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2013年5814期第6版
这个周末有点特殊,也不是因为经历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只是这周与以往周末的例行公事有所不同。以往都是先睡足了觉,然后待宿舍听听歌,看看书,再写写博文。而这周末早上六点就起,胡乱吃个早餐,便匆匆忙忙打车到某一高校。此次出行,我感到既荣幸又忐忑。荣幸是因为,作为学生的我,有幸被研究所指派到M高校,当他们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的评委。忐忑是因为,与那些资深的有经验的老师相比,觉得自己略显不足。
我所在的答辩小组由五名老师组成,其中四位老师都是他们自己学校的,组长也是他们学院的。其中一位老师看上去很有学者范,两天的答辩几乎都不提一个问题,估计是因为他见得多了,知道学生的水平,就不想再为难学生了。在两天的工作中,一共有42名学生参加毕业答辩,我觉得答辩学生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属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勤奋刻苦的拔尖学生,但这类学生非常少,两天只出现了一名。我们所在的小组有个出类拔萃的女生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那位女孩虽说其貌不扬,但她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青春的朝气和自信的魅力却深深的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位评委。她一上台就抛下一句响当当的话:“我所有的工作都是自己做的,老师可以随便发问。”其中有一老师就问:“你就不怕老师把你问倒吗?” 只听那学生想都没想就回答道:“我不怕,因为我所有工作都是亲自完成的,我问心无愧。而且我相信,我足以应付老师的提问。”我被她折服,不是因为她的工作有多出色,而是她的那种精神。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凡事都要求快节奏,高效率。人们吃的是快餐,寄的是快递,就连感冒,吃的药也是速效的。真的很难想象能有几个大学生能够真正沉下心来认真地做毕业设计。她的那种钻研的精神正是我们最看重而恰恰又是当代人最为缺乏的。
第二类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应付了事派。这类学生总共有33位,占绝大多数。他们的工作似乎是为我们而做的。说白了,他们是为了应付这项工作而工作,而不是真正从学习和工作中增长自己的技能。用了几天时间仓促完成毕业设计,然后应付了事。
第三类:压根就是来打酱油的,这类学生有8名。一问三不知,一上台就胡掰乱扯,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论文格式错误百出,根本没有按照学校要求的模板修改,论文的内容一看就是完全抄袭的。
关于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也颇为让我震惊。
看完西游记,觉得里面有句话很经典:有后台的妖精都被接走了,而没背景没关系的妖精只能被乱棍打死。虽说这句话用在这儿有点夸大其词了点,但我觉得也还是颇能说明问题的。
我感觉虽不能说存在很大的不公,但还是存在不少的歧视现象。
学生上台后,老师都会问一下他们的就业和考研情况。刚开始不了解情况,还以为这是老师对学生人性关怀的体现,可是慢慢才发现原来“此中有深意”。老师问学生问题也可分为两派。
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因学生指导老师的三六九等而有极大的不同。如果学生导师是本校比较知名的老师或教授,尽管做的很一般,评委老师一般不会为难学生。如果学生找到工作或已经考上研究生,老师也一般也会让其顺利通过。只有那些没有所谓的“背景”,既没工作又没考研的学生成为了“牺牲品”。
现在谈谈他们毕业答辩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
第一,PPT存在的问题。字体的大小不统一,背景太过鲜艳,连内容都看不清,段落的首行缩进都不统一,内容都不认真检查,出现了一些低级错误,比如存在错别字,或者将概念混淆。
第二,将自己不懂的概念写在PPT,一问就被问倒了。
第三,态度不够真诚,不懂装懂,问一个基本的问题,就露出破绽。
第四,论文的内容以及实验结果都是从网上复制过来的,还带着网络的印记。
第五,选的题目与自己的专业无关,而且也做不好,说不清楚。
第六,报告的时间没有把握,超时。
第七,报告的内容,不是自己所做的,都是一些基本的概念,自己做的内容很少提及。
第八,提交的论文都没有认真看,存在很多错别字,还有很多抄袭的印记。
建议:
第一,答辩之前应该将PPT拷入机器,并且看是否能够正常播放。我的小组存在个别学生在答辩的过程中PPT打不开,还有更极品的就是,答辩开始一分钟后,发现所用的PPT不是自己要使用的那份。
第二,态度一定要诚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评委老师都知道自己学院学生的水平,只要诚实老师一般都不会太为难你。
第三,一定要自信。有些男生上去报告,那声音小的可怜。后来一个评委导师打趣说,你的声音和你的论文中的图片一样,是故意让我看不清。
第四,对老师要有礼貌。有些学生在上面报告连最基本的礼仪都不懂,给人印象非常不好。
第五,答辩之前一定要认真检查PPT以及论文。
第六,回答问题一定要面对着评委,不然给人的感觉是你不尊重评委。
第七,一定要听清问题再回答。有些学生胡扯了半天,都没有回答到点子上,到底是自己不懂呢,还是没有听清问题就开始胡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08: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