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都会习惯性的打开博客,因为这里是我闲暇时的去处,是我的精神家园。11月3日那天,赫荣乔博主访问了我的博客并给我发来短信息。信息的内容为:“你如此爱读书,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祝贺你的进步。我们愿意赠送你一本《秭鳺》(如果你还没有的话),如果你愿意,请回复。谢谢!赫荣乔”。看到这则消息,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自己何德何能能受此大礼。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接受赫氏兄弟的厚爱。四天之后他们的诗集《秭鳺》就飞到我的眼前……。用自己拙劣笔触,写点读后感悟,借此向赫氏兄弟表达我诚挚的谢意。
今年看了不少书,所看之书有些离我的生活很远,很远,远到即使动用天马行空的想象,也无法体会到书中的支离破碎的片段以及场景;而有些书像《秭鳺》则离我的生活很近,很近,近到只需看到只言片语,就能回想到过往的曾经。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一时间山崩地裂、地动山摇、河流堰塞、桥塌路断、华夏巨痛、举世皆悲……而当时的我就在重庆。曾经以为地震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很远,然而,当房屋剧烈晃动,当人们落荒而逃,当周围一切正常的生活在瞬息打乱之后,那种无助,那种心慌,那种隐隐的痛,却来的那么真,那么切,甚至是那么的入骨。记得,那天地动山摇后,接着通讯中断,到傍晚时分,看新闻才发现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紧接着接到通知:“今晚重庆可能发生7.0级的余震”,那个夜晚,是我过得最漫长,最心慌,也最狼狈的夜晚。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有家不能回。就那样,我们在操场上风餐露宿,度过了漫漫的不眠之夜。
该书取材于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真实故事,讲述了三岔河水电站实习生郭欣靓、她的六岁外甥以及同事杨莉,在特大灾难面前,目睹了亲人的遇难,饱尝了失去亲人的悲痛与心灵的折磨,依然怀揣着对生命的渴望与热爱,对爱情和亲情的向往,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互帮互助,众志成城,挑战身体的极限,逃亡自救的故事;为我们全方位的展示了山崩地裂、房塌楼陷、桥毁路断、河流堰塞、满目苍夷的灾后现状,弘扬了天灾无情人有情的博爱精神以及人性的真善美。
作者以朴实的文字,简洁的文风,鲜明生动的语言,用语言的最高形式“诗歌”和真挚的情感,着力刻画了欣靓等人物的艺术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她们的心理活动以及震后的满目疮痍。通过欣靓的六次绝望与五次希望的相互交织,重现了她们的艰难自救过程。
在松针坪亲历地震,身体的痛楚,加上失去亲人的巨大伤痛,让一个未经世事的柔弱女子深陷绝望,但她马上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并且有义务带领年幼的外甥畅畅逃出这满目疮痍之地。于是她萌生了逃生的欲望,相信只要到了燕子洞水电站就有希望了。当她历经种种磨难,身心备受摧残,终于到了燕子洞水电站,却发现空余一人,留下的是满地的废墟。她再度绝望:不知道是否有回人间的路?在畅畅的童真以及乐观心态的影响下,她们再次萌生了希望,以为到牛沟圈幺店就会有人,就会有希望。然而当她们真正到达牛沟圈幺店,才发现原来是自己太天真,原来这个灾难摧残的不仅仅是她们,原来昔日熟悉的路已经不见,怎么办?怎么办?如何才能给走出这片绝望之地,回到那片魂牵梦绕的家园?回人间的路如此漫长,如此艰难,真想就此躺下,这时,畅畅的声音如一声惊雷打破沉静,“路,有路,我看到路了。”于是,她们重新振作,拍拍身上的尘土,舒展疲惫的躯体,再次踏上了回家的征程,带着憧憬与希望。然而就在希望燃起的那一刻,却又瞬间幻化成一缕青烟,忽然路不见了,摆在前面的是一座山,一座巨大的山!为什么回人间的路是如此的艰难?为什么我们这么的渺小?为什么想要呐喊,却无声?为什么想要和命运抗争,却那般无可奈何?忽然看到对面山脊上有三个人影,活人,三个大活人,向她们呼喊,向她们招手,她们是有多久没有看到活生生的人了啊。尽管素不相识,但却感觉那么亲切,那么熟悉。“我们有希望了,我们马上就能够得救了”。不料,此时地动山摇,山崩地裂,瞬间将他们吞噬,永远地埋藏在了山底下,同时也将她们的希望摧毁。她真想躺下,躺下就没有了烦恼,也没有了忧愁,更没有伤痛,躺下吧,躺下吧,我已无力前行,就此别过,我的双亲,我的爱人,我的朋友。而此时的畅畅依然怀揣着对母亲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独自爬到山顶,望见了久违的人间烟火,再次激励她们前行,终于走出了死亡之谷,找到了自己的安身之处,见到了久违的同事与领导,见到了可爱的解放军。本以为故事到此结束,不料在回家的最后一公里,欣靓为了救畅畅永远长眠于大山脚下。
掩卷遐思,我深深地迷失在诗歌沉甸甸的忧伤中;我感动于“秭归”中痴情女子的漫漫寻夫路;我无奈于孩子归家的艰辛与坎坷;我折服于她们对生命的向往与执著;我流泪于在生死面前人性所呈现出的真善美;我震撼于那感人肺腑的抗震救灾精神;我痛心于“汪汪”融进燕子河,欣靓魂留泥石流。
当你想要打开那份尘封已久的良知时;当你想要沉淀那颗焦躁、迷失的心灵时;当你想要逃出深陷绝望泥潭的悲观情绪时;当你想要接受一次精神的洗礼时,请静心,打开,品阅《秭鳺》这部纪实性的地震长诗吧。《秭鳺》让我们更了解灾区、了解灾区人民,了解人间大爱!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5: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