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commi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ucommia

博文

求真皇帝遇难,造假皇帝称雄

已有 5899 次阅读 2010-10-25 12:39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nature, 方舟子, 刘实, 求真皇帝, 造假皇帝

前日我发了《肖案判了、《自然》论了、刘实哑了?》一文,乱猜自称为“求真皇帝”的刘实是否已被“双规”。因为以“批方舟子”为乐趣、还力挺肖传国的刘实自转了稽炮文后就“失声”了。而以批圣刊为业的所谓“超一流”科学家自其“中华人”的假名被《Nature》识破后就没再发评。我说:“奶车能直射到美国的刘实,那可就真是威力巨大,方舟之巨荣”。
 
看来,我的乱猜还是有谱的。这不,方舟子竟然回到美国高谈阔论起来,还说:“大陆学术界约三分之一人造假”。其根据还是:“权威的学术杂志“自然”(Nature)曾发表国内期刊编辑的来稿,发现中国学者的来稿三分之一涉嫌抄袭。”
 
真不该下奶车(Nature)(见《就不当地下奶车向共同作者作个自然的道歉》),否则“权威”学术杂志那不实的结论也许不会被进一步泛滥。
 
附:
“民族脊梁”在美国的演讲报道
 
 
方舟子:大陆学术界约三分之一人造假
 
  记者李大明圣地亚哥报导 世界新闻网 北美华人社区新闻 
 
  世界日报October 20, 2010
 
  以揭批中国学术腐败现象著称的科普作家方舟子,近日回到他曾经长住的圣地亚哥,并应邀在当地加州大学(UCSD)演讲,介绍他“打假”十年的心路历程,以及今年8月被人恶意报复致伤经过。演讲在旅美学人中引起关注,听众连连提问,场面热络。
 
  方舟子称,他的“打假”其实应称作“揭假”,因为他以一介平民,对学术腐败所能做的只有揭露与批判,谈不上“打”。他十多年前创办的网站“新语丝”(www.xys.org)最初只想办成网络文学杂志,但随即收到许多揭发学历造假或夸大学术成就的来稿。他调查其中有代表性的个案,让不正之风公诸于众,没想到从此欲罢不能。
 
  拆穿加州“基因皇后”骗局,是方舟子“揭假”的第一案。其实与后来的大量严重学术腐败现象相比, 方舟子认为那只是“小菜一碟”。此后“新语丝”锋芒所指,包括施一公、姚雪彪、裴雪涛、杨玉良、周祖德、侯建国、周森锋、谢华安、王锐、陈家骅、张建革、丁小平、黄凌琳、张阳德、金海、周老虎、周济、陈竺、唐骏等许多人的言行。其中不乏著名专家学者,乃至科学院院士、国务院部长等。
 
  方舟子说,回顾十年,他揭发的学术造假现象平均每年100起。他估计中国大陆学术界约三分之一的人造假,有三分之一的人知道别人造假而无动于衷。权威的学术杂志“自然”(Nature)曾发表国内期刊编辑的来稿,发现中国学者的来稿三分之一涉嫌抄袭。由此可见学术腐败之普遍。
 
  “见怪不怪,花样翻新”,是方舟子对学术腐败现象的形容。他说,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夸大在海外的工作成绩仍是主要手段,新花样是“海归”学人的 “脚踏两只船”。这是指某些人号称回国发展,拿了中国官方的钱,取得了“长江学者”之类的荣衔,但实际上只在中国短暂逗留,属于“假海归”。
 
  “揭假”十年,方舟子认为变化之一是公众与媒体的关注度提高了,媒体更愿意报导。但媒体只敢写高校校长以下涉嫌造假的事例,而不敢碰部长以上的高官。2009年与校长们有关的个案大幅增加,以致有人称去年是“校长问题年”。
 
  变化之二是官方开始重视。以往官方说学术腐败是“个别现象”,现在承认有普遍性、十分严重,并针对“学术不端”行为颁布规范、制度,2007年还成立 “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虽然未见这个机构有什么作为,但方舟子认为毕竟是进步。
 
  变化之三是造假者反扑更厉害了。方舟子从2004年起陆续被揭发对象告上法庭,至今诉讼已达11起。告他的人在地方法院提告往往会胜诉,在北京则较难打赢官司。更糟的是,以非法手段反扑也变本加厉,他接到恐吓信、恐吓电话、被人跟踪不在少数,人身安全受到直接威胁。
 
  因被方舟子揭发学术造假而无法当选中科院院士的同济医学院教授肖传国,为施行报复,透过远房亲戚戴建湘雇请打手许立春、龙光兴,于8月29日以喷雾剂、羊角锤等凶器袭击方舟子,造成人身伤害。前此,这群人还袭击了另一位积极“揭假”的杂志编辑方玄昌。两案被警方迅速侦破,主谋肖传国被捕后也供认不讳,但最后法院只予轻判(肖传国、戴建湘各判拘役五个半月,打手更轻)。方舟子认为这样的判决无法起到惩戒作用。
 
(XYS2010102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4542-376888.html

上一篇:就不当地下奶车向共同作者作个自然的道歉
下一篇:更shame的事自然地发生了——Nature的言论自由受限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6: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