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清明与唯物主义

已有 3577 次阅读 2017-4-5 04:27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清明节是一个与纪念有关的节日,由于纪念,我们的存在有了一个自洽的理由,它解决了:我们从哪里来以及我们将往何处去的大问题。这样前后相继的族人就构成了生生不息的一个有机链条。那么,纪念的基础是什么呢?显然是记忆。这几年由于研究了一点相关的东西,我对记忆越发不太乐观了,除了记忆会出错或者被修改的可能性之外,更为可怕的是:记忆会自然遗失(即便不是由于阿尔茨海默症)。试想当一个人去世了,他所保存的大多记忆也随之消失了,他在活着的时候传递出的信息被选择性地记取与遗忘,然后那些与个人或者家族有关的信息就这么消失了。我母亲活着的时候,我一直想找个机会了解一下她那个时代的事,总认为还有时间、还有机会,后来,一切都因为疾病变得不可控了。来不及是我这几年想的最多的一个词汇。其实,我内心对记忆是很悲观的:我认为一个人的有效记忆跨度也就是50年,一旦超过就再也找不到了(我能记得的上限是我的爷爷,隔代以后能被记住的概率太小了)。也许由于这个原因,中国古人发明了祖宗祠堂的构想,让今人与后人被动或主动地去记忆,以此,延续族人的心理认同。由于工业化的来临,这个发明也到了其作用的终点,工业逻辑让人与过去连根拔起:手起刀落,再也没有多少藕断丝连的遗迹。

我父亲去世12年了,母亲去世也快5年了,当时曾想给老人买个墓地,以作纪念。后来由于亲戚生病,只能把攒下的钱用于救助活人了,后来私下里托朋友打听过消息,告知墓地的价格一直是火箭般的上涨,而且还有传言20年到期后可能还要重新去交费,想想20年后我70了,也许那时自己早都没了或者正苟延残喘,又哪里顾得了呢?那不是给后人添乱吗?由于父亲去世很突然,我不在身边不知他是怎样想的,按我的理解也是简单为好;母亲在的时候和我聊过身后的事:找一个向阳的山坡洒下即可。等过几年想好后我再拿出一个主意。

年轻时看过萨特的小说:死无葬身之地。现在看来一语成谶。我们这一代也注定是死无葬身之地的人。早些年看过西藏生死书,期间有关于中阴度亡经的说法。对于其中的说法也是将信将疑(所以到祭日的时候总会给父母烧些纸钱),后来遇到一个台湾的同学,她说中阴度亡很管用。在人死亡之际,通过一些技术引导让人免于六道轮回,出发点是善意的。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哲学上的老问题:死后有灵魂吗?唯物主义哲学的好处就在于简单、武断地切断了这条充满疑惑的道路(不可证实),让人没有后顾之忧(因果轮回与报应,西方是天堂与地狱),但是任何好处的获得都是有其代价的:即人性中恶的无约束性扩张,当下国人遭遇到的底线问题,大多源于此。考虑到记忆与纪念的局限,身后什么也不留,只要这一辈子爱过、活过、努力过、挣扎过足矣。最后一把尘土,最为简单干脆。

2017-4-5凌晨4:14于台湾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1043656.html

上一篇:台湾一个高官的话很有意思
下一篇:给巩汉林点个赞:处理校园暴力向美国学习
收藏 IP: 49.158.8.*| 热度|

5 丛远新 张忆文 蒋力 杨正瓴 clp28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 02: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