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国际化步伐的加快,笔者所在的这所非985、非211院校的所谓三流院校也开始招收国际留学生。刚开始是短期交流访问,接着是硕士,后来是全脱产的博士。虽然三流院校吸引力不大,但毕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本学期初,笔者也招收了一位全脱产的伊朗籍博士。由于三流院校招收全日制脱产博士历史很短,缺乏成熟的管理经验。由于招生规模很小,与庞大的本科生群体相比,学校领导也不太重视。作为国际留学生导师,在培养过程中逐渐发现以下几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留学生入学门槛总体偏低
中国学生到欧美发达国家留学,外语水平考试、学业成绩证明、研究生院审核、导师批准是必须的环节。三流院校由于国际影响力不足,很多必须的环节就被省略了,如外语水平考试、导师审核意见。造成的后果就是留学生的质量参差不齐。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三流院校招收的国际博士生,因为学业成绩不佳,最后放弃学业,跑到外语培训机构当起了兼职教师。对于导师来说,花费数年心血,培养一个一事无成的废品,无论如何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败笔。
二、奖学金的问题
国际留学生到中国留学,除了缴纳相当于国内学生2倍的学费外,是不能申请国家奖学金的,针对国内博士生的科研项目也不具有申报资格。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三流院校招收的国际留学生,大多为越南、印度、巴基斯坦、伊朗等不发达国家。支付了高额的学费外,学生还要承担费用不低的住宿、餐饮、水电气费用。这些费用从何开支?根据外国学生来华签证政策,国际留学生是不能在校外打工的。根据我国现有的科研项目财务管理规定,科研经费中劳务费比例极低,即使导师愿意慷慨解囊,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何让学生维持最基本生存、一心致力于科学研究,是导师培养国际留学生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
三、培养计划的标准问题
根据笔者所在的学校的规定,外国留学生的培养计划需参照所在学科国内博士生的培养计划。这种要求带来的一个实际问题就是:从哪里找那些既通晓专业知识又能用英语授课的教师呢?对于国际化进程水平较高的985、211院校,授课师资自然不是个问题,然而在三流院校,为外国留学生寻觅称职师资是个棘手的大问题。另一个值得探讨的是培养年限和毕业标准问题。对于国内学生、国际学生采取统一标准的做法是否恰当。三年培养期限过后,如果没有达到毕业答辩的最低的论文发表要求,国内学生可以申请延期,甚至到外面打工,国际留学生扫地出门后签证已经过期,如何生存?
四、培养软硬件基础不佳
笔者曾经去过欧美国家,平心而论,三流院校培养国际留学生,无论在软件、硬件方面都相形见绌。首先,缺乏培养团队,培养质量不高。由于考核指标、民族文化的制约,国内的普通草根博导,其实都是一个导师+几个学生的单干户,导师之间除了课题申报挂挂名之外,彼此之间很难产生实质性的合作。其次,实验硬件条件不好。在三流院校,普通草根教师是很难拥有独立的办公室、宽大的实验室、先进的实验设备的。每当想到自己蜷缩在拥挤的办公室给留学生上课的情形,我心中不由产生一种凄凉之感。第三,文献、数据资料获得渠道不畅。由于价格昂贵,三流院校的图书馆通常仅仅收集几种主要的国际数字化期刊,很多期刊无法免费浏览;国内的数据共享、设备互用尚未形成良好的风气,留学生在文献、数据获取方面花费的时间、金钱过多。
五、导师招收国际留学生的积极性总体不高
由于存在以上问题,三流院校培养的国际留学生总体质量不高。不用说和国际一流大学相比,即使与同一学科的土博士相比,国际留学生也毫无优势可言。由于语言的障碍,国际留学生不能像国内学生那样,帮助导师财务报账、指导本科生实验、帮助组织会议。由于大多数学生来自经济不发达国家,为了维持学业,导师不得不从异常拮据的劳务费中支付不低的劳务费,以维持学生的学业。投入多、产出小,市场经济年代,每一个人都需要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因此,据我了解,普通草根教授招收国际留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国际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学生来中国学习。他们当中不乏勤奋好学、天资聪明的学子。很多留学生毕业后回到他们的祖国,把中国学习的先进技术加以发扬光大。也有相当一批留在中国与中国人结婚生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因此,认真研究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生活、学习面临的问题,不乏理论、现实意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3: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