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yunzha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anyunzhai

博文

家书147--人之初 性涵善

已有 2288 次阅读 2013-1-30 20:5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之初

现在是农历的腊月,腊月过后是正月,农历新年快到了。过传统节,温传统书,讲讲你背过的《三字经》。

还记得吗?你小时候,对着电脑,给网络另一端的叔叔阿姨们背诵《三字经》,你现在不一定能背出来了,但重新翻翻,相信你还是会有印象的。

一个网站邀我做传统文化栏目的版主,顺势拾起这个话题,写写三字经。

《三字经》最早成书于七百多年前的宋朝,它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它短小精悍、脍炙人口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及民间传说等,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之说,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世界范围推广

作为通俗的国学经典,《三字经》也曾被不少学者解读过,最近的有钱文忠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于4年前,也就是2009年春节到同年5的系列节目为节约精力,笔者在解读《三字经》并没参考其他解读,很可能有许多不如人家讲的、重复的和讲错了的,但这样做,也可以避免先入为主,再说,看了人家的,没准就没了再解读的勇气了。是为序。

原文:人之初,性本善。

开篇便讲人之初,可见气魄之大。这个圣经开篇便讲上帝造人一样,是从根上说起。圣经把根捋得更深,告诉人们世间万物以及人的起源。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不太追究过于形而上的宇宙本体和没法验证的人的最初来源问题,但却探究了人的本性。

人之初这个表述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人类的原初,一种是个体生命的初始。人类的原初是不是善的呢?这又涉及到一个概念:善,什么是善?杀人、骗人似乎是不善,但杀生是不是善?给动物挖陷阱骗它是不是善?如果讲前一种善,人类的原初应该是善的,可以想见,在原始社会,人和人之间如果彼此猜忌,相互残杀,就很难抵御自然灾害,虎豹狼虫。且慢,似乎不能再往下推了。在一个部落内可以是这样,部落之间就未必了。萨特说,他人即地狱,那时的情形应该是:他部落即地狱。 有限的谋生手段,你有我就没了,你要是客气一下,树上的果子不多了,您老人家先吃吧,没准你这行善的基因连同你的肉体就从这个世界永远消失了。如果人与人之间都可能不善,那人与其他生灵就更难言善了。佛祖的悲悯、中国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过分掠夺的思想,虽然可贵,但落实起来,却很难。

所以,似乎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有限的善和适当的不善,是人类这个物种得以延续的必要原因,这好像暗合了圣经里的原罪说。人类从一开始对非人族群就是有罪的,而且一直不思悔改,直到觉得要伤害到自身,比如得了萨斯一类怪病后,才提出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这类自私的口号。

作为个体的人,是不是一出生就是善的呢?小孩子不爱钱财,不贪权力,不迷异性(弗洛伊德当年讲的人从小就是性冲动的说法被后世的科学家反驳了),这不是善吗?不对,这只能说,他们对上述东西没有概念,不知它们为何物,不知道便没有价值判断,就只有本能,没有判断,也就谈不上善不善,只能说天真。

可是,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当我们看到他人受难时,心中不忍,当我们帮助他人时,心生快乐,孟子宣称,人天生有恻隐、羞恶辞让非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我以为,孟子这句话应该理解为,人之初,性涵善,不是人之初,性本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4669-657995.html

上一篇:家书145-两个警察的故事
下一篇:家书148:性相近,习相远
收藏 IP: 61.164.36.*| 热度|

1 陈筝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9 1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