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忆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ywsict 用博客记录生活

博文

卷不过又躺不平的高校教师 精选

已有 14203 次阅读 2025-1-23 10:14 |个人分类:科学网置顶博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每次踏上归乡的路途,回到那个熟悉而又充满温情的老家,总能感受到来自邻里间投来的那份羡慕的目光。

在他们朴素而真挚的认知中,高校教师这一职业无疑是镶着金边的:稳定如磐石的职业保障、相对丰厚的薪资待遇、看似轻松的工作节奏,更不必提那令人艳羡的寒暑假期。

而当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向我的日常时,“你一周上几节课呀?”便成了他们最为关切的问题。我的回答,往往更加坚定了他们心中那份对高校教师职业的向往与认可,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无异,授课便是工作的核心所在。

然而,这份外界普遍持有的看法,却只是高校教师工作冰山一角。诚然,若仅从授课这一维度考量,无需每日坐班,课程结束后便仿佛完成了全部任务,这样的工作模式确实令人心生向往。

毕竟,按照一年的教学工作量规定,216学时平均分摊到每周,也不过区区6学时,更有高校对教学工作量的要求更为宽松。

但当我真正踏入高校这片学术殿堂,才发现教学工作只是高校教师多重职责中的一环。相较于教学,科研任务无疑是一座更为艰巨的山峰。科研不仅被具体量化,如论文发表数量、基金获取、科研经费到账以及科技奖项等,其过程更是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实验数据的获取往往不易,论文的投稿周期漫长,尤其是高水平论文的发表,更是难上加难。项目申请更是充满了不确定性,有时候单凭个人的努力是无法拿到的。至于那些科技奖项与帽子,对于大多数单打独斗的普通教师而言,更是遥不可及。

更为严峻的是,当前大多数高校均采用聘期制管理,聘期虽长短不一,但普遍在3至5年之间。无论是聘期考核还是年度考核,都需在教学、科研与服务三大领域进行全面评估。

教学与服务这两项工作,完成起来还比较容易。而科研考核则成为了众多教师心中的痛。考核标准的逐年提升,使得每一位教师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考核不过最轻的就扣绩效,严重的话直接被解聘。

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陷入了“既卷不过,又躺不平”的尴尬境地。

刚开始工作时,怀揣着对知识的热爱和对学术的追求,每天都阅读文献,处理繁琐的数据和无尽的论文撰写。然而,现实的残酷却一次次击碎了我的梦想:论文屡遭拒稿,课题申请频频受挫。

看着身边的朋友、同事纷纷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我的内心充满了挫败与自我怀疑,甚至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与选择。

面对卷不过的困境,就想直接躺平。虽然直接躺平,放弃追求晋升和荣誉,而是选择保持现状,可以暂时解脱,逃离这种困境,但却不能解决问题。

除了心有不甘之外,躺平是无法完成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的任务,这意味着根本无法保持现有的工作。

于是,我开始寻找打破困境的出路。虽然前路未知,但我相信,只要勇于尝试,终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或许,改变心态、放下执念、更多地关注家庭与生活,便是我目前所能做出的最好选择。这样的转变,让我的内心变得更加平和与宁静,也让我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

更多精彩见本人微信公众号,按三秒识别关注

图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7932-1470000.html

上一篇:惊喜,研究生的论文被顶刊录用
下一篇:博士回乡过年沉默寡言、不喜社交,有没有同款?
收藏 IP: 218.107.223.*| 热度|

31 刘进平 尤明庆 王启云 张学文 宁利中 杨正瓴 冯兆东 王涛 曾跃勤 朱晓刚 王安良 梁洪泽 王从彦 陈万浩 许培扬 崔锦华 高宏 郑永军 刘跃 史晓雷 钟炳 曾杰 徐长庆 褚海亮 池德龙 谢海涛 周忠浩 窦华书 孙颉 guest90120920 yangsk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IP: 120.229.84.*   鍥炲 | 璧� 璧� +1 [1]xtn   2024-11-2 11:58
椹織椋炲鑰呭湪鏂囩珷涓彁鍑轰簡涓€涓熀浜庣瀛﹀拰鍘嗗彶鐨勬帹娴嬶細鐏担甯冨彲鑳芥槸鐢辩煶妫夊埗鎴愮殑銆傜煶妫夋槸涓€绉嶇熆鐗╃氦缁达紝鍏锋湁鑰愰珮娓╃殑鐗规€э紝鍥犳鍙互鐢ㄦ潵鍒朵綔鑰愬彈鐏劙鐨勫竷鏂欍€傜煶妫夊湪鍙や唬灏辨湁浣跨敤锛屼緥濡傚湪鍩冨強鍙ゅ涓彂鐜扮殑闀挎槑鐏殑鐏姱灏辨槸鐢ㄧ煶妫夊埗鎴愮殑銆佹澶栵紝鐭虫涔熸浘琚敤浜庣幇浠e缓绛戝拰宸ヤ笟涓紝浣嗙敱浜庡叾瀵逛汉浣撳仴搴风殑鍗卞锛岀幇鍦ㄥ叾浣跨敤鍙楀埌涓ユ牸闄愬埗

1/1 | 鎬昏:1 | 棣栭〉 | 涓婁竴椤� | 涓嬩竴椤� | 鏈〉 | 璺宠浆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4 0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