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lrlmyl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rlmylt

博文

科研一定能促进教学吗?值得认真探讨的一个话题

已有 19106 次阅读 2018-8-22 18:13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现在似乎有一种潮流,只要提到对高校不重视教学、重视科研尤其是SCI论文的不同观点,总会听到这样一种反对的声音:不用SCI衡量科研,难道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吗?科研能够促进教学,科研搞好了,教学质量自然上去了。按照这样的逻辑推理下去,SCI论文多,科研能力强,教学能力也强。

    姑且不从逻辑学的角度分析这样的推理是否科学,也不想在这讨论SCI论文与科研能力的关系,本文只想讨论一点,科研一定能促进教学吗?这个看似不证自明的结论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理由如下:

    1、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并不等同

    科研能力并不等同于教学能力,因为二者测度的角度不同。科研侧重于创新,强调研究者的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独立写作能力。教学作为一种能力既有科学的成分,通过后天学习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能力。然而,不得不承认,教学也是一种艺术,而艺术相当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比如,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控制能力、性格甚至相貌都影响到教学效果。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是个著名的科学家,但不是一个称职的中学数学教师,就说明了这一点。

    2、科研促进教学是有条件的

     并非所有的科研都能促进教学,也就是说科研促进教学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主要包括:

   (1)所教即所学。很难想象,一个地理学的博士去讲授森林资源监测、森林调查规划这样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他的科研能力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多大帮助。因为,在行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不同学科虽有共性,但在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学术定义上有其独特性。“隔行如隔山”的成语,正是说明不同学科之间的巨大差异。需要注意的是,随着高校最近几年科研大跃进的发展,新进青年教师所教非所学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在农林这些行业院校。

   (2)对行业背景需要一定的了解。在全国众多高等院校中,大部分教师讲授的都是与行业多少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内容,需要对所在行业有个基本的了解,起码做到不说外行话。例如,一个讲授林业GIS的老师,连林业产业、事业、行政执法三大职能都搞不清楚,如何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这种对行业常识的了解,并非是一旦成为教师就自然获得,需要若干年的主动学习、不懈努力才能练就。举个笔者自己的例子,我曾经讲授过近20年的环境法学,在我讲授的多门课程中,该门课程的学生评教分数曾经在学院甚至学校名列前茅。本人并非法学科班出身,但我通过自学拥有律师资格证书,曾经在一所律师事务所挂职,参加过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代理、辩护。所以,在讲课过程中,我可以灵活自如在用一个个案例把枯燥的法学理论讲解得形象生动。

    (3)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教学的内容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达出来。在硕博士论文答辩过程中,评委们常常这样评价:XXX学生讲得比做得好,XXX学生做的东西没有讲出来。评委们谈论的其实就是一种表达艺术。笔者参加过一些引进师资的面试试讲。说句实在话,他们的讲课水平实在不敢恭维。时间节奏把握不准、重点不突出、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技巧、PPT字体色彩排版混乱。记得听过不止一位大学教学督导组成员对一些青年教师的评价:对教学内容把握不深,其实只是一个只会读PPT的电台播音员。

    3、教学与科研经常情况下是矛盾的

     这种矛盾体现在2个方面。

    (1)时间、精力上的冲突 在科研绩效门槛越越高、工作与绩效紧密挂钩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会把主要精力投身于科研,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如果认为时间是个常数、人的精力有限是个大部分青年教师面临的客观情况,那就意味着相当一批青年教师在教学中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科研不但没有促进、反倒影响了教学。近年来,高校以SCI论文为代表的科研水平越来越高,而大学生教学质量越来越低,不能不说是与这种矛盾有关。另外,青年教师对教学的敬业态度也远逊于老年教师,也并非偶然现象。

     (2)内容上的两相分离  最近30年,我国科研上面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从面向国家、行业需求转向国际热点跟踪,这从各种科研项目指南、尤其是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指南中清晰地看出端倪。而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尤其是行业院校的本科设置,基本上是按照行业需求而设置的。仅以笔者工作的林学院为例,按照林学二级学科的划分,设置了林业、森林保护、水土保持、园艺等本科专业。行业需求的东西有些是国际研究热点,但大部分是常规的成熟技术。跟踪国际研究热点的科研内容来进行行业特色专业的教学,难道没有点高射炮打蚊子的尴尬吗?浪费弹药不说,命中率超低。

    4.中南大学的做法值得推广

     曾经接触过中南大学的教师,比较欣赏该校对待青年教师的培养方式。刚从大学校园、科研单位出来的博士、博后,虽然具有较好的科研基础,但教学技巧为零,对所在行业了解不深。在这种情况下贸然走上讲台,既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拖累青椒科研水平的提升。与其如此,还不如给他们5-6年的缓冲期,好好做点科研,与此同时,慢慢培养教学技巧、积累行业知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4548-1130574.html

上一篇:基金发榜日谈基金:感想与建议
下一篇:如何对待读研期间生孩子的学生:导师的视角
收藏 IP: 121.237.232.*| 热度|

25 孙友甫 彭真明 丁凡 王恪铭 陈楷翰 杨正瓴 张成岗 曹俊兴 郭景涛 张叔勇 黄永义 刁空非 逄焕东 王安良 穆仕芳 周忠浩 沈乐君 迟延崑 孙志鸿 刘建兴 李久煊 蔡宁 蔡小宁 韩玉芬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16: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