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ywol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reywolf 探寻,经历和感受这个世界的美

博文

全面开启海外研究与生活:改变与适应 精选

已有 5171 次阅读 2021-6-9 12:38 |个人分类:学术经历|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博士的成长和历练在于读博整个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经过几年的长期积累,才形成从量变到质变的升级与转变,这个过程中混杂着兴奋、紧张、高兴、忙碌、迷茫、甚至暂时的失落。这篇继续上一篇,系统而详细的记录我读博士几年的经历。

1.步入正轨

导师给我撂下他自己搜集整理的过去十多年的文献之后,便匆匆忙忙离开了。我每天按点来实验室啃这些文献,而导师不经常来实验室,因为他的办公室在城市另外一个角落。所以我一开始坐冷板凳感到特别孤独单调,实验室的办公房间就我一个人,没有任何师兄师姐。我每天按点过来读文献,中午吃个饭,傍晚按点回去,每天能一起聊个天的人都不多。倒是有隔壁另外一位女教授和她的学生经常能碰到,能够简短的交流交流。

我在国内实验室的研究团队浩浩荡荡有好几十人,所以整天很热闹充满人气,但这样的气氛在这里荡然无存,这里的研究团队跟国内相比,规模上是迷你型的,一个教授的研究队伍一般也就3-6个人左右,而隔壁的那位女教授,只带了一位博士生。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力成本比较高,博士生的工资待遇一般不会低于国家平均工资,招太多博士了很难养得起,所以导师招博士生一般都非常谨慎。 

2.文献阅读与管理

我很快意识到我是导师这个研究方向的第一个博士生,而他在这个研究方向已经在学术圈有些名气了,跟他交谈才知道,他以前发表的文章里面的实验数据,都是指导训练本科生和硕士生零零碎碎测出来的。我后来反复读他发表的文章,才发现他找研究问题很深入很精准,所以这些学生测出来的数据虽然不多,却很关键重要,这才是做研究的艺术。

我读了几十篇文献之后,发现不能再这样读下去,否则读到后面的时候,就把前面读过的都忘的差不多了,我必须要做一些笔记,并且管理这些文献,方便以后用的时候很快找出来,虽然我导师能很快在这一堆打印的文献里面找出来他需要的,但那种熟悉度是基于好多年的积累和经验,我已经无法满足于这种传统老旧的方法了。于是我开始给这些文献建立一个电子表格数据库,把每篇文章的主要信息,包括作者、题目、关键词、研究方法、主要结论等信息总结摘录出来,同时加上自己的笔记。后来证明,这个方法非常有效,能够让我很快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章,而且可以随时随地扩充数据库。

如果全篇都写研究经历的话,难免太单调,所以同时穿插一些海外生活的经历,在真实的留学生活中,这两方面的经历其实是同时发生的。

3.改变作息习惯

在国内的时候有午睡的习惯,所以刚来到这边午饭之后我就特别犯困,但这边的人简单午饭之后聊一阵就继续干活了。我刚开始很不适应,那种困劲来了就很难集中注意力,真想好好睡一觉啊。但我刻意跟这困劲抗争,大概过了两三个月,才终于适应了不午睡的新习惯,这种习惯一直到现在还在继续,因为可以保证一天的高效率。

具体原因是避免了时间碎片化,简单快速午饭后,可以继续集中精力投入工作,一口气干到下午5、6点离开,这样白天一天的工作时间比较集中连续,效率比较高。午餐吃得多的话下午容易瞌睡,所以简单少量的午餐可以保证下午头脑清晰。下班后都是个人时间了,不用去想研究的事情,做饭吃饭收拾之类的。而我在国内的时候,午饭后午睡一阵,中午差不多两个小时没了,下午回到研究室还要想想上午的工作或者思绪暂停在哪里了,花一段时间再次进入状态。下午还没工作几个小时,又要吃晚饭了,晚饭后还会回来做一阵科研,虽然投入时间不少,但是却非常零碎。 

4.改变饮食

学会做饭是留学生必须要经历的重要步骤,我博士前几个月的晚上大部分时间在学习和研究如何做饭菜,以及如何提前准备好第二天中午的饭菜。我刚开始对学做各种新菜还是很感兴趣的,也愿意花时间去琢磨,慢慢学会做饭之后,我对做饭的兴趣反而下降了。因为发现做饭带午餐其实要消耗不少时间,而且这样子提早准备的午餐,放一晚上外加一上午也不新鲜了。我实验室附近就有个小食堂,中午供应刚出炉的披萨、沙拉和简单甜点,作为常吃面食的北方人,我对披萨还是很习惯的。所以几个月之后我开始不自带午饭了,直接在外面解决。

作为北方人我对米饭没有那么依赖,所以就没有像很多留学生一样带个电饭锅过去。我发现这边超市卖的面包很新鲜很好吃,而且种类非常丰富,所以就迅速入乡随俗,用面包当主食,然后自己炒个菜就可以了。后来发现除了超市的面包,很多小区附近都有专门的面包店,那里的面包更新鲜质量也更好。几年下来,我吃遍了各种面包。

除了面包以外,另外一个全面而且深入走进我生活的东西就是咖啡了,我在咖啡方面的各种经历多得都可以专门写一两篇文章了,准备以后慢慢穿插在学术经历里面来写。这里的街道上到处是咖啡小店,很多上班族早上来点个咖啡站着迅速几口喝完边算作早餐了,老年人则点一杯坐在一起聊天看报,能消磨个把小时。学校和实验室到处都有自动咖啡售卖机,上面有十几个品种可以选择,细化到可以选择咖啡的浓度,加多少牛奶,液体牛奶还是泡沫牛奶,以及加多少糖。在实验室,半上午和半下午的时候,经常有人过来叫我一起去喝咖啡,顺便聊个天。我除了在实验室喝,早上自己在家也煮一杯咖啡,直到现在,我早上依然会习惯性用摩卡壶煮杯咖啡。

  

后记:愿我这些真实的经历给在学术路上的同行带来鼓励和启发,“学术漫谈”公众号记录了学术人生的经历、经验和感悟。若加微信 (editingus),请注明姓名和研究领域。

 

·       你好,意大利!-博士生涯正式开始

·       上百万培养一名博士:谈谈欧盟玛丽居里奖学金项目 (上)

·       上百万培养一名博士:谈谈欧盟玛丽居里奖学金项目 (下)

·       20年求学和科研,我走了有多远?

·       一场跨国学术面试的经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7935-1290421.html

上一篇:你好,意大利!-博士生涯正式开始
下一篇:博士研究渐入佳境:积累与成长
收藏 IP: 67.182.21.*| 热度|

14 黄永义 郑永军 段含明 罗娜 杨金波 雷宏江 陈万浩 杨卫东 周阿洋 夏炎 刘立 张士宏 史永文 李万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