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日本科技真的衰落了吗? 精选

已有 5198 次阅读 2023-11-15 07:3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shutterstockRF_713119015.jpg

日本科技真的衰落了吗?

李侠 谷昭逸

近日《返朴》微信公众号发表了一篇很有影响的文章《日本科研掉出第一梯队,是高校改革之痛?》(2023-11-05),文章指出造成日本科研掉队的原因有三:其一,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其二,科研经费投入减少;第三,争取“竞争性经费”极大地挤占了科研人员实际从事科研的时间;这种系统性的科研生态恶化现象导致以博士生为代表的科研新人在快速减少,进而导致日本科研出现“空心化”现象。

如果仅从21世纪以来日本科研产出的指标来看,日本科研的确呈现出下降趋势,但是我们能否就此得出结论说,日本科研衰落了!相反,中国仅就论文产出而言在2022年已经位于世界第一,据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科技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能否就此得出结论中国已经是世界科技强国,显然,直接得出这种结论还是有些草率与武断,正如日本科技前瞻与指标中心主任伊神正贯(Masatsura Igami)指出的:“日本目前的研究环境很不理想,而且不可持续。必须着手改善研究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文部科学省近日发布的《日本科学技术指标2023》可以看做是管理层对日本科技的表现不满以及为全社会敲响警钟,并不代表日本科技真的就衰落了。

考察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与潜力有多种视角,其中最重要的隐性指标就是科技韧性,所谓科技韧性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比较丰富的知识储备、稳定的科技投入、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成熟的组织架构以及进步的科研文化,韧性越好,科技体系越不容易出现断裂。基于韧性的这个指标体系来看,日本的科技总体上还是很有韧性的,为了验证笔者的这个观点,我们不妨从此次争议最大的科技投入这个指标来看一下日本科技到底处于什么状态。

根据日本官方数据显示,日本2021R&D投入总量为18.1万亿日元(约合9053亿人民币),科技投入强度(R&D/GDP*100%)为3.3%,其中基础研究投入2.294万亿日元(约合1147亿人民币),应用研究投入3.4万亿日元(约合1700亿人民币),试验发展研究投入11.67万亿日元(约合5840亿人民币)。在过去的22年间(2000-2021),日本基础研究投入占R&D的比值平均为12.28%,应用研究占R&D的比值平均为20.44%,试验发展投入占R&D的比值为62.47%。按照国际惯例,发达国家R&D投入强度平均在2.5%以上,在R&D投入结构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实验发展研究占比平均为,15%20%65%,根据上面列出的数据,可以看出日本的科技投入强度与结构几乎完全符合国际惯例,作为参照,中国2022年的R&D经费投入强度为2.54%R&D的投入结构为:6.57%11.3%82.1%,与发达国家相比,投入强度刚达标,而投入结构严重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基础研究投入强度严重偏低,而试验发展研究投入又严重偏高,让人心生疑虑:中国企业真的那么热衷科研与创新吗?

科技投入强度与结构仍然是表层问题,为了探索科技体系的韧性,还需要深入挖掘下去,我们想知道R&D投入结构中各部分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即科技投入各部分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这个检测是基于如下预设:由于基础研究投入产出的成果大多远离生产实践,这部分投入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挤出效应,换言之,这部分投入越多对于经济发展越不利;应用研究的产出成果仍处于从科学原理到技术原理的过程中,这部分投入也会对经济发展生产抑制作用;而试验发展研究处于从技术原理到技术发明再到产业化阶段,可以直接给经济发展带来推动作用,那么,基于这种预设,我们利用中、美、日三国22年(2000-2021)的数据做一些回归分析,看看日本科技体系到底处于什么状况?

根据中、美、日三国22年的科技投入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显示:基础研究占R&D比值与GDP的相关系数:中、美、日(0.18-0.670.09),这组数据表明,基础研究对于中国GDP的增长具有弱正相关性,美国为强的负相关性,日本则表现为不相关。这组数据很好地揭示了当今世界上三种知识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只有美国完全符合预设,而日本的结果则表明整个社会的知识生产没有对经济发展造成挤出效应,知识供应量处于自给自足状态;相反,中国的结果则表明知识供给严重不足,任何知识都对经济发展具有正相关性。

image.png

应用研究占R&D比值与GDP的相关系数为,中、美、日(-0.82-0.49-0.67),这组数据表明,三个国家的应用研究对于经济发展都具有抑制性,即产生负相关性,其中表现最好的是美国,负相关性最小,体现了高质量知识比较丰富,日本次之,中国表现最差,呈现出强负相关性,意味着中国的高质量知识严重短缺,很多应用研究处于无效的空转状态。

image.png

再看试验发展占R&D比值与GDP的相关系数,中、美、日(0.750.730.56),这组数据表明,三个国家的试验发展研究都符合预期,即试验发展研究对于经济增长具有强正相关性,其中,中国表现最好,美国次之,日本最差。为何日本的试验发展研究对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性不如中、美两国的表现呢?这可以从产业发展基础上来看,由于日本产业的知识基准线比较高的缘故,导致试验发展研究对于产业发展的提升作用减弱,相反中、美两国的产业基准线稍逊于日本,故而试验发展研究产出的成果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大。其实这个结果很好理解,由于二战后美国为推进科技发展选择了万·布什的线性模型,即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研究再到产业化的路径;而日本则采取了从应用研究到试验发展研究,再到产业化的路径。这种长链与短链的不同的路径选择导致美国在知识生产的前端具有优势:高质量知识丰富;而日本则在知识生产的中端具有优势:企业创新、发明比较活跃。

image.png

从宏观角度来看,考察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制度环境,可以有很多视角,但是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四个模块,分别是科技组织机构、科技政策制定模式、科技资助体系与科研文化,从这个角度衡量,日本的科技组织机构固定甚至有些僵化,政策制定模式相对成熟,科研资助强度比较大,科研生态有些“盐碱化”,再结合上面的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很好地解释日本科研产出持续走低的原因,但同时也明确地得出日本的科研体系比较有韧性,远没有到衰落的阶段。日本近年来的科研产出表现差强人意的根本原因在于构成制度环境的多模块几乎同时发力,导致政策后果的叠加在短期内产生不协调,这也是激进改革最容易出现的症候。对于中国来说,由于科技体量庞大,系统内部存在诸多掣肘因素,科技体制改革应该采用渐进模式,避免激进模式带来的不确定性后果的积累与叠加。

japan-best-cities-tokyo.jpg

【博主跋】这篇小文章发表在《中国科学报》2023-11-14的A2版,与崔老师合作愉快,是为记!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2023-11-15于出差开会留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1409670.html

上一篇:《创造力》:一本有趣的书
下一篇:基础教育领域的拐点什么时候到?
收藏 IP: 202.108.53.*| 热度|

9 宁利中 崔锦华 杨正瓴 郑永军 胡泽春 逄焕东 杨顺楷 李剑超 黄河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1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