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昱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ysciencedream WU Yu's Blog

博文

我在国科大马研中心《中特》课程总结座谈会上的发言

已有 3942 次阅读 2015-5-17 14:4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大学, 人文社科, 通才教育

       我在国科大马研中心《中特》课程总结座谈会上的发言

      注:《中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简称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要求做学问要“脱心志于俗谛桎梏”,他的意思是说研究必须彻底摆脱政治的干扰,只有这样方能保持“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那么当前,在国家要求研究生必须上政治课的前提下,如何做到把国家的要求和做学问所必需的“自由之人格”和“独立之精神”很好的契合起来?我认为这学期的《中特》课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这个契合点就是把一贯的以宣传为主的政治课授课方式转变成了以教育为主的授课方式。宣传和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重在强调灌输,它是以少数精英分子才拥有智慧的认为为前提;后者重在强调启发,它是以每个人都拥有智慧的认为为前提。《中特》课程的九个系列讲座,没有进行知识点的机械式灌输,而是基于开阔的视野,观点和案例并茂,启发学生思考。我认为这样不仅完成了国家要求的研究生必须要修的政治课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们起到了专业之外的人文社科类通才教育的作用,在拓宽了学生视野的同时,加深了他们对社会的理解。而且,相比较于政治教学任务,人文社科的通才教育对学生的作用,远非了解和掌握政治制度及其现状所能达到。 所以,我对这门课程以后的建议是:希望继续保持并且加强这种以启发为主的授课方式,在中科院这样一个人文氛围严重缺乏的地方,让《中特》课程在完成本职(政治要求)工作的同时,还能够起到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作用。    

      有同学强调自己理工科出身,以及当前自己所攻读的专业与政治、人文社科等关系不大,其实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认识。而且关于这种认识,即理工科学生有没有必要学习人文社科类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对社会的理解,对人生的理解,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二十世纪在许多国家都有过激烈的辩论。正如民国时期许多著名的大学校长如梅贻琦,胡适,竺可桢等人所倡导的那样,这一辩论最后都一致的认为大学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具有社会“和谐”性的通才,而非是只精通某一专业技能的匠才,一流大学培养的学生尤其应当如此。中科院作为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院所,更不应该以培养工匠作为其教育学生的目标,而应当是以培养学术大师、行业领袖、政坛翘楚为主要目标。显然,作为中科院的学生,就不能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苦心钻研,而应当在致力于专业的同时加深自己对社会、政治、艺术等方面的造诣。其实,我们也不难发现,那些在自己专业领域有极高造诣的大师级人物,他们往往在文学、艺术或者体育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兴趣和很高的水平。  

          最后,按照老师的要求,需要对研究中心提出建议。我结合我前面的发言,我的第一个建议是:希望研究中心能够从领导层面,通过宣传、讲座等形式让学生意识到人文社科素养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主动加强个人在这个方面的修养,而不仅仅是通过与学位挂钩、签到统计出勤等手段强制学生接受这方面的教育。第二个建议是关于学校建设的问题。中科院研究生院虽然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但目前它远远还不是一所大学,要成为真正的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致使它不能成为大学的因素众多,但有一个因素很是关键,它就是以“自由”和“多元”为标志的人文氛围的严重缺乏,研究中心作为学校为数不多几个社科类研究单位之一,对学校人文氛围的建设理应责无旁贷,希望研究中心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学校的“大学”化做出贡献。其实,这两点相辅相成不能分开说,有了一流的社科类研究单位,人文氛围自然也就上去了,反之亦然。谢谢大家!


现场听了几位同学的发言,随便想了几点就开始说了,面对王庭大教授还是有些紧张,说话速度太快了.....有没有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清楚,不得而知。好在是即兴发言,也就这样了。11点半开完会,趁着脑热,根据本子上的提纲,整理出来,留作纪念吧。能读到这儿的我都磕头谢恩!满篇都是坐井观天的观点和地青的见识,大家一笑而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01276-890818.html

上一篇:你 我
下一篇:博合团衫征集,我的设计
收藏 IP: 159.226.3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7: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