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lrlmyl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rlmylt

博文

从中学看大学:被放养的大学生

已有 3815 次阅读 2014-1-23 13:56 |个人分类:象牙塔生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今天是南京江宁区中学放假日,作为南师附中江宁分校家长委员会成员,我参加了该校高一年级组织的教学研讨会,对该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作为一名在象牙塔辛勤耕耘20多年的老员工,深切地感到,大学本科教育的很多方面,与中学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从而导致了高等教育质量如王小二过年一样,一年不如一年,遭到亿万家长的不满、抨击。如果说科研方面的SCI论文大跃进只是浪费了国家的宝贵资源、造就一批学术精英的话,那么高等教育方面的失败耽误的就是千百万莘莘学子的青春。

一、南师附中江宁分校的主要做法

与衡水中学、黄冈中学等县中高考基地相比,该校学校的校训是“: 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高校不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主题活动、一项项具体的制度来体现的。

1、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   主要通过“感恩”为主题实践活动、宿舍卫生常规化评比、社会公益活动实践等一系列活动来体现。节假日,学生向老师、亲朋好友发祝福或感恩短信,到社会福利院问寒问暖。开学初,每个同学都要为班级图书馆、小花园建立添砖加瓦。该校规定,宿舍卫生个人评比优良以下,没有资格评选三好学生。为防止学生攀比,学校规定在校期间学生一律穿校服,不允许佩戴首饰、手机。

2、生涯规划展开 动员学生参加“我的理想”作文大赛、登陆自己理想大学的网站了解高校的专业设置、就业趋势,到农村去进行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学生家长的人脉资源,到工厂、企业、高校参观、考察。

3、毅力的培养  除常规的早操、体育课外,每年开展一年一次的体育节,高一年级开展一年一次的31公里深夜徒步行走。学生不借助于任何交通工具,从分校徒步行走到本部,时间长达7个小时,从深夜走到天明,以此来磨练学生的意志。

4、艺术素质的培养  每个班级,需要自己创作班徽、制作班旗、创作班歌。每年学校都要举办艺术节、英语节、合唱节等各种活动。在艺术节上,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自编、自导、自演自己创作的文艺节目。我女儿所在的班级,就自编、自导、自演过话剧《八女投江》、《白雪公主》,其中《八女投江》获得学校的表演一等奖。

5、知识面的拓宽 学校利用百年老校的人脉资源和学生家长资源,邀请高校著名教授、社会名流(马云、孟非)到学校讲座,邀请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教授担任学校兴趣小组指导教师、为学生开始选修课、为学生提供研究性课题,并担任指导教师。

二、对大学教学现状的分析

1、在普通高校,科研是需要努力耕作的自留地,教学是挣工分的责任田,在这种考核机制下,任课教师对于学生的成长实际上处于漠不关心的状态。辅导员、学生会、团委、班主任虽然机构齐全,但在现有架构约束下,仅仅起到上传下达的传声筒作用,对于绝大部分大学生来说,实际上处于无人管理的放养状态。

2、高校的社团众多、活动也层出不穷。由于缺少强有力的领导、足够资金的支撑、必要的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这些社团大多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活动也基本停留在宣传造势的浮华层面,对于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并不大。

4、许多学校设立了实验班,但比例太低,受益面过窄。现有的大学生创新项目每个班仅1-2项,并且大部分被没有时间指导的科研学霸、行政官员垄断,对于提高绝大部分大学生的科研素质作用不大。

5、大学的现有的教学改革,由于没有涉及考核指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核心内容,大部分停留在形式主义层面。那种强调老师出勤率、学生到课率、学生评教权重、摄像头教学过程监控、严格考试纪律的做法,除了引起一线教师反感、学生厌恶外实在想象不出有什么实际的效果。

三、几点建议

1、加强学生社会公德、团结协作能力培养,应该放在学校德育工作的前列。这些工作不应该停留在一般性号召层面,而应该通过一些列规章制度体现出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用人单位差评,大学生同室操戈致人死地的血的悲剧,已经一再警示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积极引导学生制定职业规划,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友资源、学生家长的人脉资源,强化学生的职业实践环节,并培养与规划职业相匹配的心理素质、知识结构、能力体系,应当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

3、开放教师的科研资源、大学的实验室资源,吸收更多的学生参加科研课题,可能是提高学生科研素质的一条捷径。

4、在各种体制的坚冰短期内难以攻克的背景下,在厌学风弥漫、功利化趋势增强的校园,大学生个人的眼光、毅力、主动性很大方面决定了个人的命运。尽早制定个人的职业规划,努力培养与之相应的知识、能力结构,是在文凭泛滥情况下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大利器。否则,难免毕业时两手空空、百无一用的炮灰命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4548-761530.html

上一篇:当知识遇到了能力:从中美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谈起
下一篇:社会百态:听三教九流侃大山
收藏 IP: 121.229.59.*| 热度|

7 刘桂锋 尤明庆 李宇斌 孙友甫 林中祥 魏武 汪晓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14: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