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人发论文首先关注刊物的“点儿”,即impact factor,其本意为“冲击系数”。能否在点儿高的刊物发论文,发多少,成为衡量学问大小的重要指标,国家也给予奖励。给几十万研究经费还在其次。有几篇这样的文章,就有了当上长江学者、X人计划学者,甚至院士的资本。另一方面,学术刊物为不断提高自己的“冲击系数”,把“新颖性”放在首位,而不顾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有一位日本教授说过,Science和Nature发表的东西,高达70%不能被重复和证明。这里只需提一提碳纳米管储氢的例子就够了。1997年Nature发表了一个美国博士生的论文,说碳纳米管具有超乎寻常的储氢能力,Science随后跟上,说常温下就能储存4%。以后在这两个刊物以及JACS上发表的关于碳纳米管储氢的分子模拟结果和实验数据,更是一个比一个高。
现在还有人说碳纳米管能储氢吗?想一想,这两个刊物对研究方向的误导,使正直的研究人员浪费了多少宝贵时间和年华,国家浪费了多少研究经费(别忘了,这些经费都是纳税人的钱),造就了多少伪权威。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一天临睡前,躺在床上看“中国科学报”(实为其前身)。一条消息说美国某大学的研究团队制造出新的MOF材料,对天然气的体积储量达到230V/V。基于我对超临界吸附理论的研究,知道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于是在网上找到了发表在JACS的原文。看到一半就明白了其中的奥秘。作者的高储气能力是以晶格密度代替堆积密度计算出来的。这能相差多少呢?以活性炭为例。活性炭是石墨微晶。其晶格密度是2.2 g/cm3,但活性炭的堆积密度因比表面积大小而异,一般在0.3-0.5g/cm3的范围。如果用活性炭的晶格密度代替其堆积密度计算活性炭的以容器体积为基准的储气量,将把实际的储气能力放大4-7倍。我把这个情况通过邮件反映给该刊物的编辑。得到的回答竞是,“我们只发表正面的 (positive)东西,不刊登负面(negative)的意见”!这样的办刊宗旨,造就了一些学术骗子和学风不严谨者的“成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44854-647650.html
上一篇:
关于碳排放/气候变化问题的思考下一篇:
警惕"高点儿"刊物误导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