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曙
6月2日下午,王卓然教授为实验室师生做了一场题为“Issues for Paper Writing”的讲座。他的讲座,让我惊叹:原来论文写作还有这么多套路。王老师是实验室的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光通信与集成光学、光传感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
1. research
在进入正题之前,王老师先给我们分享了他对research的理解。他将research比作人类走路。我们学会走路是一个由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跌跌撞撞,当尝试很多次后终于可以慢慢走,再熟练以后就可以快速奔跑了。research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只要我们朝着目标走,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近。另外,他把人在走路时两条腿起着两个支撑的作用与科研中的两大能力相类比。走路时缺了哪条腿都不行。同样的,科研中缺了两大能力中的任何一个也不行。这两大能力分别是:实验能力、总结与陈述能力。
作为理工科研究生,当有了idea以后,不知道如何设计实验、如何编写代码实现这个idea,则研究工作很难做下去。另一方面,总结与陈述能力也很重要。它包括会议报告与交流、科研论文和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如果不会做总结与陈述,就不能较好的对实验现象做总结,也不利于学术观点的传播与交流。随后,王老师简单介绍了一下SCI和IF的概念,并幽默的提到了SCI的另一个缩写“Stupid Chinese Index”,用以说明国人对SCI的盲目崇拜(发SCI论文对我们的重要性)。
讲座的主线是围绕“Whatis a good paper?”展开的。简言之,如果满足“立意高、文笔好、sell得好”就是一篇好文章。立意高,是指idea大。在此,王老师以毛主席的“老三篇”为例说明了什么叫立意高。文笔好,就是要写得好。这一点是讲座的重点,在后面会重点介绍。Sell得好,是指文章要投到合适的期刊。这一方面可以提高文章被录用的概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被引用的概率,从而扩大影响力。在此,王老师以彭老师选择在科学网写博客为例,说明了Sell得好的重要性。接下来,他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做了讲解。
3. Idea
Idea是有大小和层次之分的。王老师将其由大到小依次分为以下四类:
(1)对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的突破性进展(理论、方法、技术)
(2)利用已有的理论、方法、技术解决关键科学问题,尤其是交叉领域的科学问题
(3)解决具体的理论或应用问题当中的结构、设计、算法和开发
(4)研发过程中的材料、工艺、算法等的微小改进
如果将所有的Idea看做一棵树,则这4类idea分别是树的根、干、枝、叶。相关的研究成果可以分别发表至Nature & Science、一区、二区、三四区SCI期刊上。随后,王老师讲解了idea从哪来。
(1)理解和消化前人经验。他归纳了这一过程的路线迁移:检索—发现—总结—思考(洞察力)—创新。这需要有好的洞察力,既要能理解众多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又要具有批判性思维。我们需要从纵横两个维度处理这一过程。从横向看,该领域研究目前有几种方案?针对每种方案,目前的最新进展和认识是什么?哪种最为合理,后续的开展步骤是什么?从纵向看,每种方案提出的历史脉络如何?内部的思想沿革如何?每种方案的Top课题组是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2)寻求帮助。可以寻求来自导师等课题组成员、论文作者与团队的帮助。
(3)功夫在诗外。要做科研的有心人。在科研之外,脑袋里也要有科研这根弦。
4. 投哪去?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容易忽略的一步。我们常常花了大半年,甚至一年来写一篇文章,但投文章可能只需要几个小时或一两天。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花多点时间评估自身论文水平与类型。即:熟悉期刊样式与偏好、口味;尝试选择交叉领域期刊;是投Journal还是投letter?投稿时,最好投档次+1的期刊、会议。
对于最后一点,王老师解释说,我们在投论文之前,往往已经对自己的论文非常熟悉了,会觉得没那么多创新,容易将文章投到档次偏低的期刊上。而实际上,审稿人看到我们论文的时候,他会觉得挺新鲜的。因此,我们投稿时最好往更高一个档次的期刊上投。对于这一观点,我之前没听说过,特意记了下来。
5. 怎么写?
首先,论文应具有原创性。王老师说,有的期刊如果发现稿件中有连续6,7个词与其他论文相同,则会被判为抄袭。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应用模板、自我抄袭等。其次,他从评审人的角度分析了对论文的要求。(1)评审人希望轻松而快捷得审稿,(2)评审人倾向于接收而不是拒绝稿件。这两点告诉我们,应该将文章写得清晰易懂,同时也要对自己有信心。接下来,他用下图类比了文章的不同部分对应于人的不同部位。
(1)Cover Letter。首段:包括期刊编辑姓名与文章标题。
Dear editor(如果确切知道编辑名称,可以直接写其名字)
Please find enclosed our manuscript entitled “论文标题” whichwe would like to submit for publication as a communication in期刊名.
第二段是重点。包括:Researchbackground,What was done and what was found(亮点与创新),Interest tojournal's readers。
第三段:投稿的道德规范免责说明:The work described has not been submitted elsewhere for publication,in whole or in part, and all the authors listed have approved the manuscriptthat is enclosed. 信件的格式进行署名:If you have any queries, please don’t hesitate to contact us at theaddress below. 署名(通讯作者+地址、联系方式)
(2)Title。Title的意义主要在于:对评审人而言,会留下论文的第一印象:新方法、新技术、新算法、新应用…;会判断是否适合自己评审(领域);是否会从中受益(亮点)等。从写作者的角度,则是:用以点明研究领域与贡献;应该选择更高被引几率的关键词;要采用多种方式吸引眼球(Keys of Title)。标题的关键点在于:创新点与贡献要突出,放在最前面;关键词要斟酌(至少要包括两个点:特点和所在领域);形容词和数字表现亮点;采用动宾结构会使人印象深刻。下图是一个标题的例子。
(3)Abstract。此部分是写作的关键点。其意义在于:从评审与读者的角度看:有利于快速了解论文内容;判断文章质量与难度、亮点与创新。从写作角度看:可强调本文(而非他人)的贡献与结果(而非问题)的重要性;便于搜索,以提高引用率。Abstract的架构包括4个部分。Part1:本文的主题与解决的问题(扣题);Part2:问题怎么解决的?(方法);Part3:具体的结果与亮点(创新之处);Part4:达到的效果与影响。下图为一个具体的摘要的例子。
(4)Structure& Subtitle(The sketch of our whole paper)。从评审与读者角度看,这部分可以体现研究内容的内在逻辑性;易于快速定位,便于阅读。在写作角度,这部分相当于草图,有了草图才好盖房子;另外,还可以起到重复亮点与创新点,强化贡献的效果。该部分的架构通常为:
Part1:Introduction;
Part2:Theory ;
Part3:Methodology
3.1/3.2/3.3…;
Part4:Results and discussion;
Part5: Conclusion。
对Part3 Methodology部分的子标题的要求为:篇幅详略得当:对于比较繁琐的推导等内容可放在附录、参考文献中;逻辑完整:即A whole story;多方面的贡献要考虑拆分;Subtitle中要考虑重复题名与关键词;句法结构相同。另外,对于主旨句,通常为第一句,要清晰,不含糊。下图为文章结构与子标题的例子。
(5)Introduction(The guide)。这部分对评审与读者而言,意义在于:扫除背景盲区,迅速聚焦主题范围;提出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呼应title和abstract。从写作的角度,体现了对研究背景与他人工作的综合概括能力;目的是提出问题以引出亮点与创新点,强化贡献;可提高评审与读者对文章主体部分的阅读预期。这一部分最好不要有标题清单。
这部分的焦点是:有哪些问题?有什么创新点?具体包括:和别的方案比较,新颖性、有效性?是最好的方案?对于解决哪些方面有用?为什么要关注?下图为一个Introduction架构的例子。
下图是一个具体的Introduction的例子。
(6)Conclusion。从评审与读者的角度,这部分的意义在于:在结尾中对比引言与论文主题的相关论述;比摘要更详细的了解本文贡献,以确定拒稿/修改(评审)或有无用处(读者)。在写作角度,可以再一次突出贡献及影响力;强调其它可以开展的工作或研究方向。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Conclusion与Abstract& Introduction的区别。一是时态,Abstract中用现在时,Conclusion中要用过去时。二是内容,王老师用了简单的两句话说明了二者的不同。Introduction:the worldwithout me;Conclusion: The improved world with my help! 这两大区别确实不容易搞清楚。
(7)Response tothe reviewers(题外话)。基本原则是:态度友善,用词和缓;回答问题层次分明,抓住重点;有理有据:补充图、数据或相关描述。推荐格式:point-to-point,即:点对点的回复。下图是一个回复审稿人意见的例子。
(8)Acknowledgement(题外话)。感谢任何个人或机构在技术实现过程中的帮助,如:提供仪器、设备或相关实验材料;提供有益的启发、建议、指导、审阅,承担某项辅助性工作。感谢外部的基金帮助,如:资助、协议或奖学金,需要附注资助项目号。
小结:整个讲座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要能站在审稿人角度思考他们喜欢看什么样的文章?思考完之后,就会得到一些重要结论,比如:要让人有读的欲望、读时轻松、读后有收获。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我们做到逻辑结构清晰、过渡自然、能突出亮点与贡献(在适当的位置多重复)。
在问答环节,有听众提出,如何才能写出地道的英文论文。王老师借用了一句名言回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写好论文,也许没什么捷径可走,唯有多读多写多总结。就如同王老师举的research的例子一样,写论文其实也是一个两条腿走路的过程。写得多了,自然就熟了。
2017年6月4日于电子科技大学逸夫楼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08: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