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拳的训练包括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的训练,这方面和其他所有运动都无异。差别在于:太极拳训练的神经系统是本体感觉,训练的肌肉系统是位于深层的姿势肌。本体感觉通常是作为深层次的潜意识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姿势肌不仅位置处于靠近骨骼的肌肉深处,并且通常也不是随意肌,也即不能由我们常用的神经系统来调用,必须显化本体感觉,才能感受到这些姿势肌的存在,并加以调用。
按照此理论,初步尝试解构太极拳,欢迎有共同爱好者探讨、指点。
1. 从技击的角度来看,太极拳是通过破坏对方身体平衡,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的。
2.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太极拳通过肌肉的放松和精神的放松,使全身精血通畅,改善精神状态,提高免疫力。
3. 从力学角度看,太极拳是将身体构建成一种稳固结构,成为“桩”。同时又使贴近骨骼的深层肌肉-姿势肌变成随意肌,以实现桩的灵活。太极拳走架过程就是同时训练桩的稳固性和灵活性的过程。
4. 从神经角度来说,太极拳将原来处于潜意识层次的本体感觉显化,时刻感受自己的重心和对方的重心,以达到稳固自己的桩和破坏对方的平衡的目的。初期,人的神经系统尤其是视觉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日积月累,二者便能和谐共存,恍如开启了第六感。对敌时犹如二对一。
5. 结合神经和技击来看,本体感觉不仅能够从接触点移开,而且能够延伸。比如延伸到对方身上,这是后发制人、料敌在先的原因;能够唤醒对方的本体感觉并与之交流,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能够达到对方身体的任意位置并延伸出去,破坏对方的身体平衡;能够无限延伸,沟通天地,产生顶天立地的感觉。这时候就与想象力融为一体,但其实质并非想象力,而是一种本能,感知自己身体的本能,最典型的就是平衡的本能。
6. 结合肌肉力学和神经性来看,无论是唤醒姿势肌使之变成随意肌,还是活桩的随遇平衡,都是建立在强大的本体感觉的基础上的,这就需要对本体感觉进行强化训练。这就是太极拳基本功与盘架子的根本目的。另外,越是深层肌肉被唤醒,越有身体内部空间扩大的感觉。用太极拳的话来说,就是中定状态下,掤劲越足。
7. 深层肌肉的逐步唤醒(指逐步深层)过程,也是本体感觉逐渐强化的过程。类似于圆桌上的转盘,最初是用手转圆周,后来动力点逐渐内移,直至接近圆心,依旧能够轻松转动圆盘,就是功夫逐渐加深的过程。动力点向内,波澜壮阔;动力点以外,风平浪静。正因为动力点以外是安静的,才能够使对方的感觉停滞,不自觉地与我融为一体。让对方舒服,是一种太极拳风格,比如小林老师。我的师父是另一种风格,让对方如泰山压顶,胸口憋闷,呼吸不畅。这是控制对方“神”的不同表现形式。
8. 髂腰肌在桩结构的稳固和灵活中都起到关键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髂腰肌是主动肌,背阔肌是从动肌。胳膊与腿都是安静的,也即,胳膊和腿上的肌肉都不会主动收缩,而是在本体感觉的协调下,应髂腰肌的变化而变化,本能地维持身体的平衡,机械地维持某种被压缩或被拉伸的状态,只起到姿势肌的作用。
9. 髂腰肌和背阔肌都是同时与脊柱和胯骨相连,髂腰肌的任何动作,都会通过脊柱和胯骨这个三维连杆结构传递给背阔肌,从而带动胳膊产生动作。此过程中,肩关节周围的肩袖肌群和胸大肌等肌肉都只起到辅助稳定肩关节的作用,不主动收缩或扩张。在重力作用下,盂肱关节的关节头是偏下的,肩袖肌群也只维持这种偏下的状态,此即太极拳常说的“沉肩”。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等胳膊上的肌肉,也只是应本体感觉的要求,调整胳膊的力臂后即保持此收缩状态,以实现身体的平衡。此时,可以把胳膊看成走钢丝人手中的长竹竿,不能有任何的生命迹象,即不能有任何的主动或妄动。如果掌握了上一篇博文中的“场”的方法,比较容易实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8: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