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4月20日8:02,这又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四川省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面对地震,从中央政府到普通民众,都通过不同形式参加到了抗震救灾当中,这种场面不禁让人们想起2008年的汶川地震。前线的救援是紧张有序的,我们期盼有更多被掩埋在废墟中的人得救,期盼灾区能够尽快恢复重建。
地震是自然灾害,突如其来,大地震更是会造成重大人身和财产损失。地震后的救援,是对损失的挽救,不管尽多大努力,也不可能100%挽回。我的观点就是,面对地震,防范胜于救灾!如何防范呢?
先说说地震局。我们国家有一套从国家到地方的地震局系统,他们的职能包括地震的监测和预报、防震减灾和相关的宣传工作等。由于大地震、特大地震的巨大破坏性,人们对地震局的地震预报职能寄予厚望,然而却总是不如人意。老实说,地震预报的确很难,想要把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都预报准确,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预报的时间或地震范围比较大,也无法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个人认为,地震预报是需要继续研究的,在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前,需要花一些力气在其他方面。
1.系统梳理中国历史上的历次大震,将其时间、地点、破坏程度整理汇总,进行分析,进而绘制历史地震分布图,并将其公之于众,作为建筑、地震监测、居民生活等方面的参考(也可能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宣传地似乎还很不够);
2.对于若干重要地震带进行全方位地震监测,并将监测数据公之于众;
3.在地震局系统内,建立专业的地震地质救援队。在抗震救灾中,我们看到了大批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消防队员,还有一些社会的专业救援队伍。相比而言,地震局的专业救援队显得力量就比较薄弱。建议国家地震局和各地方地震局,特别是处于地震多发地区的地方,建立专业化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能够在地震发生后发挥专业优势,提高救援效率。
4.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即便是地震多发地区的群众,其中也有很多人对于地震是怎么回事、发生了地震应该怎么办才能把损失减到最小缺乏足够的了解,由此导致的损失可以通过相关知识的普及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当然,这还需要与加强群众的防范意识、进行地震逃生预演等措施相结合。
再来说说地震局系统之外。增强地震灾害的防范意识,肯定不是地震局一家的事情,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
1.政府要建立健全地震预警体系(经过汶川地震后,很多地区仍然没有安装!)。当某个地区发生持续性的地质异常反应的时候,就需要加强监测;当某地发生第一次大地震的时候,就需要马上将信息传给周边尚未波及的地区,让公众能在第一时间避险。先进的通讯手段能在紧急状况下发挥应有的作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我想到了战争年代每个村里的大钟和建国初期每家的匣子,现在比原来条件好了,信息传播却仍然不到位!)
2.增强群众的防灾避险意识与能力。自己居住的地区是否在地震带上,是否有发生地震的潜在风险,当地震来临时应该如何逃生自救,如何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这些东西都需要普及。定期或不定期的地震逃生演习也是需要的。
3.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新闻说,这次地震有垮掉的建筑有的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新建的。不知道新闻是否属实,如果是真的,那就太说不过去了。建筑物用什么样的材料和结构,能够达到抗几级地震的要求,这些已经不是什么难题了。关键是质量能否过关!一方面,震后新建的建筑一定要达到高抗震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加紧排查地震带上的危旧建筑,改造成高抗震性能的建筑,政府应该给予适当补贴。建筑物在地震中安然无恙,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才有保障。
4.在地震带上的至少县一级单位,建立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库,最起码的帐篷、棉被、手电筒、收音机等。食品和饮用水也需要储备一些,考虑到保质期的问题,需要经常更新,可以考虑与大型批发或零售企业建立联系。
当然,建立健全的防范体系还需要考虑其他很多方面。
本人不是地震方面的专家,考虑的问题肯定也有不少疏漏。不过我仍然认为,防患大于未然,把更多工作做在灾害发生之前,要比灾害发生之后救援更有效!毕竟,将损失尽可能减少到最小,是防灾减灾的根本追求。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0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