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huang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huang2012

博文

如果95%的人都同意你,要小心了。——写给刚动手的研究生 精选

已有 6251 次阅读 2015-10-26 00:3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科研中,有所发现,从而有所创新,是一个研究者的使命。在科学技术发达到今天这个程度,要想在某个领域有所新的发现和新的创造,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当你想到一个题目时,初以为自己很高明,但是上网一搜罗,往往会有让你沮丧的结果——很多人都已经做过了!这个事情,是个很普遍的现象了,仅凭脑袋一拍,出个新思路,也许对你个人的知识结构而言算“新”,但是对于领域内同行来讲,却很可能是“旧”的不行的知识了。然则如此一来,如何在科研中有所创新呢?


窃以为,不管选题灵感来自实际现场(比如屠呦呦老师这次中诺贝尔奖的课题【我在此引用屠先生的事,也跟大家一起沾点光哈!】),还是来自长期研究中的工作积累所悟,对于一个题目而言,基本的科学问题也就那么可数的几个,无论谁来研究,总逃不脱这个范围(所以,跑步、睡觉的时候,其实也可以随时拿出来琢磨琢磨)。好了,问题明确了,各人看各自的招了。如何出你的招?这很重要。这里要提醒的是,如果你出的招或者思路,100个人里面有95个人都说你不错,要小心了!这说明,你的招,很可能是平庸平凡之极了,对于一个某个专业领域内的研究生而言,95%的人(同学之人)都能理解你的思路,那么,这样的思路,还有什么新意呢?又何必再沿着这个思路去开展你的研究呢?作为科研训练,没有问题。但是,作为研究者而言,重复做10000次,也没有什么意义,因为这里面没有新知识的发现。所以,绝不要停留在那95%都能理解的认识层面。


其实,在一上手一个研究题目的时候,我们的对课题的认识很可能都是一种感觉而已,有个笼统的自以为是的大思路而已。一开始上来,就能够在思路上与众不同,超越前人,这几乎是很难的事情(这需要长期的积淀,指导老师的价值之一就体现在这一点上)。但是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我们在这一关键点上要下死功夫(要注意的是:在研究之初就有个一锤定音的思路,也是不太符合现实的,初定的思路也很可能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调整变化)。切不可敷衍了事,随便对付。这个事情,指导老师很有责任,毕竟是他布置给你的课题,他的大思路是什么?究竟有多大新意,在哪个关键问题上有其创新性的思路?这一点,是与指导老师交流沟通的时候,最重要、最要搞明白的一件事情。搞清楚了自己要解决啥问题,怎么解决?就可以开始动手了(有时候,怎么也搞不明白,那么干脆懒搞了,不如先动起手试验一段时间,往往很容易就会明白了)。在动手试验的过程中,始终注意自己的研究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几乎都会遇到一些困难,这很正常。在动手试验的过程中,人才会成长。否则,只会停留在文字和想象上,是获取不了真正接地气的、让你能够踏踏实实地构建起你科研自信心的素材的,所以,别把研究活动当成白领式的工作,第一流的研究活动,应该是蓝领式的活儿,能在这一点上说自己就是个科研民工,一定是让人肃然起敬之人。这是符合实践的认识论规律的。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说,大多数人都倾向于在半山腰到处刻写“**到此一游”,但是越往顶峰、险峰的地方,刻记号的人就少了。科研活动也一样,如果一上来,就存了到山腰刻写个名字就OK了的心态(比如混个学位帽子的心态),那么能在科研中有所发现和创新,这就有点高大上了。对于想在科研活动中有点新发现、新发明的人,这是我想给的一点小建议:虽然很难,还是要争取做那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01690-931002.html

上一篇:和尚修行与研究生的自我成就
下一篇:只要动起手,一切都好说 ----- 给新手(工科的)
收藏 IP: 114.250.101.*| 热度|

10 罗德海 吕喆 刘锋 杨正瓴 徐耀 曹俊兴 李天成 陆泽橼 苏力宏 loyalSciencef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9: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