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改革也是中国大学的一个特色。改革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并非发自教授和学生的内心,做法往往是反科学的。仅举两例。1960年我念书的时候经历一次教育革命,目标是打倒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学力学的必证明胡克定律不成立,学化学的必推翻门捷列夫周期率。分给我们班(或组?记不清了)的任务是根据络合物常数批判周期率。那时当然没有网络搜索,也没有电化资料和工具,只有翻查图书资料。我认真地翻查本校图书馆的资料,还跑到东安市场的旧书摊,得到相当丰富的数据。除三四个数据与元素周期表所反映的规律不符外,完全证明元素周期率的正确。在班内讨论时,我坚决反对仅仅依据三四个“不符合”(完全可能是测量误差造成)的数据就否定周期率,因此被认为是反对革命。虽然我在无机化学考试中得了全年级唯一的100分,但革命中的表现在综合成绩的评定中占更大的权重,最后成绩仅仅是通过,与“优”“良”无缘。当教授以后没有涉及教改课题,不知详情。但至少有两点改革我觉得值得商榷。物理化学是化学工程和相近领域的主要基础课,我是在大学四年级学的,现在改为一年级学。学好一门功课需要具备一定的预备知识。没有一定的无机化学和高等数学知识,难以学好物理化学中热力学、反应动力学和量子化学部分。再说电化教学。不要说研究生的课,就是本科生的课也一律使用ppt。人接受新知识有一个过程。看、听、写、说都是帮助理解和记忆的重要环节。我在大学念书之始,授课教师便告诉我笔记本左侧要留下寸半的空白,以便随时记下问题和以后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或加深的理解。在威斯康星大学的两年,我旁听了十几门课,既有研究生的课也有本科生的课(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此不理解。文革的10年使中国的大学与其他国家产生巨大差距。像现在为化工本科生开设的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和过程模拟以及硕士生的必修课传递理论,都是我们那一批访问学者回国后才开设的),没有一个教授拉洋片。Slides只用于Seminar。90年代在加拿大期间只做研究,不了解该大学和其他外国大学的教学情况。但我认为电化教学违反记忆规律,也不利于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虽然欢迎,但未必利于教师自身的提高。此文发出后,有的回应说他/她用得很好。因此,我做一修正。我不是一概反对ppt用在课堂教学,但必须检验教学的效果,这就是看看学生的笔记。如果多数学生记不下来,则是教师的问题,少数学生记不下来,则是学生的问题。好的教授不能不搞研究,也不能脱离教学。在研究中不断扩大教授学问的深度和广度,并把新的见解注入教学。教学(特别是自写讲义)更有助于教授消除模糊概念,有助于发现科研中的问题和自主创新。但有一个现成的教学软件,这些体会就都免了。我知道多数教师都是欢迎电化教学的,我校老院士牵头的教改项目还获得国家一等奖。我无意与大家过不去,也不是说电化教学完全不对,只是一人之言,不介意者听之,介意者勉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44854-650124.html
上一篇:
中国特色与国际惯例之比较(五): 院士下一篇:
气候异常源于人口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