中总结修改的要点,从好的文献学习数据解读方式,从反复修改中提高对行文结构,逻辑架构的认识。同样,对于数据和结果的分析,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分析方式,产生的效果就不一样。同时,同样的结果,在不同的审稿人或者同行解读就会提出不同的观点,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参考信息,也是提高解读数据的能力。不管是什么领域或者是数据简单与丰富性,撰写到最后都是提出1-2句号的凝练语句就概括了,都是围绕这个总结说明问题。而写作这件事情,因不同人的写作水平差异,存在很大的区别。有时候,同样的意思,可能有的人写出来就是很流畅并且言简意赅;有的人就写出来有些艰涩冗繁。然而,写作这件事情,似乎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就是通过不断练习,不断修改;结合不断阅读吸收好的用法等化用过来的日积月累的过程。
以上是目前想到的,希望后续不断学习和实践中继续总结提高自己的水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2: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