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yf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thyfan

博文

用评诺奖的方式评出版基金 精选

已有 5417 次阅读 2016-10-7 14:5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图书定价

前两天有一篇文章刷爆朋友圈,文章名字叫《诺贝尔奖为何最权威?因为获奖者不用像乞丐一样填表和自吹自擂》,只看名字,我就可以想象得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内心的愤懑和怨气。

点击链接到正文,我看到的是中国人民大学陈传席教授撰写的《不要培养人格低下的知识分子》,在文中,作者建议:以后评奖也像评诺贝尔奖一样,由有关部门找一批权威专家参与,由权威专家推荐,再评比。如果权威专家自己的作品也被另外权威推荐,那么评到他的作品时,作者必须回避。评好之后,再公布。这样可以少折腾作者,不要让他们为评奖到处兜售自己,到处拉关系,长此以往,知识分子人格降低而不自知,还以为是应该的。

看到陈教授写各类评奖时令人斯文扫地的江湖,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们出版行业的出版基金评选过程。

比如科技部的出版基金评审过程,首先需要作者完成书稿的80%,其次有三个不同单位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推荐者写推荐信,另外还需要填写承诺书等等,过程颇为繁琐折腾,评审过程漫长,需要大半年甚至一年才会出结果。

这样的评审机制很自然就带来某些弊端。

比如,有些很好的作者、很好的著作,不想折腾便直接放弃申请,自然降低了基金的权威性;

其次,有些作者申报了基金,也获得了资助,却在后续交稿时一拖再拖,甚至出现弃奖的情况,也使出版基金受损。

假如,我们的出版基金也能采取诺贝尔奖这种方式,不需要作者申请,也不针对将要出版的图书,改为由出版社推荐已经出版的图书进行资助,又会如何呢?

比如,对于科技部出版基金而言,差不多都是每年的8月份到9月份之间申请,那么面对的对象是头年8月份到次年8月份之间已经出版的图书,由出版社提交本年度内容质量高、读者认同度高的书目和样书即可,不需要作者出面,甚至作者都不需要知道自己的图书被推荐参加基金评选,也不设职称壁垒,不需要权威推荐。

一旦图书获得出版基金资助,当年的图书进行再次印刷也不是难事,重新在封面或者内封印上出版基金资助的logo,将出版基金奖励给作者本人。

这样的操作,既可以提高出版基金的使用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出版基金的权威性。

再多的权威教授推荐,也不如读者的真正体验。经过了市场检验的图书,才有资格真正获得基金的资助,这也应该是出版基金设立的初衷。

对作者而言,获得这种基金资助更是一种激励和鞭策,他在写作的过程中会更用心,因为他完全不知道这本书的出版,是否会获得出版基金的资助。这种荣誉是意外,是惊喜,更是认可和激励,完全可以避免现行制度中,作者申请时费尽心思,交稿时心不在焉的窘况。

对出版社而言,更是省心省力,用心给作者做好书就好了,不需要在协助作者申请时劳心劳力帮作者写推荐,申请到后劳神费力地催稿。

真心期待我们的出版基金评选也可以改变一下。

说不定,出版基金评审流程改变一小步,未来学术专著质量能提高一大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8488-1007221.html

上一篇:那些河流,从《诗经》奔涌至今
下一篇:2017年度科技部出版基金申请大幕拉开
收藏 IP: 211.100.51.*| 热度|

19 黄仁勇 刘立 李颖业 黄永义 宁利中 曾荣昌 戴德昌 陈冬生 徐剑华 武夷山 王春艳 李澄清 fnfeifei momowu zhouwangpu aihuaw xlianggg shenlu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4: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