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huang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huang2012

博文

建成世界一流的产业体系,是陆陆续续拿诺贝尔奖的基础

已有 2995 次阅读 2019-10-9 14:4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每年这一周,作为中国学者,都还是比较期盼的。虽然我们多是当吃瓜群众,但是这场大戏还是值得我们作为茶余饭后的一个话题的。我们尤其关注,是因为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诺贝尔奖还是拿的很少!为此,各种自我反省和检讨的观点,就来了。有痛心疾首型的,有义愤填膺的,有冷静反思的,也有无所谓型的,总之,其实大家都还是那个一样的心情: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多拿些回来?我们应该怎么做?这跟钱学森之问,也往往会挂上关系,毕竟,都是让大家在反思我们的教育和科研体制,应该朝着哪些方向去努力、去改进?

      我的一个观点是:我们的工业制造水平在全世界产业链条上的位置,其实决定了我们在诺奖上面的表现。虽然我们的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按购买力计算,我们已经是世界NO.1了),但是我们的工业制造体系的水平,在世界产业链条上,基本还是处于中游水准。虽然有一些产业方向,我们在世界上都是引领水平的,但是总体平均而言,还是中游略偏上些。这个跟诺奖有什么关联呢?要知道,诺奖是要奖励那些给人类带来颠覆性的原创性发现或发明的。那么显然,这种问题都是世界前沿的、最新冒头的那种,或者问题很古老,但是解决方法很新、很产生了令人震惊且很有分量的结果。从唯物主义的道理来讲,我们的工业界如果水平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中游,必然关注点在于中游的思考,至于最前沿、最新鲜的课题,毕竟还是没有条件去接触、去考虑。这个考虑,不仅仅是肤浅的说:我也正在考虑呢!不是,这个考虑不是一个脑瓜子撑在那里入神,就是考虑了。而是这个问题的产生、发展过程,也是不断地孕育出解决这个问题答案和现实条件的过程,谁要是能够接触到这样的课题,同时也有条件去介入这个问题孕育、发生、发展的实践过程,那么就会便利地、真切地观察到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解决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显然,如果我们思考的问题,其实是西方发达国家早已解决,只是对我们进行了封锁,而我们通过努力最终突破了这种封锁,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是很难获得诺奖的。这有点像专利权早就被人家申请了,虽然语焉不详,令我们破解他们的专利技术秘密废了一些周折,但是不能否认最先的发明权或发现权,其实还是人家的。所以,我们很多时候为了宣讲自己的发明技术的先进性,总会用上一个“填补了国内空白”,或者“又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个事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中国学者乃至产业界,都是要做的事情。等我们把所有国内空白都填完了,特朗普美国的封锁和限制,对我们简直就是笑话。而且,逐渐地,国际先进甚至国际领先就会慢慢地多起来,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在全世界不仅大,而且贼强,那么就是世界的技术前沿发展动向,基本上我们中国说可以,那就可以,我们说不可以,那就不可以。那个状况,才是我们比较嗨的时候。

       我想,按照咱们目前这个发展态势,艰苦奋斗10-20年以上,中国的制造业整体水平,基本能够接近或大部分达到世界第一方阵。到那个时候,我们的产业界一定会遇到和提出很多的新鲜问题,那里面就一定有世界级的问题了。产业界肯定会找高校、科研院所乃至各路大神来帮助解决,这个时候,那里面的一些基础问题、非常具有基础性的前沿问题,就会在它诞生的第一时间被我们中国的学者遇到和碰到,从而第一时间就开始接触和思索,而且随着这个问题孕育发生之产业的发展和前移,一些解决这个前沿问题的客观物质因素和条件以及信息也就渐渐地暴露和成熟起来,谁要是先做好充分的积累准备,自然会在第一时间取得认识上的突破,然后第一时间报导,抢得了原创权的宣示和证据,那么自然,这样的事情多了,有分量的前沿问题解决多了,都是中国学者提出和解决的。你想想那个场景,诺奖心结,也就在中国人心里解开了。

       虽然学术界、教育界,乃至很多“界”,都有很值得改进和矫正的空间(这有个时间来成长和发展的过程,绝不可能跳跃过去,好比不建1、2楼,直接建一个第3楼出来)。但是市场经济搞了这么多年,基本上大方向上还是可以的,因为一个诺奖就把我们的各界的努力都给否定了,这绝对不是冷静、理性和尊重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只是作为中国学者,我认为比较难受的一件事情,也许是我们的产业界整体水平在全球产业链上并不是处于第一流的水准,所以,难以连续不断地涌现和提供出世界第一流的重大问题出来给我们的当代学者去思考和提供不断发展提升完善的客观信息来助力解决(此处,我尤其指的是物理、化学、医学、经济诺奖!)。至于说,我们可以留学到国外去,到发达国家去接触到世界第一流的问题,乃至借助他们的条件来实现对问题的解决,从而拿上几个诺奖!那个做法,也未尝不可!但是,对于我们这有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这绝对不是一直可以采取的做法,将来必然要本土的科学家和实业界的发明家朋友们年年拿诺奖,那才是我们应该有的局面和格局。我们拿诺奖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炫耀,也不仅仅是满足我们的虚荣心,我们按照人口来算,基本上我们要每年拿上一半以上的诺奖,才好说是对得起我们这个人口数量占了世界的1/5这个事实(当然,考虑到拿诺奖是从发达国家手里抢夺的实质过程,所以,其实只需要算我们中国人口在包括发达国家人口在内的总人数在内之所占比例即可推测出合理的诺奖数目应该是4个,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口14亿加上发达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瑞典、挪威等,我们的人口基本占21亿多人口之2/3,那么显然,我们应该每年拿总共6个诺奖的比例是2/3!也就是,4个每年!)。毕竟,拿诺奖,其实是从西方世界手里抢夺世界科学发现和发明的首创权!这绝对不是一两个诺奖就可以的。

       因此,循着以上思路来看我们现有的工业制造水平,在世界制造业产业链上的水准,我们就知道,离陆陆续续拿回诺奖来的那个场景,我们还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大家不必要妄自菲薄,也不必要太在乎这个局面。重要的是,给我们这代人的时代使命,或者说时代任务是,根扎在中国大地,放眼全球,积极探索,努力前突,把我们的速度和质量都提高,把产业发展的基础给夯实了,打好基本功,扎好马步,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努力,一定会迎来中国人纷纷收到去瑞典领诺奖的电话通知的。为了那个时候的早日到来,我们这代,甚至几代人,都要扎实地做好各自时代交给各自的任务!

       领奖不必在我! 

       组团去的时候,别忘了给我捎个纪念品回来啊!(先谢谢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01690-1201242.html

上一篇:金属离子的生物质材料吸附
下一篇:教外别传
收藏 IP: 123.124.147.*| 热度|

1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