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断续续研读中医经典快一年了:最初诵读《皇帝内经》,然后浏览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后来听郝万山讲授《伤寒论》。
个人认为,中医和西医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医是以症状(symptom)为核心的经验医学;西医是以疾病(Disease)为核心的实证医学。这个判断能解释中西医差别的很多方面。
侧重点。西医以疾病为核心,所以侧重点是疾病;中医以症状为核心,侧重的是病人,具体讲就是人体本身在不同情况下的反应。
诊断方法。西医是针对疾病,所以诊断方法以病原为主,比如确定病原体,确定肿瘤marker等;中医以病人的反应为主,所以通过望闻问切,观察病人的气色,状态,心理和脉搏,这些东西都是病人机体对病原的生理反应。
治疗策略。对于西医而言,首要的任务是确定疾病,疾病的具体类型,然后根据这些分析确定治疗手段。以传染性疾病疟疾为例,西医先要确定是那种疟原虫引发的疾病,然后采用针对这种疟原虫有效的抗疟药。再比如乳腺癌,首先要确定是哪个阶段,哪种类型的乳腺癌,然后根据具体的阶段,具体的类型来选择治疗手段。是这种以疾病为核心的治疗策略,发展的极致就是个性化治疗(Personalized medicine),也就是找到这种疾病的独一无二的特征,然后选择性的进行治疗。相比之下,以症状为核心的中医,常常不考虑病因,而更侧重症状,认为症状缓解或者消失,就算治疗成功,症状加剧,就是治疗的失败。这两种不同的治疗导向在临床上的一个差别就是:有些传染病被西医手段有效控制之后,病原已经消失,可是症状还是存在,病人依然感觉不适,这就是机体的反应还没有恢复。
治疗手段。西医的手段,比如手术,放射性(癌症),等等,都是直接针对病原的。而中医的针灸,按摩,都是针对机体的反应的。而这些手段比如针灸,很显然对病原没有直接的作用。
动物模型。西医的理论基础可以由动物模型来揭示,因为动物和人在很多病原上是相同的,比如人畜共同感染的一些流感病毒,其病原病理是一致的;中医没有动物模型,主要是因为人和动物对疾病的反应差别很大,甚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非常大,因此,只能根据经验积累,而不可能采用动物模型。
中西医的利弊。西医的利就不提了,西医对人类健康的积极意义是不用置疑的,可是瑕不掩瑜,谈点西医的弊端:抗药性问题。抗癌药,抗传染病药物常常遭遇瓶颈。针对肺癌的EGFR抑制剂在很多病人中无效,有效的病人在使用抑制剂后,很快就会产生抗药性。抗疟疾药青蒿素一度非常有效,现在则慢慢失效。其它临床常用的抗生素的抗药性问题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抗药性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就是这些疾病的病原,或者是微生物,或者是癌细胞,它们会发生进化,在药物的筛选压力下,适者生存,总会有强者脱颖而出,这被称为克隆进化(Clonal Evolution)。因此,西药越来越多,FDA每年都批准很多新药。中医中药很少有抗药性的问题,这是因为中医中药针对的是人体对疾病的反应而不是疾病本身。尽管疾病,病原体千变万化,无穷无尽,可是人体的反应机制则相对简单。中医中药验方针对这些反应,所以能长盛不衰。常用的重要方剂都有上千年的历史,桂枝汤,小柴胡汤,白虎汤,现在在中医临床还很常见。
西药与中药的问题。西药,大都是知道明确成分甚至结构的单体药物。即使是复方,对药物成分也非常清楚。这是因为针对这些药物常常是筛选出来的。从复杂的成分中选择最有效的成分。这种策略的优点是:可以对药物进行修饰,产生更多的药物;也可以根据药物结构进行人工合成新的药物。中药是针对人体反应的,常常是来自经验积累的天然产物和复方。从这个判断也可以推测,从中药中筛选有效组分,其实是不大容易成功的。筛选本身就是用西医的疾病导向体系,而不是中医的人体反应体系作为判断。
关于临床疗效和统计学分析。有人说现有的中药没有一种在临床上被大样本统计分析所证实。这是对的。因为针对症状的中医中药,症状本身就不像疾病那样有明显的数理指标,而更多的参杂个人感受。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大量的西药,包括已经广泛使用的西药,也有被大样本统计分析所否定的情况。
西医和中医的发展问题。个人认为,西医肯定是人类战胜疾病的主导,并做出主要贡献,这也符合现在临床发展的趋势。中医作为一种人体反应的经验医学,迟早会变成一种医疗保健的辅助手段,更加侧重于预防和调理。中西医无法融合也不应该融合,让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发挥各自的贡献,那就是鸟飞鱼跃,各有自己的舞台。
参考
《内经•素问》
《伤寒论》,《金匮要略》张仲景
《伤寒论教学片》郝万山
《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4: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