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nxum

博文

怎样理解安全工作——学习心得(3)

已有 3217 次阅读 2013-12-6 16:39 |个人分类:安全概念理解|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安全工作


怎样理解安全工作——学习心得(3)

130206 李健

 

   学习心得

 

1、“安全工作”为什么被人认为谁都能做?

“安全工作”通常被人认为谁都能做之中的含义是不是这样,这个工作就是管人的,管人还不好管吗?和通常理解企业管理谁都能做一样,这是不懂安全才造成的认识。

如果从预防事故的两个基本手段看,即安全技术+行为控制,通常企业里设立的安全部门的职责是安全管理,而安全管理其实就是行为控制(所谓理解的“管人”)。认为谁都能做,则是行为控制的概念还没能被我国企业广泛认识,至于行为安全科学包括数据统计定量分析、行为心理分析、事故致因链模型等等就更难接受了。至于安全技术工作的职能承担是分布在企业的设备、工艺等部门,也是合理的,当然这些部门也承担管理部门内人的行为安全职责。

 

2、安全学科有明确的边界,如同上面“安全工作”的职能边界划分一样

“以事故预防为目的的研究或者学问”来确定安全学科边界,如果把它打开,就是我如下所理解的:安全学科其实有明确边界,还是从预防事故两个基本手段看,涉及具体行业如煤矿、钢铁的安全(技术)学科边界是融在行业本身技术里的。涉及人的行为控制的边界也很清晰,即人的行为,这个是普遍适用于和横跨所有行业的。

另外,目前安全学科专业的设置似乎有些问题,让人产生对“安全”无明确边界的理解,以前曾建议过,涉及行业安全技术的专业如就叫“煤矿安全技术”专业、“化工安全技术”专业等等应该更一目了然,涉及安全管理的就叫“行为安全专业”,这样比叫“安全工程”专业更容易让用人单位理解,也推动用人单位对“安全工作”有个新认识,学生也好分配。

 

                                                 

学习资料

 

131205关于安全学科的内涵 边界 管理性和工程性等

科学网 傅贵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

 

一、关于学科及安全学科的分类根据

GB/T13745-1992学科分类的依据是“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的本质属性或者特征、学科的研究方法、学科的派生来源、学科的研究目的与目标”。

这里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派生来源的含义基本明确,但是学科的本质属性,我还真不知道指的是什么。

对安全学科来说,研究对象,明确地说是“事故”,其他说法都不那么明确,自然也就不实用;研究目的是“预防事故(应急的实质也是预防)”,这个也十分明确;学科的研究方法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法,原因是安全学科是综合学科,这在GB/T13745-1992已经指出,“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安全科学技术、管理学三个一级学科(群)属于综合学科,列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如果上面说的本质属性就是学科属性的含义,那么安全学科的属性是“文理综合、学科交叉、行业横断”,是综合学科。

派生来源,可以说是矿业,可能最早人们认为安全问题只有矿业存在,所以原来安全学科是矿业工程学科的二级学科,后来发现化工、交通、电力、核等行业安全安全问题也很严重,安全学科的面才扩大了。

二、关于安全学科的边界

以安全学科的研究目的(事故预防)为研究目的的研究或者学问,是安全学科,否则不是。这个边界应该是很清楚的。

有观点以为安全学科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边界,而不应该像现在这样,和采矿、交通、食品、计算机、核能等很多学科都有交叉,边界不清。我也认为应该有个边界,但是这个边界,并不是用线条圈起来的以圆圈或者其他形状为界的固定范围,而是从研究目的来看的,即上面所说的“一事故预防为目的的研究或者学问是安全学科,否则不是”,这就是边界。试想,其他学科有可用几何图形描述的边界线吗?事实上也是没有的。当然安全学科中的一些内容看起来别的学科中也有,但是那些都不是以安全为目的的,一旦加上以安全为目的,别的学科中就没有了。所以要说本质属性,“预防事故”应该就是安全学科的本质属性!

为什么是这样?因为现实中,一旦出了事故,虽然也责备别人,但是人们主要责备安全科学家:“你们都研究什么了?”再说,搞安全的人,不以预防事故为目的,那以什么为研究目的呢?恐怕没人能想不出来。

三、关于安全学科的内涵

内涵这个词,百度上的解释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根据这个解释,可以说安全学科的内涵就是学科的内容,我以前解释过安全学科的研究内容,即“预防事故的社会科学即管理科学手段、预防事故的自然科学即工程技术手段”,两个方面。我在百度、CNKI上搜索了很多,几乎没找到“学科内涵”的准确解释,多数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某一个学科自己的内涵,几乎没人解释“学科内涵”这个词本身的含义什么,内容包括什么。我也不知道英文怎么说“学科内涵”。我宁愿相信没有英文词与“学科内涵”这个中文使用的词准确对应。

我在过去的文章中,将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学科属性、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这八个问题叫做学科内涵,未见别人观点,也许这样说学科内涵还可以。我所说的“内涵”的内容是比较多的(8个方面),主要是说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所以叫做学科的基本问题也可以。按照上面的所谓“内涵实际是研究内容”,那么安全学科的内涵就是上面说的两个手段。当然,两个手段下还有更细的内容。

四、关于安全学科的管理性与工程性

关于安全学科,“比较乱、偏‘软’、谁都能搞、万金油、不是硬本事、不愿意学”等说法存在很久。其实为何在乎其“软”?安全学科是预防事故的学问,只要能预防事故的东西就是安全学科的好东西(只要把预防事故当做自己的、自己家的事就知道了),在乎“软”(即管理性)、“硬”(即技术性、工程性)还有意义吗?预防事故,“软硬”两方面的东西都需要,而且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海因里希、美国杜邦、美国NSC等权威机构和安全科学家的统计数字(就不列举了),以及我们日常的切身体会,安全事故的发生实际很多时候是疏忽、习惯、知识、意识、违章等问题,不深入研究这些所谓“软”的问题,那让事故还继续出吗?一些方面轻视所谓的“软”,是需要我们去改变的。而且,安全学科通过定量手段做实,其实是不软的。关键是能否“做”到深入、实在。

要通过定量手段把安全学科做实在,有效预防事故,不是那么简单的、不是谁都能会的、也不是万金油,但确实是“硬本事”,一些大学者一辈子研究安全,一些企业管理人员从安全员直至做到全球安全副总裁,一些政府工作人员从安全办事员直至做到国家级安全局长,如果没有科学在安全学科或者安全业务里面,就不需要一辈子的精力了。一项学问/科学,在不被人们深入认识之前,看起来很容易,谁都能做的。这和学日语差不多,第一眼看上去大多是汉字,不学日语也能懂日语,其实真能懂么?



131225 澳洲教授看安全科学的界限

科学网 吴超

中南大学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

近日我在Elsevier.com下载了一篇在《安全科学》(Safety Science)待印发表的文章“安全科学的几个问题(Issues insafety science)”,该文章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社会科学学院Andrew Hopkins教授撰写,其中有一节讨论了“安全科学的边界问题(The boundaries of safety science)”。其实,这类问题在我国已经讨论了几十年了,目前还是没有权威的说法,还是理不清道不明。该文章假设由中国作者去撰写和投稿,我估计《安全科学》是不会接受发表的。

由于个人也是《安全科学》多年的业余义务审稿人,对安全科学的界限问题也有些思考和比较关注,因此摘译该节文章供大家参考或讨论。内容主要是意译,不一定准确。

                                               

 “作为《安全科学》学报的一个审稿人,在审稿中我经常问自己:这篇文章的主题真的是属于安全科学的吗?该文章是否适合该学报?例如,我最近审阅了一篇题为:“一个有安全结构和可以减小冲击波作用的密封风险的煤矿移动式避难舱”的文章。我回答编辑说:“我的看法是,本文是纯粹的工程问题,因此不适合该学报发表。”然而,这确实是一个政策问题,是编辑需要思考做出决策的。该学报的编辑随后写信给我说:“在我看来,该文章不适合刊登在《安全科学》。”但这个决定是正确的结果吗?这取决于我们所说的安全科学边界的界定。

该学报的宗旨声明:《安全科学》是服务于人类安全科学技术研究的国际媒介。它从人们的安全工作延伸到其他领域,如交通、休闲和家庭,以及人的危险活动所涉及的其他领域。《安全科学》是多学科的,它的贡献者和它的受众范围可从心理学家到化学工程师。该学报涵盖了安全物理和安全工程,社会、政策和组织方面,风险管理,安全控制技术的有效性,标准化、法规、检测、保险、成本核算方面,人的行为安全等。

如果采纳上述声明的说法为真实,则上述列举的对那篇文章的决定是错误的。但事实并不是这么简单,这涉及到一个把关的问题。《安全科学》是一个同行评审学报,需要有同行评审才能工作。如果事实无法找到安全科学同行的人提供必要的专业评价,则作为审稿人无法提交评价意见。此外,即使审稿人能够进行评价,他们不会关心属于同行外所关心的读者。按我的判断,上面提到的文章脱离了当前安全科学读者的领域;将该文章送到采矿工程杂志,编辑很容易找到审稿人,并且有更多的读者。

此外,《安全科学》学报刊登的内容必然影响安全科学本身的界限。是否属于安全科学的内容必须从它的从业活动进行推断。举例来说,气候变化是一个巨大的威胁着人类的安全问题,并且从词义上也是《安全科学》宗旨所涵盖的范围。但是气候科学不是安全科学的一部分。所有这一切都提出了什么是安全科学界限的质询。

我认为答案应该是务实的,而不是原则性的。安全科学同行是由来自他们自己能够识别的安全科学学校的人,他们出席同类安全会议的人,他们彼此间能够读懂有关安全出版物的人等等。这是一个看起来很混乱的定义,但它能够识别安全科学的流动和转移特征。如果采用网络分析可以更加清楚的确定同行。当我写下这些文字后,我看到《安全科学》最近接受发表了一篇题为:“在密闭容器中的甲烷/空气混合物爆炸参数的火花持续时间效应”。我判断该文章是超出安全同行的兴趣。显然,有其他审稿人和编辑与我持不同的看法,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似乎是中国研究人员正在测试安全的边界,并谋求加入我所说的安全科学界限。前面讨论的是关于安全科学主题的事情,它并不涉及安全科学是否是一门真正科学的问题。”

 

附原文:The boundaries of safety science

Andrew Hopkin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School of Sociology,Canberra, ACT 0200, Australia)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03722-747605.html

上一篇:最大、最先进,不见得最安全——“世界最先进”垃圾厂爆炸
下一篇:澳大利亚某州个人生活风险评价:吸烟概率最高
收藏 IP: 123.189.8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11: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