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只是听说过黄一农这个名字,终于在2013年3月15日的下午见了真身!
他毕业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后来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继而在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天文系从事研究。前面这段经历,他的研究对象是物理学、天文学。然而,后来他转向了科学史,从事天文学史的研究。他还关注火炮史、天花防治史。几年前,他提出了“E考据”的史学研究方法。后来,他突然转向红学研究,现在已经进军清史领域。他现在的身份是新竹清华大学特聘讲座讲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
说到他的个人学术经历,特别是他为什么一再转行时,他给出的观点是:自己的物理学研究赶不上物理学的发展速度。另外,已经比较成熟的领域已经有了很多“牛人”,想要让自己显露出来的确很难。用他的话说:“作为一个年轻的学者,当我们尝试选择一个领域,开始的时候真的很难,因为上面的树叶这么浓密,你没有机会见到阳光;要等到上面的人头都秃了、老朽了,你才有机会冒出来。为什么我们不能尝试在两棵大树中间找一块稍微空旷、水土也还可以的地,自己成长呢?如果你能够在两棵大树中间找到这样的地点,自己往上面冲撞,必要时两棵大树也可帮你遮挡强风暴雨,也许你有一天会有机会自己长成一棵树。”
关于做科学史研究,黄院士给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这些建议不只是中肯,而且非常独到、深刻。下面的是他给出的一些建议:
年轻人做学术,要有热情,要时常有Exciting的感觉,要让别人能在你的眼睛里看到神采飞扬;
做学术要有大问题意识,不要只是做纯科技史,太专门的层次太低。有的人是提供枪弹的,有的人则要冲出去;
做学术要把眼光放长远,把研究的层次拉到最大,能够以小见大,而不是以大见大,对自己的期许不要太低;
行行出状元,可是每行的状元只有一个,所以关键是找对行;
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专长;
做研究不要只能“死人”来往,活人很重要;
做研究要有氛围,善于分享,加强互动,尤其是在有些距离的研究方向上的互动。
……
黄院士的报告非常生动,诙谐幽默的风格惹得大家不时发笑,现场的氛围非常热烈。
附:关于黄院士的一些资料:
黄一农的主页:http://www.hss.nthu.edu.tw/~ylh/index.htm
黄一农主持的清蔚园:http://vm.nthu.edu.tw/
黄一农的著作:《两头蛇》《社会天文学史十讲》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