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OL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UOLONG 蒲公英的世界

博文

写给科学网主管部门的几点建议

已有 6035 次阅读 2013-2-16 22:4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xml, 主管


  我为什么入住科学网?

 

我是在科研一线工作的研究人员,  来科学网的目的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科普。虽然我入住的时间很短, 所写博文也很少, 好象还轮不到我来说事进言或者胡说八道。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 都持有一个极其错误的观点, 就是瞧不起搞科普的人, 认为这些人水平不行。实际上, 在我到西方学习和工作的这12年多里, 深切体会到一个优秀的研究人员是如何把他们自己了解的知识用以普度大众的, 以及科普对广大民众的知识水平的提高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虽然我所写的为数不多的博文中, 有少部分被加精, 但绝大部分是没有的。我觉得加精与否无所谓, 重要的是我自认为每片博文都是认认真正写下的, 读者的评论也是尽一切可能心平气和地回应的 所以在我自己看来, 每一片都是精华, 可以留下来让能接触到我博文的人仔细推敲, 读了没有耽误时间, 而且还有些许新的东西可以参考, 仅此而已。当然, 我在对待博文上, 自信酒香不怕巷子深, 有网络做平台, 好的科普读物总会碰到好的读者!

 

我的整个学术研究生涯到目前为止, 在芬兰时间最长, 对这里的高级研究人员如院士, 大学教授, 以及大学的其它层次的研究人员在科普上所尽的努力有一定限度的认识。比如, 大家做完博士后以后, 在大学要谋求更好的发展, 就必须申请DOCENTSHIP当我看到申请者除了例出自己发表在学术刊物上的论文之外, 还有一长串的科普文章或者其他读物时, 感慨不已。做一定的科普工作, 虽然不是研究人员的职责, 但的确是研究人员发自内心的回馈社会的一种举动, 而且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 已经融入到他们的科学文化体系中了。

 

我念博士时候的导师是当时的芬兰科学院的院士(: 这里的院士不是终身制, 最长任期不能超过两届, 5年为期, 选择那些处在研究高峰期的研究人员, 由科学院给予专门资助), 他有时上电视做科普节目, 有时候也给报刊写一些科普读物。

 

我在英国从事博士后研究时的导师是英国的皇家院士, 他也是常常在报刊和网络发表长篇大论的科普读物。因为他是国际上主张转基因农作物的几个主要倡议者之一, 又因为他和孟山都公司有着深厚的联系, 时常被一些人在网络上骂得非常难堪, 搞得不明就里的人看来, 他是体无完肤。当然, 英国有别于中国目前已经发生的情况, 转基因研究热火朝天, 但要搞转基因口粮还是有点近乎于天方夜谈, 整个欧盟有一套完整的法律规章制度必须严格遵守, 直接发生如同黄金大米这样的违背科学伦理道德的事件是不可想象的。不过, 这都是另外的话题, 不在我这封信要表达的范畴。

 

我写博文, 既不是无病神吟, 也不是吐嘈; 既不是跑这里为了反对谁而反对谁, 也不是跑这里为了拉帮结派的; 更不是来这里消磨时间的, 来这里的唯一目的就是进行科普。如果通过以写博文的方式达到科普的目的之外, 还能收获一份朋友间的友谊, 那对我本人而言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我倍加珍惜。

 

●放到科学网的博文是干什么的?


毫无疑问, 是让别人点评的, 也是让别人学习的! 因为这里是科学网, 一片科普博文自己写出来, 再专业的人, 也未必能保证绝对正确, 听听别人的说法或者看法, 我本人也是受益的。不开放评论的博主, 我目前知道的除了李连达院士, 别无他人。在我看来, 科学网在这方面做的功课不够, 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可以说, 李连达院士发表博文, 有绝对值得我们肯定和尊重的一面, 那么多院士, 科学网有 几何?   代数? 但肯定好的一面, 就不是说不能批评不好的一面了。他不让读者参与评论是不应该这样做的。时间上不许可和博友互动, 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比如饶毅的做法, 毕竟人的精力有限, 科普对于研究人员来说并不是唯一的事情, 又是院士, 还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等待着去有限的精力。

 

如果说李连达院士在开放评论上所犯的错误只是他个人自我意识膨胀, 倒也情有可原。他是上了年岁的人, 江上容易改, 秉性却难移。人一旦形成某种定势, 而且自己还意识不到的情况下, 是很难作出更改的。作为非当事人, 我恐怕无法用道德的标准来衡量他这种不合时宜的做法。然而,作为一位科学工作者, 我用科学的态度讨论这个事情, 我想还不到我因言获罪的地步吧。 科学网能在长达如此之长的时间内, 没有意识到他这一做法给科学网的未来带来的害效果, 于我本人而言, 是十分难以理解的。

 

我相信科学网为了做好科普而在坚定不移地努力着, 我相信科学网的未来网友不仅有院士、有教授、有研究员、有各行各业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更有学术层次比院士要低一些甚至低得很多的人, 比如博士博士硕士, 更有处在学习阶段的大中小学的学生前来学习, 这才是科学网传播科学的终极目的。否则人人都是顶级的科学家, 还要搞什么科普?

 

当然现阶段, 科学网的建设时间不长, 但即便这样, 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相信这些都是所有博主们能看得到的, 大家也有充分的耐心等待科学网越来越红火, 越来越深入人心。

 

这里, 我针对李连达院士不开放评论的做法, 多写几句。因为这是网络平台, 不是平面媒体, 即时评论是网络传播科学的独特优势所在, 事物的真假在评论中能更好地得到甄别, 以免常见的以讹传讹。

 

你李院士的观点亮出来, 目的是要影响别人, 你的观点可以正确, 也可以不正确, 但客观上做为发文的博主, 无法保证全都正确! 唯一正确的是那些没有任何生命力已经彻底死亡的东西, 科学是在不断地争论中前进的, 科学没有争论, 还能称之为科学? 那是宗教! 即便是宗教, 也还是许可争论的, 这都是发生在眼底下的事情, 没有科学上的争论, 不会有社会的进步。发一片博文, 走人了, 可以, 但不让人评论, 这是啥搞法? 奇葩一朵!

 

不让人评论, 把自己当成了上帝, 旧时候官老爷子作风, 这种做法是彻底违背了一个科学家的基本职业道德的。而科学网的主管方放任不管的态度, 让我苦思不得其解。也许在科学网主管方看来, 任何事情, 都有一个主旋律的问题, 科学网的主旋律是好的, 我的确承认这个客观事实。但是否回避了我们目前的处境下, 院士的言论影响力对中国各个层面的深刻影响, 科学网在对待李连达院士的不开放评论这一事情上是否到了可以纠偏的时候?

 

●我喜欢科学网吗?


当然喜欢, 但也有不喜欢的地方比如说, 我一进入科学网的博客主页, 就觉得它机构太臃肿了, 密密麻麻的一大堆, 看着并不舒坦。能否设计成比方说一个立体的地球一样, 转动着, 各个重要的板块都在上面有特殊的醒目标志,比如点击某一个地方就进入精品论文界面, 这样一些由于在主页面上加精华而滞留时间短的博文就可以保持更长的时间, 而且也能增加入选精华文章的数量, 让更多的好文章能直接面向读者。而其它的各个板块也有相互对应的点击目标, 然后再进入具体的界面。这就如同做学术演讲, 一个引人入胜的演讲, 每一张PPT上是图象为主, 文字为辅, 现在科学网这个主界面以文字为主而图象为辅的搞法是所有网站的通病, 我没有给任何其他网站提出这个改进的建议, 一方面是我懒得去惹事生非, 另一方面, 主要的, 不就是我喜欢科学网吗?


●我对科学网有什么期待?


期待科学网能有每个博主上传影像的功能, 现在对很多外出开会或者外出旅行的人都会带上摄像机, 它比照片更有震撼力, 对科学的传播效果有照片不能涵盖的功能, 而科学网里有很多博主在国外学习或者工作, 开通上传影像的功能善莫大焉。当然, 科学网即便开通这个功能, 我也未必就上传影像资料, 但我相信有这样一批博主。现在可能条件不够, 时机不成熟, 但我觉得这至少是应该尽量努力的一个方向。

 

行言至此, 提出了几点建设性但也可能是破坏性的建议, 是否采纳, 你们定夺! 但看在我喜欢这里的份上, 别把我的这帖子给抹掉哦, 虽然也是一个和阎王爷曾经打个几回交道的人, 但本质上是一个内心世界脆弱的人, 不象有的人, 内心有那么强大, 那样的话, 我以后就不来这里玩了当然也不会对科学网有什么损失, 没准还能省出点SPACE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5582-662385.html

上一篇:谁会把油当水喝?
下一篇:李连达院士最新博文®读后感
收藏 IP: 81.17.193.*| 热度|

40 魏东平 陈楷翰 徐晓 戴德昌 王浩 曹聪 王春艳 陆俊茜 鲍得海 陈桂华 刘建兴 陈冬生 孙根年 朱晓刚 肖重发 鲍永利 宁利中 陈龙珠 罗春元 苏德辰 覃开蓉 蔡庆华 翟自洋 梁大成 左宋林 张楠 唐常杰 张鹏举 傅蕴德 魏武 徐大彬 sz1961sy zhngshai clp286 Majorite LongLeeLu biofans hidear farmony huie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06: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