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huang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huang2012

博文

孤阳不长

已有 2581 次阅读 2021-7-18 16:59 |个人分类:科研随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做科研,讲究创新。可是,灵感何处来?一味地从自身修炼上下功夫,经验上,感觉还是很难的,尤其到了天花板的阶段。这个时候,倒不妨出去走走,到生产现场、到行业专家那里或者学术会议上去看看、听听,交流一下,或者看看文献,往往会有不小的收获。


长期固守自己的思路,久而有僵化之虞,所谓进入了一种认知上的“孤阳不长”,陷在当地,山穷水复疑无路的状态,大概是一种封闭、片面、静止的情况,即使再专注、再聚焦,恐怕也因为缺乏“新息”刺激而难以有认识上质的突破。这个时候,要打开固有认知体系,去寻求外界的帮助,打破这种状态,构建一种开放的认知新系统,从而助成一种相辅相成的可持续认知发展状态。调整认知方向,应该是这个路子去,但是也注意不能乱寻助、乱合作,否则反而会造成很多意想不到的负面作用,反为不美。


选题很重要。没选好,一辈子浑浑噩噩地就这么蹉跎过去了。在选到自己喜欢的、还很有价值、也比较能体现个人专长的题目之前,即使做过很多的课题,积攒了很多的经验,想想,也不过是替这个最好的课题打基础而已。做科研是辛苦的,遇到一个自己喜欢的课题,不妨任性点,不要太相信既有的观点,尤其是那些所谓据说是本行业的经典观点。在治学上,太老实,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得有点自己的想法,也就是得有点自己的个性,这个来自”人格之独立“,才有可能获得思想之独立,渐而在生活的平庸中逐渐生长起那个自己来 —— 没有这点,恐怕也走不远。你喜欢,就愿意为之付出,甚至不计代价,也才会超越世俗的得失成败,这个"得失心"淡了,才能行而致远。终究有所不同于别人的发现。这个时代,有很多新鲜的问题,绝大多数人都是聪明的、知道权衡得失利弊的,但是,如果大家都拥有同样的走聪明的思路、注重秉持”得“的心态,"内卷化"、me-too式的研究,就不会少。这样基于”得“而开展的科研,久必集体陷入“孤阳不长“的状态,不妨尝试一下打开自我既有的思维模式,接触不同的另外一种风格的认知模式,来点”Culture Shock“,就一定会产生新的创新火花。所谓传承中的创新、扬弃的观点,做起来还是常抓瞎的,犹如进入了一条长长的、漆黑的隧道,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走到尽头,你甚至都不敢肯定自己能够到达隧道尽头,关键是,似乎这个漆黑的长隧道里还有很多岔路。然后,更惨的是,你终于到了尽头,黑漆漆中,你确认,死胡同!什么感觉,是不是要崩溃? 很多传统的观点,到头来才发现,正是造成集体跑偏的罪魁祸首,所谓 羊群效应,在学界、企业界,其实也较普遍。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大概,就是独立思考!当然,代价也会往往非常惨烈,就是你会走得很慢。这个研究风格,好比打升级,中间过程就没看到你捡分,所以最终逼得自己只有一条路 —— 只能扣底成功,你才有机会翻盘,这也太刺激了吧?万一你是双扣了,让你抱憾终生的是,底下没埋分!这就好比,你的选题,根本就没有什么价值。但是,如果你双扣到了最后一把大分,翻盘成功。 所以,走平常路,到哪个阶段,就获得相应的成功,活在世人的眼里,你自心里还是坦然的,毕竟这是正常的;但是,不走平常路,或者想走也失去了机会,那么也就只能赌上一把了,来个扣底,很险,一旦失败,意味着你将被认为一事无成。曾以为到了大雷音寺,结果是小雷音寺。好在,又走了一段,到了大雷音寺,见到了真佛。


想起张益唐,他的扣底,真是让人惊叹。超一流的大玩家!


要是我们中,能够有比较高的比例,像他那样不捡小分,一门心思扣底,那可不得了。


磨剑13年,终获突破。聊以此文,纪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01690-1295995.html

上一篇:迎 “难”而上,是科研人的宿命
下一篇:如何评价一项科学研究?
收藏 IP: 111.192.24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0 1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