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越来越空心化,留在农村的大多数都是老人和儿童。留守儿童是一种无奈,因为农村挣钱的途径相对较少,他们的父母需要进城工作挣钱养家,又迫于经济压力或者户口的压力,导致无法将孩子带在身边。
老人之所以留在农村问题更复杂一些:一方面是子女因为经济压力或家庭原因,无法在城中解决父母的养老问题;另一方面老人由于语言的限制或者其他原因无法融入城市。
这种情况就非常常见,例如一个哥们经济条件不错,将其父母接到城市,但其父母由于语言问题,除了家人之外,没有找到一个可以交流的人。整天无所事事,日上过得甚是无聊,呆个十天半个月就想回老家。
因为老人或者孩子在老家,所以对于无数游子而言,春节不仅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回乡团圆最重要的日子。哪怕在难,也得回家,这也许就是春节的最大意义。
从这点来说,对任何人都一样。不过,对于具有博士学位的人而言,发现除了团圆这点意义以外,回家基本上都是沉默寡言,基本上没有社交。现在细细想想,回老家过年,变得沉默寡言,不喜欢社交可能存在以下的原因。
第一,离乡多年,对村里的人与事不甚了解。记得上初中时就开始寄宿,一周就只回一次家。不过那时还好,基本上周末和假期都会在家里,对村里的人和事情都很了解。
那时的经济也没有那么发达,娱乐活动还比较少。印象最深的就是喜欢到村里的凉亭玩耍,那里算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也是了解村里人和事最重要的途径。随着年龄的增加,并且在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少,对村里的人和事知之甚少,当谈论村里的人与事的话题是无法参与的。
第二,同学变得没有共同语言。小时候经常和同学们一起,无论是上山采蘑菇、采竹笋、采野果、采厥;还是一起玩游戏、打五十K、打八十分、搓麻将等。在一起做事情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长大以后,虽然友谊的小船没有被打翻,但每个人的发展路线不一样。再次遇见也只剩下彼此的问候,很难找到共同的话题。久而久之,连主动上门找对方的意愿也越来越低,
第三,亲戚的交流也越来越少。走亲戚变成了一个重要的形式,甚至成了走马观花,连留下来的吃饭的意愿也越来越低。
怕留下来就会触及不愿谈论的话题,例如你每个月的工资多少?找对象没有?买房没有?生娃没有?能够谈论的也只剩下这些,从来没有人关心你过得好不好,开心不开心?
第四,成年人的社交要么是基于利益的,要么是志同道合的。人到成年,特别是工作以后,会变得更加理性。很多时候进行社交都是出于利益的考虑,这也属于人之常情。
古语云“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再深山有远亲”,这句话就很好的诠释了社交的本质。此外,对于博士学历的人,很难在农村找到可以志同道合的人。
第五,村里人谈的更多的钱,穷书生是无法为村里做贡献。在老家有个传统,很多公益事业都是集资完成的,例如修村里的下水道、村里的道路硬化、宗祠重建、村广场等公益工程基本上都是村里人集资完成的,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工。
一旦工程完成都会刻芳铭碑,记录XXX捐款多少钱。虽然是博士学历,但学历高不代表会挣钱,只能解决个人温饱问题,无法为村里做贡献。
总之,基于以上的原因,沉默寡言、不喜社交对于博士而言成了最佳的选择。尽管回家的意愿并不是很强,但父母在老家,回家过年是必须的。
老家也许是那个,你没回之前,千期待、万盼望的地方;但一旦回去,没几天,又想走的地方。可以遇见的是,再过20多年,等老一辈走了,老家就成了可回不可回的地方,春节也就蜕变为一个普通的假期。
更多精彩见本人微信公众号,按三秒识别关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2 12: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