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5月30日,应西部某院校学科带头人邀请,我作为校外专家,参加了该校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虽然同为三流院校,作为校长牵头负责的省重点学科兼重点实验室,该学科的硬件条件、科研经费、研究生指导力量,在全国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仅2013年,该学科就获得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资助数基本占去了全国该学科资助总数的三分之一。
在答辩过程中,我发现了近年来基础研究、长线专业硕士研究生越发明显的一个现象:硕士生培养质量的中位数逐年下移、研究生之间的质量差距逐渐拉大。
中位数下移主要体现在主动性、积极性、责任心方面。与其他院校不同,该校硕士学位论文不进行盲审,只是按照该学科规定,论文答辩前发表(含录用)一篇学术论文即可。从论文选题来看,绝大部分研究生的题目都是教师已有科研成果的简单重复,鲜有大幅度创新的选题。从研究方法来看,所采取的的研究方法基本是指导教师方法的照葫芦画瓢的2.0版。由于不进行校外盲审,在缺乏淘汰机制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学生在满足学校毕业最低要求情况下,毕业论文格式写作极不规范,PPT制作鲜有精彩之处,答辩起来照本宣科,回答起问题一问三不知。
方差变大主要体现在好学生、差学生的差距迅速拉大。认真负责的好学生可以在3年研究生期间在国内顶级核心期刊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数篇,自己开发程序,论文写作一丝不苟。差学生只能在每年出版24期的省级刊物上发表豆腐块论文一篇,研究方法存在瑕疵、计算结果难以自圆其说,论文大段抄袭、拼接的痕迹明显。需要注意的是,在论文质量比较差的学生中,领导同志的高足比例大。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双肩挑领导太忙了,无暇指导,手下弟子只好扮演自编、自导、自演的高级演员角色。。
答辩结束后的聚会中,与同行交流。大家都很困惑:作为长线专业的研究生,研究生的研究内容与未来就业岗位性质、学习成绩好坏与未来前程的相关度越来越低。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培养硕士研究生,真的是一个难题。据悉,作为一个缺乏产业支撑的长线专业,在供求严重失衡情况下,考取公务员岗、事业编是毕业研究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唯一渠道。该校2014年该专业毕业研究生中,从事与专业有关的比例不足40%,其中大部分是借助于一定的人脉方才进入早已人满为患的事业单位。研究生改行的比例将近一半,毕业时还没有落实单位、回家啃老的现象开始出现。
市场经济条件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逐年下降的现象其实很好理解:文凭缩水了,没必要为水货文凭付出太多,这是任何一个理性的经济人都会做出的选择。在文凭不断贬值、培养难度不断加大、师生关系矛盾突出情况下,理性地思考研究生培养方式,才是明智的选择。
对于到导师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缓和与研究生矛盾,达到师生双赢的目的:将科硕三年的培养周期压缩到2年,学位论文基本在研二完成,第三年全部用于实习、考碗、求职;在进行科研能力培养的同时,创造条件让研究生学会社会需要的一技之长;学位论文选题最好将科学研究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在一起,提高研究生兴趣。
对于学有所长的研究生来说,在教学、科研岗位基本上对硕士研究生封杀背景下,读博,也许是从事自己喜爱科研工作的唯一途径。对于不打算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来说,认真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在科研的过程中努力提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职业竞争力,方能不虚度光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5: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