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dongs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ongsheng

博文

我的名片故事 精选

已有 6566 次阅读 2012-12-13 08:50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学术会议, 名片, 生活故事

        我大概是2005年前后使用名片。2001年在南京开会(全国结构工程会议,也是第一次参加国内会议)一些同行交流名片让我略显尴尬,因为没有。在1999年曾参与福州、厦门、东营等的一些项目,人家也是大量赠送名片。总体没把名片当回事。

 

      2005年我跟海事大学李教授到交通部的重大项目处,李教授的名片很漂亮。处长们也有名片,我没法跟人家交换。回来后我做了第一张名片,基本上是李教授名片的翻版。2006年就评上教授了,随即就做了新的名片。但是我仍喜欢第一版,所以两版名片都可能会发出,但后来感觉大家对待教授和副教授的态度还是差别明显,就全改成后一种了。有点浪费第一版了。

 

      2006年在广州全国地震工程会议,散发了大量的名片。同时收到了部分名片,其中几份写上了研究领域,很让我心动。是不是我也写上些让人家知道是干什么的。期间也收到一个全是头衔的名片,是谁忘记了。

 

 

       2 007年至2009年散发了大量名片,每次会议30-40张可能都不够用。2007前后开始琢磨交通部的西部交通建设项目,发现职务很重要,就跟我们所长商量:印一个道桥所副所长的名片吧。所长倒是同意,说印所长都没关系。我声明最后没印。

 

 

        2009年评上博导后启用了第三版名片,这个色彩错了,我不太喜欢。但人家100多块钱的小本买卖,也就不要计较了。新的问题来了,名片有点送不出去了。一是不太喜欢它的样式,二是圈内高手至少送过一遍了。有些大牛或稍牛至少送过两遍了,也没弄清楚我是谁。举这样的一个例子:

 

        2010年重庆全国地震工程会议。清华某教授、陶夏新和我在一桌吃饭。某教授向陶打招呼,陶是抗震前辈,哈工大教授,省政协副主席。然后陶就说王教授怎么不介绍自己。我说:跟某教授至少介绍过两次了,肯定还是记不住。某教授已显尴尬,因为他不知道我的身份和与陶的确切关系(我和陶教授都是哈尔滨工力所出身)。当然缓和气氛下还要递上名片了。

 

        2012年在哈尔滨防震减灾会议,带去几十张名片,最后只用去十几张。目前名片用的较多的场合是给各类推销的。说:王教授能否留个电话?答:你拿我一张名片吧。

 

我的名片故事至此结束。

 

引用周孝正的名言:一流人才无名片;二流人才名片只有名字;三流人才名片有职务;名片上职务超过三个以上的,都是骗子。

 

以博开心一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36193-642115.html


下一篇:略谈青年教师的科研成长
收藏 IP: 59.46.215.*| 热度|

17 郑永军 梁建华 唐常杰 刘淼 潘荣江 尧中华 曹聪 李华芬 汪志昊 陈典克 李学宽 李璐 刘全慧 武夷山 杨连新 fansg ywh22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2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