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与一位网友聊天,谈到大学本科教学现状,作为系主任的网友说,现在的本科教学任务是越来越难安排。每次给系里老师安排本科生教学任务,都是一件头疼的事情,特别是那些多少年才开一次、课时不多的选修课。年轻教师还可以以职称评定、教学工作量来作为托词,采取半威胁、办利用的方式勉强把教学任务落实到人头,对于那些功成名就的教授、博导简直就无计可施了。
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无非这样几条:1、学时报酬太低。网友所在的学校每个课时补贴已经10多年没有变了,与科研论文奖励、课外兼职相比,上课带来的经济回报已经越来越没有吸引力;2、考核指标中难以体现教学工作的巨大投入,一切以SCI论文、到位经费、获奖档次的考核机制逼着教师远离教学第一线;3、教学没有成就感。教与学具有互动性,面对着一脸茫然、埋头昏睡、忙着玩手机的学生,再高的教学积极性也会消失得荡然无存;4、本科教学附带的杂事太多。一旦承担了一门本科教学任务,除了数十个学时的课堂教学外,教学日历、教学大纲、备课笔记、作业批改、实验指导、期末考试、试卷分析诸多的杂事接踵而来,而这些杂事是无法计算工作量;5、本科教学工作得不到基本尊重。学生评教、视导组督查、视屏监控,在管理者眼中,承担崇高的教学任务的大学教师已经沦为严重缺乏责任心、唯利是图、需要不断鞭策的投机取巧之徒,严重伤害了教师自尊心。
曾记得听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江苏名校自从实施严格的绩效考核以来,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把主要精力转移到科学研究的主战场上。无奈考核的门槛太高,某学科的N名教授、副教授均考核不合格,面临着即将转岗分流的命运,自然,学科唯一的一名讲师也考核不合格。关键时刻,学科负责人发话了,放那个讲师一马吧!如果他再下岗分流了,学科的那么多课就真的没有人上了,学生不炸锅才怪呢!
我的网友所在学科目前正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好几门选修课已经十多年没开了,早年承担此课程的教师退休的退休,分流的分流,有能力讲授此课程的只有一名在职教授,可惜此君已明确拒绝承担这门吃力不讨好的本科教学任务。根据该校的有关规定,教授每个学年只需承担32个学时的本科教学任务,该教授工作量已经饱满,拒绝的有理有据。
学生选了课,本学科老师不愿意承担,把教学任务推到别的学科可惜没有教师愿意接盘。一个教师讲的很明白:30多个课时,1000来块钱,能干啥呀?还让领导和学生折腾得半死。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如果有一天,教师采用消极怠工的方式把那些学时少、学生基础差、授课难度系数高、油水不大的课程“罢”掉的情况在很多高校情况大面积发生,作为管理者的大学领导是不是应该反思点什么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6: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