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仿生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rtinluomin

博文

中国教育之 “过犹不及” 精选

已有 5489 次阅读 2016-2-12 19:02 |个人分类:大学百态|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教育, 过度教育, 分级教育

        在中国,从小学生到大学生都被“过度教育”了,这样的教育超出了学生的资质和兴趣,必然是被动的教育,不仅无法提升其能力,反而扼杀了其学习兴趣,摧残了学习的原动力,造成了人生和就业的重重困境。目前大学生就业中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其实就是由于“过度教育”造成的,不加以分流的全民高等教育其实让高等教育不堪重负,背了沉重的包袱,无法全面开展精英教育。全民高等教育也无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即使一部分大学生想进入技术工人的领域,也由于大学教育的偏差而无法成为合格的高级技术工人。当前亟需改变”过度教育”现状,引入分类教育体系。

         西方教育注重公平性,宪法和制度上避免各阶层的固化,保持了很好的流动性,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公平的教育。以德国的教育为例,德国教育保证了源头的公平性(小学教育的公平性),保证底层民众的子女能凭借自身的天赋获得更多的机会,进而实现自己的抱负。相比之下,国内的智力早期开发、择校、教育资源失衡、拼关系、拼钱的现状才是造成阶层固化和教育公平性丧失的罪魁祸首呀!前文所述的德国的分级教育体系目前还不能单独引入国内,因为我们不能只“拿来”人家的分级教育体制(无论如何先进),而不改变我们的小学教育现状(国内的智力早期开发、择校、教育资源失衡、拼关系、拼钱等等现状)。教育是环环相扣的一个整体,要进行教育改革,不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整个教育思想的觉悟教育体制的重构。否则,无论拿来多么先进的体系,在我们的社会环境中都是无法适应的。但是分级教育的理念无疑是正确的,是在充分考虑个体的差异性和教育的本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值得我们深思!建议改变我国的小学教育体制,从法律上禁止过早开发小孩的智力,改变目前小学生负担重的现状,还孩子们以“自由的童年”! 

       在德国,没有小学家长对自己的小孩拔苗助长,学校更是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所有这一切并不是德国人心血来潮的做法,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行动。从德国宪法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教育”: (1)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2) 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3) 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不限于德国,整个欧洲国家都有类似的规定。

       教育的“不足”固然是社会不公平的因素,然而教育的“过度”也对人有害无利,可以说“过犹不及也”。从社会角度来看,教育的“程度”应该切合受教育的人,“充足”和“适度”的教育足以使人幸福,而“不足”和“过度”的教育则埋没了人才和浪费了社会资源。在德国,无论贫富,为了维护社会公平,国家、学校、乃至家庭都不进行智力早期开发。德国在小学毕业后实施分类教育是基于小孩自然的智力发育来进行的,有着很高的置信指数,能充分反映小孩的智力水平。小学毕业是一个合适的分水岭,可以说90%以上的人已经能够看出其发展潜力了,进行分类教育最为合理,其余10%,以后还可以转学。基本解决了能上能下的问题。承认人和人的差异性并不会造成教育的不公平,相反是“适度教育”的体现,目前我国的全民高等教育其实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冲击了教育体系,也造成了大量“过度教育”的受害者,他们从所受的教育中没有找到自己的价值,也必将在将来的就业和生活中继续迷失自我。在法律上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受教育权,但是对“教育公平”的定义并不是每个人都受到同等的教育,“公平教育”本质是在承认个体的差异性的基础上,给于每个人适度的、独特的教育,使之能认识自身价值和感受到生活乐趣的教育。

       只要保证社会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出身平凡的孩子不一定就在学业上不及出身高贵的孩子,中国现在最缺少的就是“第二类”和“第三类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比如现在上海等大城市中最缺乏的不是大学生,而是高水平的技术工人,这就是社会不重视培养这类人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而是唯文凭论,害人害社会呀!用人单位应该摒弃只看文凭,本科学历等惰政陋习,唯才是举,唯能力是举,实为国家之大幸也!


延伸阅读:


让人“目瞪口呆”的德国教育
http://www.techweb.com.cn/digitallife/2016-02-10/2275934.shtml
 


德国中小学制度的不合理之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15709-955371.html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4925&do=blog&id=95543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4925-955785.html

上一篇:夏虫不可以语于冰也
下一篇:论经费的投入模式和使用效率的关系
收藏 IP: 106.45.24.*| 热度|

13 姚伯元 吕洪波 陈安 汤茂林 刘广明 彭美勋 黄永义 王毅翔 姚伟 王国强 mxt110 shehuiguanli biofans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